《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解读2016年4月11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印发《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
如果说去年3月份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的“纲”,那么《规划》则是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的“目”,纲举目张,未来中国足球的发展迎来了更明确的时间表和更清晰的路线图。
那么这份关于中国足球未来的发展规划有哪些亮点呢?1、更明确的时间表在去年的《方案》中,中国足球实施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三步走”,侧重于定性,但并未公布具体的时间表。
而在这次的《规划》中,将三个目标的时间明确化:近期目标(2016—2020)、中期目标(2021—2030)、远期目标(2031—2050)。
规划对一项事业的引领作用不言自明。
中国足球并不缺“规划”,自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中国足协制定了多个诸如“十年发展规划”的目标,但由于人员频繁变动、目标急功近利、部门条块分割等原因,这些“规划”多沦为一纸空文未能落实。
根据足球发展的客观规律,足球不是四年一个周期,它需要更长久的时间来培育,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目标往往会沦为空谈,这次《规划》,充分体现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风格,从宏观上为未来35年的中国足球设置了权威的“路标”和国家级的发展规划。
2、发展目标进一步量化《规划》对“三步走”目标除了定性外,对一些关键性的指标明确定量。
如,近期目标为2016年—2020年,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3000万人,全国足球场地数量超过7万块,每万人拥有0.5—0.7块足球场地;中期目标为2021年—2030年,每万人拥有1块足球场地;远期目标2031—2050年,全力实现足球一流强国的目标。
此外,《规划》还分8个“专栏”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体制改革、校园足球、足球场地、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如“注册裁判员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在全国基础较好的50个城市,建立分级制度的城市业余足球体系”等。
宏大的目标,必须反映在一个个坚实的数字上。
中国足球此前的衰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只提口号、不看实际。
这一次,如何将这些数字真实而又扎实地落在实处,成为了中国足球发展的一个要点。
3、着重解决场地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提升,但体育设施供给一直十分短缺,足球场地由于占地较大,更为稀缺。
近年来,随着足球运动的火爆,节假日“一场难求”,没场地踢球的问题十分突出。
建设足球场是足球发展的基本硬件需求,同时也是完善政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规划》中专门列出“建设场地设施”章节,明确足球特色学校“均建有1块以上的足球场地”,有条件的高校“均建设1块以上标准足球场地”。
“十三五”期间全国修缮、改造和新建6万块足球场地,除少数山区外,每个县级行政区域至少建有2个社会标准足球场地,中期目标(2021—2030)每万人拥有1块足球场地。
场地是足球发展的最基本问题。
有了完善、而且相对公益化或廉价化的场地系统,中国足球才有可能打造出一个坚实的基础。
4、培育优秀足球企业欧洲一些“百年俱乐部”对于足球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俱乐部颠沛流离、频繁更名转卖屡见不鲜,难以树立俱乐部品牌,严重影响足球根基的稳定。
《规划》中在“‘十三五’优秀足球企业培育行动”中明确提出,“培育2—3家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足球俱乐部,打造中国足球品牌,推动和培育具备条件的足球俱乐部上市”。
广州恒大俱乐部已经迈出了上市步伐,还会有其它俱乐部从这一计划中受益,并打造中国足球的“百年老店”。
同时,《规划》中还提出“‘十三五’‘足球+互联网’创新行动”,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赛事转播、手机应用程序、手机游戏和动漫影视作品。
实际上,国内资本和企业已开始尝试,如乐视体育买下中超网络媒体独家转播权,各式足球赛事、手游等APP在手机软件市场上涌现。
“互联网+”的科技元素注入,无疑会培育足球产业的新业态、壮大足球产业的规模。
明星企业将在这其中起到明显的示范效应,同时,对整个市场的规范化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反过来,这又将进一步激发资本对足球市场的热情。
5、保障措施更加有力《规划》进一步明确加强足球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土地供应、规划、税费等保障力度。
如“支持符合条件的足球用品、赛事服务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或发行债券”、“将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符合条件的足球领域社会组织、俱乐部广告费支出、捐赠等可以享受相关税收优惠。
《规划》并且明确由共同编制此规划的四部门等,负责本规划的监督检查,要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建设任务顺利推进、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长期以来,保障措施不利,限制了中国足球以及中国体育产业发展。
这一次,在上级部门的监控督促下,有关部门的跟进工作,看来要提上日程了。
6、打造健康足球文化本赛季中超刚刚开赛不久,但球场内外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已经开始“发作”:如石家庄永昌和重庆力帆比赛时发生的冲突。
充满戾气的球场让不少家长将孩子拦在赛场之外。
《规划》中指出“法制水平偏低,行风不正、竞赛秩序较乱,缺乏有效监督”是我国足球的诸多问题之一,并专门列出“培育足球文化”章节,提出通过加强诚信建设、发挥新媒体作用和足球志愿者的精神等举措,培育文明参赛、文明观赛的氛围,“让参与足球成为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
