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麦1,以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三交而得。
是个变种。
特征特性:弱冬性(播种以适期靠后,也可迟播),中熟偏晚。
顶三叶较大,茎秆多蜡粉,秆壁厚有韧性,抗倒伏能力较强。
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穗较大,多花多实。
丰产稳产,对地力水平适应性较广,总需肥量为中上等水平。
抗性:根系发达,活力强,耐干热风;抗旱;高抗白粉病;耐蚜性;高抗三锈,黄矮病。
适应地:山东泰安南李村,宁阳县,济宁,菏泽,枣庄,苏北,皖北,河南一带。
2、小偃107,以绵阳75-20做母本,小偃392作父本杂交。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熟,种子休眠期短,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型紧凑,出粉率高,穗层整齐,灌浆快,成熟时落黄好,口紧不易落粒,结实性好,产量高而稳,耐晚播,适应性广。
抗性:抗倒伏,抗寒,对病害的综合抗性较好,抗条锈病,抵抗赤霉病,感白粉病和叶枯病。
适应地:陕西省推广品种。
3、扬麦158,用扬麦4号/St1472/506(郑引一号)杂交。
是变种特征特性:春性,中熟。
耐迟播,茎秆粗壮,韧性较好,株型较为紧凑,穗长方形,长芒,有锯齿。
灌浆速度快,籽粒大但饱满度稍差,适应性广。
抗性:抗寒性及抗倒伏性优于扬麦5号,耐湿性一般,对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有一定抗性。
条锈反应型MS,叶锈和秆锈反应型S,白粉病严重度7级,黄矮病3级,赤霉病抗性MS,根腐叶病MR,根腐穗病R级。
适应地:在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淮河以南,上海市,浙江省本部的部分地区。
4、阿夫,阿夫原名Funo,原产意大利,于1956年从阿尔巴尼亚引入我国,1957年引入河南省。
特征特性:弱春性,叶片宽、旗叶短,茎秆粗壮,穗长方型,小穗排列紧密,穗层整齐,穗粒数稍多,籽粒红色;阿夫苗期生长慢,拔节后生长迅速,成穗率高,灌浆速度快。
抗性:抗干热风,高抗条锈病。
适应地:该品种在河南省累计种植面积在150万hm2以上。
黄淮麦区(主要是河南省)利用阿夫品种,通过系统选育、辐射、杂交等育种手段,育成品种90多个,已定名17个。
5、扬麦13,原名扬97-65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熟期与扬麦158相仿。
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长势旺盛,株高85cm左右,茎秆粗壮,耐肥抗倒。
长芒、白壳、红粒、粉质。
大穗大粒,,每穗结实粒数40-42粒,千粒重40克,容重800g/L左右。
灌浆速度快,熟相较好。
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的标准,适宜作为优质饼干、糕点专用小麦生产。
抗性:感赤霉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
耐肥抗倒。
适应地:江苏淮南麦区种植。
该品种现推广面积约80万亩,主要集中在沿江及里下河地区。
6、扬麦14,(扬0-139)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扬麦158和扬麦6号杂交育成的春性中熟小麦新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比豫麦18早熟1天;长芒、白壳、长方型穗,子粒红皮、半硬质;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株型较紧凑。
属中筋品种。
抗性:耐肥抗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接种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抗病性好于对照豫麦18。
适应地:适宜江苏省沿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播期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宜。
(江苏农业科技报)7、扬麦16,(扬0-126)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扬91F138和扬90-30杂交育成的春性中熟小麦新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与扬麦158相当。
长芒、白壳、纺锤型穗,子粒红皮、硬质。
幼苗直立,株型较松散。
属中筋品种。
抗性:耐肥抗倒性一般。
接种鉴定中感赤霉病、纹枯病,抗病性与扬麦158相当。
适应地:该品种参加2001-2003年度江苏省区域试验,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播期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宜。
(江苏农业科技报)8、扬麦11,品种来源于组合为扬158/3Y.C/鉴二//扬85-85,采用滚动回交与分子标记相结合育成的高产、抗病、优质蒸煮类专用小麦品种。
(以扬麦158为亲本)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熟期比扬麦158早1-2天。
株高95厘米左右,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皮色淡,半角质。
亩有效穗30万左右,每穗36-38粒左右,籽粒大而饱满,千粒重42-45克。
该品种丰产、稳产性较好。
适宜制作优质蒸煮类食品。
抗性:抗白粉病(含Pm4a),中抗赤霉病,耐肥抗倒性一般,中感一中抗纹枯病,耐湿,耐高温逼熟,灌浆速率快,后期熟相好。
中感—感梭条花叶病毒病,中后期恢复快。
适应地:适宜于淮南麦区推广应用,尤其在白粉病高发地区种植更能发挥其抗病增产作用。
9、扬麦15,,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弱筋小麦新品种.2005年9 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性,中熟,比扬麦158迟熟-2天;株型紧凑,株高80厘米,抗倒性强;幼苗半直立,生长健壮,叶片宽长,叶色深绿;穗棍棒形,长芒、白壳,大穗大粒,籽粒红皮粉质,每德36 拉,籽粒饱满,粒红,千粒重42 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每亩30万穗左右。
适宜作为优质饼干、糕点专用小麦生产。
抗性:中抗至中感赤霉病,中抗纹枯病.中感白粉病。
耐肥抗倒,耐寒、耐湿性较好。
适应地:作为优质弱筋专用小麦,该品种适宜在长江下游麦区砂土--砂壤土地区推广应用,在安徽、江苏两省淮南麦区可推广种植。
10、宁麦9号,1994年以陕西省长武县选育的长武131为母本,以山西农业大学选育的晋麦1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冬性,生养期275天左右。
幼苗生长习性竖立,叶色深绿,春季返青起身较早,发育快,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
株高87.9厘米,株型半紧凑。
穗型纺锤,每穗小穗14-16个,亩成穗35.2万,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
穗粒数36.5粒,千粒重36.3克,容重785-825克/升。
