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
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
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
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
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
______,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
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
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
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
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
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
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
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
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
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
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
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
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
呢?
(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
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
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
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
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
→推门进去。
(一)细读课文
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
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
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
(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
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
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
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
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
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
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
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
(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
上十分幽静。)
作者心情有无变化?
(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
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
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
香月色好了。)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
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
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
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
赏读第4段
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
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
(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
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
(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
(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
样子。)
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
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
(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
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
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
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
(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
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
明净、光亮。)
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
媒介显示:星空图
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
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
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
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
转移称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
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
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
怀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
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
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
景物。
赏读第5段
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
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
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
(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
→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生:泻、浮、洗、笼、画
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
浮:雾十分轻,扩散慢
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朦胧不可捉摸
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
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
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
净的样子。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
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
胧之美。
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
一个用倩影?
(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
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
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
(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
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
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
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
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
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
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
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
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
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
(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
头,所以热闹
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
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巩固新课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
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
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
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
命运的感情。
(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
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
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
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
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
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
断《雨中校园》。
(六)课堂小练笔
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
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
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
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
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
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
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
(七)布置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