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心理主义和维特根斯坦的_意向性_理论

哲学心理主义和维特根斯坦的_意向性_理论

哲学心理主义和维特根斯坦的“意向性”理论

章雪富提要:英国的近代经验主义传统演变成现代实证主义之后,开始以一种貌似科学的态度寻求关于哲学的重新界定,试图清除哲学的形而上学幻想。然而,实证主义却把形而上学转换成了心理主义哲学。这就是说,

在实证主义传统中,形而上学不是终结了,而是有了新的形式。后期维特根斯坦一反他早期的实证主义态度,既反驳罗素的物理主义的心理哲学,

又深入地批评了休谟、马赫和他自己的早期心理哲学主张,即将“心理”本体论化、神秘主义化的倾向。心理哲学构成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基本主题。从对心理主义哲学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的相互呼应关系。可以说,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现了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与欧洲大陆唯理主义传统的合流。关键词: 心理主义 意向性 内在性 意指 看作者章雪富,男,1967年生,哲学博士,浙江大学哲学系讲师。(杭州

310027

)

一实证主义的产生,与近代以来的科学主义倾向密切相关。由于科学的客观性和精确性的诱惑,

现代西方哲学家也力图建立科学的哲学体系。所谓科学的哲学,不是要将科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而是认为哲学须有科学知识的严格性。现代哲学家觉得他们离这一目标已经为期不远了。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以及以石里克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就是这种严格的科学理性主义(严格地说是数学理性主义)的典范,他们试图把科学的严密性和哲学的人文特性完备地结合起来。然而,现代哲学的数学理性主义真的足以包容科学和人文的特性吗?哲学真的如康德所愿望的、能够一劳永逸地对形而上学说“不”了吗?这恐怕只是罗素这类哲学家的乐观主义的主观愿望而已,事实上,在其自诩的科学的哲学下却包含着一个基本的形而上学假设———心理主义。从孔德到马赫,实证主义者一直想把非经验范围的内容(上帝、灵魂与自我)从哲学中清除出去,寻找所谓的思维经济原则以替代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辨,借助逻辑的数理严格性建立起思想的函—1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数关系,使之具有y=f(x)的数理关系。他们认为,所谓的“思想”乃是“感觉”要素,y=f(x)表达了思想(y)对于感觉要素(x)的模写关系,“我们看到一个具有尖端S的物体。当我们碰到S,让他与我们的身体接触的时候,就感觉到刺痛。我们可以看见S而并不觉到刺痛。但是我们一感到刺痛,

就马上会发现S。因此那个可见的尖端乃是一个不变的核心,刺痛则是按情况作为一种偶然的现象与这个核心发生联系的。由于类似的现象屡次出现,最后人们才养成一种习惯,把物体的一切特性都看成从一些不变的核心出发、通过身体而传递给‘我’的‘作用’,即我们所谓的感觉。”①这种感觉对象就是“心理学对象”。②所以,y=f(x)的函数关系可以表达为思想之于心理过程的逻辑描述。这就是说,必理主义构成了早期实证主义的貌似严密的科学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关于自我、灵魂和上帝等所谓的形而上学命题在康德这样的古典哲学家那里是心理的先验形式,在马赫这里则是心理的主观形式,两者并无实质的改变,因此,形而上学的命题和形式并没有如早期实证主义所认为的已经终结了。显然,这使后来的实证主义者如罗素等感到不安。马赫的描述固然使传统形而上学命题(关于上帝、灵魂、自我的陈述)失去了先验论的基础,但是它本身并不完整。因为如果以心理经验来取代外在经验作为思想的基础,以内在描述取代外在描述作为逻辑严格性的标准,

那同样需要内在绝对性的观念,这就使“自我”的观念取代“物自体”成为另一类形而上学的基础,因此,罗素说,“只要是还保留‘主体’,就有一个‘心理’的实体。”③进而言之,拒斥形而上学不只要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命题作重新的表达,还须对心理主义作出新的解释。为了避免马赫等人的复辙,罗素对心理主义作了物理主义的解释。他说,“心和物的不同不过是一种排列上的不同。我用邮局人名簿做比喻,来对此加以说明。邮局人名簿用两种方法来把人加以区分:一是按字母表的次序,一是按地理的位置。第一种排列是,一个人的近邻是那些在字母表上挨着他的人;在另一个排列中,

是那些隔壁的邻居。同样,一个感觉可以籍一个记忆连锁和一些别的事物归为一类,那样,它就是心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它的因果上的前项归为一类,那样,它就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这种看法就把事情弄得非常简单。当我意识到放弃了‘主体’就可以承认这种简单化的时候,我很高兴,认为传统上的心和物的问题算是完全解决了。”④

