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启功墨迹

启功墨迹

启功墨迹启功书法墨迹启功(1912),姓爱新觉罗,字元白。

满族。

北京人。

历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出版有《古代字体论稿》、《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书法选》、《启功书画作集》等。

笔者第一次见到启功先生的书法墨迹,是70年代末在一个翻译朋友家。

这是一件意临董其昌书法的条幅,写得中正安舒,气古雅,当时令我激动不已。

此后很多年来,这件书法的印象总是那么深刻,以至于每见到启先生的作品,总要不自觉地与那件作品发生“意象”上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却往往令我失望,因为先生的书法到80年代中期前后越写越“熟”了。

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批评,并不可能始终不变,其间的变化有时便是否定——肯定——否定,或者肯定——否定——肯定的不断起伏变化的过程。

在现代书家中,我对于齐白石和启功的书法便都经历过类似的理解过程。

启功书法的成就主要在于行楷方面。

先生于书法一直是沉浸在简牍一脉的“帖派”传统中。

二王法帖、欧阳询《九成宫》、赵孟俯《胆巴碑》、柳公权《玄秘塔》、智永《千字文》以及宋之米、黄,明之董其昌,还有《淳化阁帖》等,便是先生学书的基础和几十年的主要值对象。

以至有人称其书为“现代的馆阁体”,据说先生对此欣彩笑纳。

众所周知,启先生书法在现代书坛始终以一种近乎固定冲式样面世,确实显得单调和缺少风格变化,体现了一种。

动理上的趋稳定结构。

先生书法历来主张师法墨迹反对取法碑版,对追求碑刻一脉的刀斧痕十分不以为然他有诗道:少谈汉魏怕徒劳,简陵摩享未见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

在诗中,先生明确提出“师笔不师刀”,别诗中亦有“学书别确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的名句,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先生的中法便保持了一种纯正的“帖”风。

先生的人生智慧与文化眼光也此可见一斑。

从先生的大部分作品来看,先生对于传统审美的村验与理解主要是通过唐碑、《阁帖》来进行的,区别于前人的馆阁书的重要一点,就在于他还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不是只从梨枣间讨消息,同时要以帖解碑,来理解探寻笔法的真面目。

这是启功中法高明于翁方纲等前人的地方。

这种学习方法与创作观念当然自于先生精深的金石与碑帖学知识,也就是说身为著名学者、鉴定家的启先生,书法的观念与他的考证思想至为密切。

这种别人雅以比肩的条件,对于启先生书法来说当然是极有好处的。

它使先生的书法渊源有自,可以排除“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种种误入歧途,可以直追古人书法的真貌所在,可以不强柔毫之所难。

事实上,这些可能性已经在启功书法中得到完善的体现。

但是,这种过于视碑帖之学——考据意义的书法实践,同时也带来了书法审美视野上的某种局限性。

对于一些后天因素造成的碑版效果,启功书法概不纳入,先生喜欢明洁干净顾不喜欢斑驳苍毛。

如比,先生是黄牧父,而不是吴缶老。

先生对于古典的沉涵与研究愈深,就愈是不可能接受新东西——我指的是新的审现在对于碑学传统和清人书论的成见。

对于“美学”问题的讳莫如深,除了体现出先生的学者的谦虚胸怀,似乎也流露出先生对于陵术思潮和文艺理论的某种冷漠态度。

这种态度来自于先生对睑文化的精深广博的理解,也来自于先生已然形成的文化心理习惯和审美定势——先生是由里到外的传统型文化人。

先生的主张与为人、治学都是极为传统的。

先生的许多见解都与众不同,透机锋:“正如我不喜欢吃辣的,但并不反对别人吃辣的,因为辣是一种趣味。

由此联想到先生的书法,与此口味不同的人可品出不同的道,或甜、或咸、或酸,就是没有辣味。

人康德说“审美是超功的”,又说“趣味无争辩”。

以启先生之谈饮食及于其书作,也不得不说,启功就是他自己。

他实而圆融碍。

展和艺术主精神的创造性价值来看,启功书法是“书法”的典型代表,先生一惯主张的书法不能脱离汉字应该是正确的传统书法规,但是因此先生过于强调书写的技术性、熟练化,便使先生的书法缺少了一种宏深的美学追和更高旷的艺术品位,时有千篇一律之憾。