抗性:抗倒性和抗穗发芽中等,抗旱、抗寒性强,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适应地:相宜在甘肃省平凉市的泾川、灵台、崆恫、庆阳市南部及子午岭林缘区种植。
11、宁麦13,品种来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宁麦9号系选。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10天左右,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
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一般,两极分化快,成穗率较高。
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较整齐。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较饱满,半角质。
平均亩穗数31.5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39.3克。
抗性:抗寒性比对照扬麦158弱,抗倒力中等偏弱,熟相较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
适应地: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省鄂北麦区、河南信阳的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12、宁麦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于宁麦9号系选。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10天左右,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
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一般,两极分化快,成穗率较高。
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较整齐。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较饱满,半角质。
平均亩穗数31.5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39.3克。
抗性:抗寒性比对照扬麦158弱,抗倒力中等偏弱,熟相较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
适应地: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省鄂北麦区、河南信阳的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13、郑麦9023,(原名郑州9023)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高产育种研究室选育。
特征特性:郑麦9023弱春性,幼苗偏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宽大,苗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一般每667平方米成穗35万株左右。
株型紧凑,通风透光性好,株高80--85厘米,茎秆粗壮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穗纺形,结实性较好,每穗结实30--35粒。
长芒,白壳,籽粒白色、角质,千粒重45--47克,饱满度好,商品性佳。
灌浆快,晚播早熟,成熟期较豫麦18早3天左右,穗层整齐,后期熟相好。
抗性:综合抗性较好,耐渍性强,耐肥抗倒。
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和陕西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高抗赤霉病,属抗扩展类型,高抗梭条花叶病毒病,中抗叶枯病、叶锈病,条锈病,纹枯病轻。
[1]适应地:黄淮麦区南片国家区域试验、长江中下游麦区国家区域试验,并于2002年秋播升入这两个国家区域试验的生产试验,其种植面积位居我国当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第一位。
14、豫麦50,,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从中、美、澳等国内外20多个优异资源组成的抗白粉病优质轮选群体中选择优良可育株,并经多年系谱和混合选择育成的优质弱筋抗病稳产小麦新品种。
特征特性:弱春性,分蘖多,耐寒性好,茎杆粗壮。
株高85cm左右,亩成穗数40万左右,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0-50克,丰产性好。
中早熟,落黄好。
大穗,穗长10-15cm,长芒、白粒、粉质。
抗性:高抗白粉病(0-15/10),中抗条锈、叶锈、纹枯病。
在国内优质品种中,优质和抗白粉病的结合是最好的。
适应地:沿黄冲积地带及淮南稻麦两熟区偏砂性土壤, 肥力在中等(亩产300-350Kg)水平地区较适, 在晚茬薄地如红薯茬亦可种植。
15、烟农19,原代号烟优361。
(以蚰包麦为亲本选育)品种来源:蚰包麦/6590/洛夫林10/3/7376/4/掖选1号/5/陕农229烟台市农科院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片深黄绿色、上冲,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生育期245天,比鲁麦14号晚熟1-2天,熟相较好。
株高84厘米,亩有效穗数41.9万个,有效分蘖率33.5%,穗粒数34.5个,千粒重36.4克,容重766.5克/升。
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
抗性:中感条、叶锈病,感白粉病,抗倒性一般。
适应地:山东省16、淮麦25,品种来源:矮败小麦冬春轮回选择群体。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2天。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叶小窄直,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
株型较紧凑,旗叶上冲外卷,穗层厚,穗多穗匀,结实性好,茎秆有蜡质,长相清秀。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外观商品性好。
平均亩穗数41.6万穗,穗粒数37.4粒,千粒重38.3克。
苗期长势一般,抗寒性好。
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快。
抽穗期晚,中后期长势较好,后期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熟相好。
茎秆弹性一般,抗倒伏能力偏弱。
抗性:耐旱性,抗倒伏能力一般,耐后期高温,抗秆锈病,中抗纹枯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
适应地:适合在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地区的中高肥力地块作早中茬种植。
17、豫麦34,郑州市农科所于1982年以[矮丰3号×(孟201×牛朱特)]为母本,以豫麦2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原名郑农7号,1994年省品审会审定通过命名为豫麦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