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结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就
要求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但要详细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要
注意语感的培养和运用,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的艰巨而伟大
的任务。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提
出一些策略,以供参考。
一、在语文字词中感悟文化魅力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文字都已经消失了,但是作
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却将汉字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了。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讲授汉字时,
不但要讲授其理论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其悠久的文
化,从而使学生肩负起传承的任务。
中国的汉字数量大,而且其中不乏相似,特别容易混淆,
虽然教师强调了很多遍,但是仍然有学生写错。如果教师从
理解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讲解文字,这样不但能够快速记住
汉字结构,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彩虹”
中的“虹”字,有些学生常常写为“彩红”,虽然只是偏旁
的不同,文字内涵也相差甚远,在学生的认知中,彩虹、虫
子、颜色三者并无联系,因此,容易造成记忆混乱,进而将
汉字写错。此时,教师可以从汉字本身的内涵出发进行讲解:
古代人根据“虹”在雨后出现的自然现象,认为“虹”是一
条龙,并且能呼风唤雨,古文有“虹饮于河”的说法,所以
“虫”字旁不仅仅指的是昆虫,还包括龙、蛇等。采用这样
的神话故事进行文字教学,不但能够区分形近字,而且能够
掌握文字内涵。
还有一些字比较复杂,如果只是分析偏旁,很难达到理
想效果,例如:“蒸”字。这时教师可以从该字的演变过程
入手,通过讲解其中的含义,发挥想象力,进行区分和记忆。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仅学到了一个汉字,而且了
解了这个字的整个演变历史,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浓郁的中国
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语文阅读中凸显文化精神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结果,其中不仅
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蕴含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认真学
习语文教材,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和传统美德,促进传统文
化的传播与传承。例如:《三字经》《论语》《唐诗宋词》以
及经典名著节选等,都是经过教育工作者再三斟酌的,那些
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毫无例外都带有传统文化的印
记。精品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自然不必多说,还有一些作品,
其传统文化的印记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作品进行
深度挖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民族文化内涵,陶冶情
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学习的《节气歌》,这首歌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
字,教师在学生熟读之后,向其讲解其中的含义,让学生在
学习农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先辈伟大的智慧,进而产生敬佩
之情。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如《古井》《塔石》
等,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人
民的勤劳、善良,从而穿插传统美德教育,相信通过学习,
学生一定受益匪浅。再例如:学习《藏戏》时,可以同时了
解其他戏曲种类,戏曲同样是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学习,
学生知道戏剧是特有的民间艺术,因而比较复杂,包含的内
容特别多,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表演等。中
国的五大戏曲剧种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以及豫剧
等。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民族文化,?M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收知识,进而提高学
习效率,肩负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任务。
三、在语文活动中吸收文化营养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学习资源和文化实践。生活、民俗风
情、节日文化等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
些资源开展语文活动,拓宽第二课堂,增加文化沉淀。例如:
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民俗文化”的调研活动;有的学
生收集本地区的名人历史事迹;有的学生收集本地区的神话
传说故事;还有的学生收集一些民歌、民谚等。开展语文活
动,使学生感受到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肩负起传承的责任。
每位学生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程度不同,因而感
受也不相同。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收集到的资料是有限的,
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
生感受到家乡独特的传统文化。新课改要求坚持学生的主体
地位,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在学生
探索的过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天
空中尽情翱翔。
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弘扬中国传
统文化的最佳契机。例如:中秋节的诗歌朗诵比赛;重阳节
去看望孤寡老人;元宵节做灯笼、猜灯谜;农历年讲“年”
的故事、生肖的由来、贴春联的习俗等,在传统节日开展这
些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浓郁的节日氛围,充分感受中国
传统文化,缩短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同
时,希望媒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坚持不懈,希望这类节
目能够深入人心,使大家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肩负起传
承民族文化的职责。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才能延绵
不绝,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