在书法家自身和作这一载体的统一性与自我完善乃至完美化方面,启功书法取得相当的成功。

那种纯推平和的艺术表现就像先生的品性为人一样,无疑是十分亲切的。

亲切手和之中透着一种自我的高雅与夭矫不俗。

先生书法富于传统气息,但更具有翩翩自得的个人风范——文雅而娴熟、清冷而端丽,不不履而极儒雅。

实际上先生之作,佳者远过明清馆阁体之上,而不佳者实在是平实得欠缺风韵气象。

虽然如此,也不影响先生书法作为现代古典派的代表性的大家地位。

那种清雅的文品格——书卷气息现当代书法没有几家。

然而,启功先生书法的余韵实在有点过于直白有类白居易诗了?但不于我素所敬重的启先生而言,这苛求算不算堂突?启功书法作品欣赏启功先生字元白,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

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

稍长,从贾尔鲁先生(羲民)、吴熙曾先生(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先生(姜福)修古典文学。

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1933年经傅沅叔(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援庵先生(垣),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

援庵先生慧眼识才,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至今。

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因病于2005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北京娱乐信报》1日辟出专版,介绍启功生平逸事。

生为雍正九世孙启功出身皇族,姓爱新觉罗。

其祖上是清代雍正皇帝的第五子弘昼(乾隆皇帝是排行第四的弘历),被封为“和亲王”。

启功1912年生于北京。

年幼时,祖父疼爱他,让他拜雍和宫的老喇嘛为师。

于是启功就成了教名为“察格多尔扎布”的记名小喇嘛。

长辈希望他能得到“金刚佛母”的保佑,但是,启功1岁丧父,10岁时又失去曾祖父、祖父。

因偿还债务,家道已经败落得一贫如洗,以致启功无力求学。

在曾祖父门生的帮助下,他才勉强入校学习。

成就一代书法家启功从小就酷爱绘画,幼时看到祖父拿着笔蘸上墨彩,在扇面上涂抹几笔,就勾勒出活灵活现的花鸟竹石。

那时他便萌生了要学习画画儿的强烈愿望。

尔后在祖父的引导下,他师承贾羲民、吴镜汀学习绘画,且渐渐有了起色。

启功十七八岁时,一位长辈让他画一幅画儿,说:“画好后千万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代你落款。

”这意思很明白,就是看不上他的字。

启功从此暗下决心,发奋练字,几十年来刻苦钻研,始终不渝,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启功三进辅仁门1933年,祖父的门生傅增湘拿着启功的作品,找到了当时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

陈垣帮启功找到了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的职业。

可不久就被辞退了。

理由很简单,学校认为他中学没有毕业,怎能教中学?1935年,经陈垣介绍,启功又在辅仁大学美术系担任助教。

两年后,启功再次被以“学历不够”为名解聘。

当时北平正值沦陷期,在日伪控制下,物价飞涨。

为了生活,启功分别在两家人家做家教,以换取微薄的报酬维持全家生活。

他闲时集中精力在家中读书,或研究书法绘画。

这时他的作品已经在社会上小有名气。

陈垣坚信启功是个有真才实学的青年,再次安排他回到辅仁大学。

1938年秋季开学后,陈垣聘启功教大学一年级的“普通国文”。

后来启功说:“当时师生之友谊,有逾父子。

”伉俪之情似海深1932年,在母亲与姑姑的“安排”下,启功与章宝琛女士完婚。

章氏也是满族人,比启功大两岁。

他们婚后夫妻情深,是典型的婚后恋爱。

1966年“文革”爆发,为了让启功能够专心在家撰写文章,章宝琛天天坐在门口给他望风,一见红卫兵,她就立即咳嗽,启功则马上把纸和笔藏起来。

在启功接受为《清史稿》加标点任务的1971年,章宝琛由于长年的贫困生活积劳成疾,患上黄疸肝炎。

1974年,章宝琛病情加重,不久离开人世。

妻子走后两个多月,启功搬进了学校分给他的房子,他怕妻子找不到回家的路,便来到妻子坟头,喃喃地说:“宝琛,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你跟我回家吧。