足球是竞技,更是一种文化。
健康的氛围才能培育出良性的足球,从这个角度,维护好“脆弱”的中国足球,人人有责。
“全国特色足球学校达到2万所,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3000万人”“将校园足球骨干教师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培训项目,对5万名专兼职足球师资进行培训”——日前印发的《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校园足球加快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将幼儿园明确纳入校园足球体系更是让人倍感振奋。
球王马拉多纳足球生涯从3岁开始,父亲给了他一个足球,并从此成为他的最爱;当今足坛第一人梅西,5岁开始在街区少年队踢球,教练是他父亲……幼儿期开始接触足球或接受训练,是很多世界级球星都有的经历。
笔者从事幼儿足球教育近20年,越来越感到“足球从娃娃抓起”、开展校园足球的必要性,而对教师培训、教材编撰、教学实践的探索以及相关教学研究,也让我们越来越明晰开展校园足球的具体路径。
无论德国、西班牙等传统强国,还是日本、韩国等后起之秀,他们的经验均表明:培养优秀足球运动员,需让孩子5、6岁开始接受系统专业培养,而3岁左右就应让幼儿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接触足球。
“我们不会走路就开始踢足球了。
”对于为何成为足球强国,德国人常会这样半开玩笑地回答。
在我们近邻日本和韩国,资深教练会被派遣到幼儿园教授足球,3、4岁孩子就有条件接受专业的足球训练。
从1997年开始,我通过对幼儿、小学、中学三个年龄段的足球对比研究发现,3至6岁是孩子运动心理、运动兴趣、运动习惯、运动认知和综合运动素质发展的关键期。
如果这一时期得到科学、系统、适时的培养,孩子运动心理、运动兴趣、运动习惯、运动认知和综合运动素质将得到最佳的发展,而一旦错过,将难以补偿。
基于系统研究,我们提出幼儿足球核心教育理念——“儿童关键期体-心-智全素质教育”,并开发了国内第一套针对幼儿园的足球教材——《幼儿关键期足球课程》。
在北京博凯智能全纳幼儿园,所有男孩子都踢球,每年开展的“激情杯”足球赛至今已办17届。
在教学层面,《规划》提出“深化足球教学改革,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材施教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体系”,这涉及教材编著、教法选择、教师培训等一系列内容。
在竞赛层面,《规划》提出“建立健全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实施全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制度”,我认为,基层幼儿园、中小学、高校可探索建立校内比赛、校际比赛、选拔性比赛等多种竞赛样式。
教学和竞赛是校园足球的两翼,我们通过这两方面努力,培养了数十名足球特长生,如入选国家青少年足球队的2002年毕业生韩一。
更重要的是,开展校园足球重在“树立健康、快乐、进取的足球理念”,会对孩子产生多方面的有益影响。
教授足球,却不止于足球。
在此,还有必要谈及开展校园足球的安全保障。
当下开展校园足球,安全是道坎,家长担心,校方顾虑。
应先做好教师培训,以教师的专业性奠定学生安全的基础,同时要求幼儿踢球不能头球、不能铲球、不能正面碰撞,还要学会倒地进行自我保护。
20年里,我们幼儿园没一个孩子因踢球受伤,正面效应很明显。
开展校园足球要解决以安全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还需法规、政策、制度保障。
《规划》提出“引导保险公司根据足球运动特点开发职业球员伤残保险、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足球场地设施财产保险等多样化的保险产品”,便是极具针对性的举措。
今年3月,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专项保障基金”,基金实行免责保障,覆盖面大且先行赔付,对现行的校方责任险是很好的补充。
针对《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新华社记者就校园足球相关内容独家专访了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中国足协副主席王登峰。
建设场地设施是《规划》的重要内容,“加大校园足球运动场地建设力度。
每个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均建有1块以上足球场地,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均建有1块以上标准足球场地,其他学校创造条件建设适宜的足球场地。
提高学校足球场地利用率,加快形成校园场地与社会场地开放共享机制。
”“(十三五)全国修缮、改造和新建6万块足球场地,使每万人拥有0.5—0.7块足球场地,其中校园足球场地4万块,社会足球场地2万块。
”王登峰说:“目前学校体育设施短缺非常明显。
同时,这里面我觉得还有一个机制问题,全国6万块,4万块在校园,也就意味着未来校园足球场要向社会开放,同时,社会场地也要向学校免费或优惠开放,最后包括学校、公共、私营的场馆,能够整体利用,形成一个社会治理体系,这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具体到建设,他认为,要和未来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布局充分结合起来。
培养足球文化也是《规划》中的一项内容,王登峰指出,“通过校园足球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第一个目标,让他们掌握运动技能是第二个目标,培养健全人格则是第三个目标,使他们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尊重对手,尊重规则,这些都是足球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规划》在近期目标(2016-2020年)中提出,“校园足球加快发展,全国特色足球学校达到2万所,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3000万人。
”王登峰说:“到2020年建成2万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我们要求特色校每周至少一节足球课,2万所学校按照平均每个学校1000人的话,应该有2000万人学会踢球。
同时我们在所有学校鼓励大家把足球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由此至少还有1000万孩子将学会踢足球,因此3000万人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