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 1.☐☐与人类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场所,它构成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客观实体。
☐与其它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地质作用)☐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环境的质量: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⒉原生地球化学背景;⒊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⒋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 2.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地质作用?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和变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剥蚀地质作用;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
☐ 3.如何解决人地关系危机?◆“◆☐1.解释☐●●☐关系:☐ 2.☐ 3.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水土流失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的特点:1.分布广、面积大;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3.土壤流失严重;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4.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 5.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遵循水土流失规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工程措施、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对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沿河流域的山地灾害防御、农田基本建设和地方工程建设;◆采取”上游保、中游挡、下游导“的措施☐ 4.沙质荒漠化及防治措施土地沙质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质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以及在沙漠地区发生的沙漠环境向外围前进扩展的过程。
简言之,沙漠化就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阶段是沙以及工☐ 5.☐用物活动,提高肥力。
☐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1.水资源及其特征狭义上指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即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径流,流入江河、湖泊、沼泽和水库中的地表水,以及渗入地下的地下水。
以径流量表示水资源的数量。
广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和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和咸水,即包括天然水,也包括人类利用工程或生物措施处理更新中的水(中水)。
水资源的特征①储量的有限性;②补给的循环性;③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④用途的不可替代性;⑤利用不当的危害性。
2.水体污染有关的几个概念水体水环境原水质(细☐☐ 3.粘土层产生次生固结压密;水位降减少水的浮托力,并产生附加应力(相当于水位降的水柱重量),含水砂层排水固结,含水砂层压密下沉。
粘土层的固结变形和砂层的压密变形的相互叠加造成了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治理:限制和压缩地下水开采量: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回灌);地面沉降区治理。
☐ 5.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是什么?海水入侵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引起海水或高矿化度咸水向陆地淡水含水层运移而发生水土侵入的过程和现象,又称盐水入侵、海水内浸、咸水入侵等。
海水入侵的机制:是咸淡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的流体动力学过程。
自然状态下,含水层中的咸水、淡水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地下淡水浮托在海水或咸水之上,形成过渡带或临界面。
大量开采地下水使淡水压力降低,临界面向陆地方向移动,原有平衡被打破,含水层中淡水的储存空间被海水取代,造成海水入侵。
防治对策:合理开采地下淡水资源、人工回灌、阻隔水流、监测预测。
☐ 6.水资源开发的正环境效应有哪些?控制土壤返盐调蓄地下库容;改善水质: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1.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地;☐ 3.☐☐☐边坡的稳定性:边坡一般是指具有倾斜坡面的土体或岩体,由于坡表面倾斜,在坡体本身重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整个坡体有从高处向低处滑动的趋势,同时,由于坡体土(岩)自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人为的工程措施,它会产生阻止坡体下滑的抵抗力。
一般来说,如果边坡土(岩)体内部其一个面上的滑动力超过了土(岩)体抵抗滑动的能力,边坡将产生滑动,即失去稳定;如果滑动力小于抵抗力.则认为边坡是稳定的。
☐ 4. 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下采掘开挖引起地面开裂与沉陷;矿坑疏干排水造成地面塌陷、泉水枯竭、河水断流及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深井排水或注水诱发地震。
5.采矿引起地面塌陷的机制?(p92)☐ 6.采矿诱发地震的机制?1.诱发构造型矿震:是因采矿导致断层的复活和弹性能量的提前释放造成的地震。