”启功一生无儿无女,妻子去世后,他把卖字画和稿费所得的2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北京师范大学。

一直到启功先生90多岁高龄,每年清明节,他都坚持去墓地“带”妻子回家,他对身边的亲属说:“要是我走了,就把我与宝琛合葬在一起。

我们来生还要做夫妻。

”唐人句(一九九二年作)醉后方知乐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唐人张说醉中作一首绝唱也启功唐人句(一九九二年作)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凄凉百年事应舆一年同元微之岁日一首一九九二年夏日灯下书时年八十启功唐人句(一九九二年作)万事皆零落平生不可思唯餘酒中趣不减少年时壬申夏书唐句启功唐人句(一九九二年作)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坚净翁启功书唐人句(一九九二年作)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树深暮云千里色何处不伤心唐人雁塔题句有石刻本启功唐人温飞卿句剑逐惊波玉委尘谢安门下更何人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曇醉后春温飞卿句回肠荡气是為绝调启功诗品句(一九九二年作)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浮光掠影楼中试笔启功诗品句(一九九三年作)落落欲往矫矫不群诗品论诗之语吾将持以观人癸酉夏日启功诗品句(一九九三年作)缑山之鹤华顶之云表圣诗品妙言具象可賅众艺宁止於诗启功诗品句(一九九三年作)雾餘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诗品句癸酉秋日雨窗坚净翁启功启功书法作品欣赏《自作诗》北人惯听江南好身在湖山未觉奇宋玉不知邻女色隔墙千里望西施颐和园杂诗之一启功书旧作果然奇丽擅天南花萼猩红水蔚蓝绝顶虚亭标胜概行人指点七星巖游肇庆杂诗启功饭后鐘声壁上纱院中开谢木兰花诗人啼笑皆非处残塔欹危日影斜捲州木兰旧迹只餘石塔启功世态僧情薄似纱壁尘随手一层遮笼时岂為存题句应是诗人语太夸舒铁云咏饭后鐘事云山僧若是无情者未必留诗二十年率书其后启功海舶春风日上时舟轻宝重欲归迟推篷一放临流眼处处珊瑚出水枝硃竹启功曾得杨妃带笑看奇花蒙垢总无端画家為雪千秋耻不把胭脂著牡丹墨牡丹一首启功喜气写兰怒写竹丛兰叶嫩竹枝长漫夸心似沾泥絮喜怒看来两未忘喜气写兰怒气写竹元人语也启功千载荆关跡未传依稀卷里识先贤赏音难得龚遗叟腕底犹飞六代烟启功烟笼寒水月笼沙掩映风枝几道斜不必凌歊销酷热推篷放眼是生涯题画竹卷启功山色由人随处有水光藉纸本来无笔端造化元如此何必王维雪意图偶然弄笔忽得短句所谓舜禹之事我知之矣启功铁铸枝柯玉碾花春风长在画人家分明七百年前树折作生绡万古霞题宋人墨梅启功群峰竞秀拥层云黄叶山居染夕曛刘李先型吴苑笔不劳题署识东村启功墨痕浓淡影横斜绰约仙人在水涯有目共知标格好这般才是画梅花题友人画梅梅品最高俗人所不能写启功饱墨浓图九棵松霸才今见画中雄衰迟我愧虫鱼笔难向长縑赋大风九松图神品启功旧题满池秋水纳秋晴石槛临流韵倍清蹔豁双眸贪远眺偏聋左耳爱蛙鸣郊居一首启功一钩新月印滩涂水碧山青世所无仙境不须求物外行人步步踏明珠芝罘长山岛月牙湾拾石子启功一卷诗心綺练长白云红树映斜阳石涛嗣得龙池法点点隃麋海印光启功廿年有约怯登高应使山灵笑我曹行见白云生脚下黄山绝顶听松涛启功共依南斗望神州杯酒层轩笑语稠簷下白云栏外水海天如镜好同舟香港中文大学云起轩有赠启功昔闻花圃擅南郊红紫纷披色倍饶移傍小楼人共寿芳顏月月不曾凋赠花媵诗酬应之句也启功书於北京启功书法作品《五言联》《七言联》启功(1912~2005)字元白,又作元伯,满族,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