罗素的解释不失高明之处,但他把意识或心理作为“物”来处理,把心理过程或者更高级的精神性存在还原为质料性形式的做法一开始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⑤从表面上讲,罗素是把心理的质的差异还原成了量的区别,把心理学视为物理学的分支;深入地看,罗素提供的解决心物二元论的方法,只是转变了描述的方式,它固然符合科学观察的要求,却把“意义”和“心理”完全转换成了量化的符号,这虽使传统形而上学以不符合语法为名被从哲学中清除出去,但是它也使哲学和人类精神生活的研究完全成了逻辑的句法分析。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遵循的是马赫-罗素的哲学传统。在《逻辑哲学论》中,他明确指出意义要符合严格的逻辑描述,意义在构成上是物理主义的。他不把“意义”看成心灵的赋予,也不把“意义”看成是超验领域的“摹本”,认为只是词语的排列方式问题,“简单名称对应于对象。它们没有意义只是指称,它们的指称或意义只是它们代表的对象。”⑥与罗素一样,维氏剥离了命名的“内在性”,把它们只作为某种具体事物的指称。如果说“名称”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它所指称的物理

—27—

浙江学刊 2003年第1期①③⑤⑥P.MS.Hacker,LayingtheGhostoftheTractatus,seeinLudwigWittgenstein,ACriticalAssessments,Vol.1,EditedbyStu2artShanker,CroomHelm,1986,p.81.

克拉夫特:《维也纳学派》,李步楼、陈维杭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46页。④ 伯特兰・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24、124-125页。② 马赫:《感觉的分析》,引自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原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30、33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对象,思想只是名称的逻辑构成和指称的集合,正如维氏本人所说的,“思想在命题中得到了一种可由感官感知到的表达。”①不过,维氏也有独创之处。他只是在命名理论上否定了心理主义,却不否认心理主义是意义的形而上学基础,这就是他的“自我”理论。举例来说,在“这是蓝天”的命题中,“我”如何在“这”与对象“蓝天”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呢?他说,“似乎存在着与语言之动作联系在一起的某些特定的心理过程,只是通过这些过程语言才能起作用。我这里指的是理解和意指之类的过程。没有这些心理过程,我们的语言的符号似乎是死的;而且,似乎我们的语言的符号的唯一的功用就在于诱发这样的过程,而它们才应该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如果人们问你存在于一个名称和该名称所命名的东西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什么时,你特别想到的是那种联想机制。———在这样的诱导之下,我们便认为语言行为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无机的部分,即对诸符号的操控;一是有机的部分,理解这些符号,用他们意指什么,解释它们,思维,可以被看成是属于这个部分的活动。后面这些活动似乎是在一种奇特的介质即心理之中进行的。而心理的机制———对它的本性我们似乎并不完全理解———能产生任何物理机制都不能产生的效用。”②因此,维氏认为心理不能简单地归约为物理现象,

心理是更基本的意义介质,心灵哲学是更基本的哲学,它属于神秘主义的范围,“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③“作为伦理主体的意志是不可说的。”④从这个角度来说,逻辑实证主义在拒斥形而上学的实践中,又回到了心理主义。总之,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出现之前,心理主义是早期实证主义(包括孔德、穆勒、马赫、罗素、早期维氏)的主要思想脉络。其基本倾向是,把思想还原为心理印象,与休谟的经验主义原则互为呼应,只不过罗素等人以逻辑原子主义的新名称替代了休谟的印象观念。早期实证主义还把心理印象还原为“物”或称之为“物”,赋予心理印象以本体论的色彩,为逻辑形式寻找到新的本体论说明,这可以看成是现代实证主义对英国传统经验主义的改造和发展。后期维特根斯坦正是基于对此的认识,对心理主义作了深入的批判。

二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批评心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意向性理论。这一点与现象学殊途同归,可以看成是英国经验主义向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的回归。后期维氏几乎是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

第一条战线是反驳罗素的物理主义的心理哲学,他认为这无疑取消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意义域的广阔性;第二条战线是同休谟以来直到马赫和他自己的早期哲学的主张作斗争,这一哲学传统存在着将心理本体论化、神秘主义化的倾向。维氏后期的代表作———《哲学研究》———一开始就将心理主义定位为全书的讨论主题。《哲学研究》的第一节援引了奥古斯丁的语言学习理论,作为批评罗素的心理主义哲学的靶子。奥古斯丁是这样描述语言的学习的,“当他们(我的长辈)称呼某个对象时,他们就转向它。我注意到这点并且领会到这个事物就是用他们想要指向它时所发出的声音来称呼的。他们的身体动作表明了这一点,它可以说构成了一切民族的自然语言:它通过脸部表情和眼神,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和声调等显示出我们的心灵在有所欲求、有所执着、或有所拒绝、有所躲避时所具有的诸多感

—37—

哲学心理主义和维特根斯坦的“意向性”理论①②L.Wittgenstein,TheBlueandBrownBooks,BasilBlackwell,1964,p.3.③④ LudwigWittgenstein,Tractatus,trans.byD.F.Pears&B.F.McGuinness,Routledge&KeganPaul,1961,3.1,6.

41,6.42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