进一步分为采矿直接引起矿震和抽水采矿诱发矿震两类。
一、采矿直接引发矿震是由于采矿使地下应力失去平衡而诱发的地震。
采矿形成的自由空间使采空区周围的岩体由原来的三向受压变成两向受压或单向受压,引起应力的重分布,在采空区范围内沿原有断裂形成应力集中地段,促使地壳岩体应变能力提前分散释放,诱发地震。
二、采矿抽水也可诱发地震。
抽水后,断裂面失去水压而发生卸荷作用,形成偏差应力。
当偏差应力大于断2.☐☐ 5.1.5.☐第1.一次能源:等二次能源风力、地热等.不可再生能源;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生成,一旦使用在短期难以再生成的能源. 如化石燃料、核燃料等。
常规能源;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已经被人类广泛应用的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核裂变材料等.新能源;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新发现的能源资源或利用先进技术新开发的能源产品;以新的方式利用的能源. 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沼气、风能等.2.什么是能源环境问题?能源环境问题就是指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这种危害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它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
目前,全球主要能源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烟雾和热污染等。
☐ 3.什么是温室效应?CO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组分,如CO2、H2O等气体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但却可以强烈吸收长波辐射,☐☐ 1.2.坏㈠⑶3.与城市化过程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哪些?与城市化过程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很多: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地基稳定性问题、深基坑开挖引起的边坡稳定性问题、水质污染及水资源保护问题(水环境问题)、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问题、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等。
4.城市化带来的水问题有哪些?(一)城市水灾害问题致灾能量增大、损失增加洪水城市最普遍的水患困扰是城市遭受暴雨的自适应能力。
(二)城市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不足: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北方城市:地面沉降,洪涝灾害。
沿海城市:海水入侵、地下水咸化(三)城市水污染问题☐第八章地质灾害1.地质灾害及其内涵;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累进的后果☐ 2.●●●●☐ 3.☐ 4.(一)地震效应场地破坏效应、强烈地振动破坏效应(二)地震灾害地表错动和地裂缝、地面建筑物破坏;沙土液化,崩塌、滑坡,海啸;地面标高改变,洪水,火灾☐ 5.解释沙土液化现象?地震液化条件有哪些?在地震力作用下,饱水沉积物和表土的突然振动或扰动能够使看似坚硬的地面变成液状的流沙,砂粒悬浮于水中,土体完全丧失强度和承载能力。
砂水悬浮液在上覆土层压力作用下可冲破土层薄弱部位喷到地表,形成喷砂冒水现象。
地震液化的条件: 1)距震中的一定距离,震级大干5级; 2)地震区有未固结的具饱和水的沙层;3)沙土粒径0.021一lmm之间; 4)最大液化深度可达2Om6. 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形式?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失稳的一种现象。
原因:由地震活动、强降水过程而触发,但主要的作用营力是斜坡岩土体自身的重力。
重要影响因素:筑路、修建水库、露天采矿、开垦斜坡变形的基本形式主要有拉裂松动和蠕动,破坏的基本形式有崩塌、滑坡和流动。
☐7.”或①②③④种形式的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和预应力抗滑桩、抗滑明洞等工程,或采用灌浆、电化学加固、焙烧等方法以改变滑带岩土的性质来进行加固,增大滑面的抗滑力。
“拦”即拦挡、拦截,如挡土墙等拦挡工程。
☐8.崩塌概念、特征及治理方法(p23)斜坡岩土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和过程称为崩塌。
主要特征:下落速度快,发生突然;崩塌体脱离母岩而运动;下落过程中崩塌体自身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崩塌物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崩塌落石防治措施:可分为防止崩塌发生的主动防护和避免造成危害的被动防护两种类型。
如对于中、小型崩塌可修筑明洞、棚洞等遮挡建筑物或落石平台、落实槽、挡石墙等拦截建筑物。
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应清楚部分松动块体,在修建支护墙保护斜坡坡面。
还可采用灌浆加固、锚杆、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等措施。
☐9.泥石流概念、特征(一)泥石流的特征山区特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现象,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湍流①☐☐特☐☐下诱因:降雨、洪水、干旱、地震以及抽水、排水、蓄水等人为因素。
☐形成机制:在地下水流作用下,岩溶洞穴中的物质和上覆盖层沉积物产生潜蚀、冲刷和淘空作用,结果导致岩溶洞穴或溶蚀裂隙中的充填物被水流搬运带走,在上覆盖层底部的洞穴或裂隙开口处产生空洞。
若地下水位下降,则渗透水压力在覆盖层中产生垂向的渗透潜蚀作用,土洞不断向上扩展最终导致地面塌陷预防:①采、排水井设置合理的过滤器装置.避免或减少土粒进入井内被水带走。
欢迎阅读欢迎阅读②采、排地下水时,避免采用大降深,以降低地下水流速和侵蚀搬运能力。
③调整开采层位,封堵岩溶发育,并与覆盖层相连通的浅层水,开采深层地下水。
④矿山疏干排水时,对地下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帐幕灌浆处理,减小矿井外围地段地下水位下降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