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向四面扩散开来,受到墙壁阻挡后,便开始转向 下流。
1.1 烟气的特性(1)
• 烟气体量特性 通常情况下,对于空间高度较高的建筑场所,火 灾呈稳定燃烧态势,烟气量产生的大小主要取决 于燃烧材料的性质和燃烧状态,除非火灾已造成 建筑的轰燃既全室燃烧,烟气量与楼层面积或防 火单元大小无直接关系。通常要求按楼层面积一 定百分比来确定排烟口面积或每小时换气次数的 简单方法,理由并不充分。
•
设置部位:疏散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避难层(间)
• 排烟方式 ——采用机械排烟或自然排烟的方式, 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分为机械排烟系统或自然排烟系统。
设置部位:超过一定长度的走道;超过一定面积的房间;汽车库、中庭、舞 台
2.2 防烟的技术原则
防止烟气侵入的能量 • 风速—— 0.7~1.2 m/s; •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 电梯前室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当无法采用自然通风方 式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1.1 烟气的特性(2)
• 烟气温度特性 火灾烟气层的温度大大降低。即使功率为几个兆瓦, 火灾烟气的温度也仅升高二、三十度。因此,在 大空间建筑内发生火灾时,烟气的危害主要来自 于它的毒性和遮光性。
1.2 烟气的特点(1)
• 烟气蔓延特点 实验过程中,烟气沿大空间建筑顶棚移动水平速 度约1-2米/秒。在具有中庭的大空间建筑内一旦 发生火灾,由于中庭内没有分隔物,烟气在十几 到几十秒内就升到20多米高的顶部,并进一步形 成烟气层。在建筑高度不高的建筑里,烟气层的 下降速度很快,在中型功率火强度条件下约10分 钟就到了对人构成危害的高度。
三重目标 • 及时排除有毒有害的烟气,提供室内人员清晰的
疏散高度和时间; • 排烟排热,有利于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开展对火灾
事故的内攻处置; • 在火灾熄灭后,对残余的烟气进行排除,恢复正
常的环境。
2.1 烟气处置的方式
• 防烟方式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或自然通风的方 式,防止烟气进入等疏散空间的系统,分为机械 加压送风系统或自然通风系统。
• 窗口型烟羽流 烟气从门、窗等墙壁 开口处溢出的烟羽流
汇报内容
一、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二、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三、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四、规范对排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2.1 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2.1 烟气处置的方式 2.2 防烟的技术原则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
2.1 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量和其他门漏风总量以及未开启常闭送风阀漏风 总量之和计算。 • 风压—— 满足走廊—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 分布。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1)
控制烟层保证人员疏散 • 构建储烟仓——在防烟分区的顶部形成用于火灾
时蓄积热烟气的局部空间 • 维持清晰高度——排除烟气使烟层底部至室内地
平面的高度大于人员疏散所需的高度
4
7、系统 施工
风管安装
6
3
部件安装 5
1
风机安装 5
1
一般规定 5
2
8、系统 调试
单机调试
7
6
联动调试 4
2
9、系统 一般规定 4
验收
工程验收 8
10、维护 一般规定 3
1
管理
维护管理 9
1
合计
181
强条
1 20
汇报内容
一、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二、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三、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四、规范对排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规范概览
章
节
条
1、总则
5
2、术语
17
一般规定 11
3、防烟系 统设置
自然通风
5
机械加压 8
一般规定 7
4、排烟系 自然排烟 7
统设置
机械排烟 14
补风系统 7
5、系统设 防烟计算 8
计计算
排烟计算 13
6、系统 防烟联动 5
控制
排烟联动 7
强条 章
节
条
一般规定 6
进场检验 5
1.1 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1 烟气的特性 1.2 烟气的特点 1.3 烟羽流的类型
1.1 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火与烟 • 先是可燃固体开始燃烧,发生阴燃; • 当达到一定高的温度并遇到适合的通风条件时,
阴燃便转变为明火燃烧; • 随后,可燃物的燃烧速率迅速增加,在火源上方
形成向上流动、并不断卷吸周围空气的烟羽流; • 当烟羽流受到房间顶棚的阻挡后,便在顶棚下方
1.3 烟羽流的类型(1)
• 轴对称型烟羽流 不与四周墙壁或障 碍物接触,并且不 受气流干扰的烟羽 流。
1.3 烟羽流的类型(2)
• 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从着火房间的门梁 处溢出,并沿着着 火房间外的阳台或 水平突出物流动, 至阳台或水平突出 物的边缘向上溢出 至相邻的高大空间 的烟羽流。
1.3 烟羽流的类型(3)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2)
清晰高度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3)
同一热释放速率的场所,储烟仓的底部高度 越高,即人员疏散的清晰高度越高,单位 时间产生的烟气量也就越大。
高温的烟气在热动力的作用下不断卷吸周 边温度较低的空气,其质量就必然会扩大, 烟气的自身温度就会降低,也就是说烟气 具有质量与温度成反比的规律。
同一热释放速率的场所,储烟仓的体积越 大,提供人员疏散的允许时间就越长。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4)
烟气控制的设计原则 • 防烟分区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根据功能布局 • 清晰高度不宜太低也不宜太高
——适应建筑需要 • 烟缕质量不要太重也不要太轻
——保证烟气浮力 • 火灾模型不图太强也不图太弱
——符合实际荷载
• 烟气分布特点 烟气在向上部升腾堆积的过程中,不断卷吸周围 的空气,总的质量流逐渐增加,体积也不断增加, 平均温度和浓度则逐渐降低。当在大空间建筑物 内产生的火灾烟气会在空中由于降到一定温度 (不超过环境温度的15度)时,而失去它的浮力, 停留在半空中,烟气具有层化分布特点。
1.2 烟气的特点(2)
度
Q=at2
汇报内容
一、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二、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三、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四、规范对排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3.1 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 要点
3.1 系统设置 3.2 自然通风设施 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3.4 机械加压送风计算 3.5 机械加压送风控制
3.1 系统设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