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口代理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进口代理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进口代理合同中的法律问

篇一:外贸公司在进出口代理中绝对要注意的常见法律问题

夕卜贸公司在进出口代理中绝对要注意的常见法律问题

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代理业务已成为某些外贸公

司的主业。不少外贸公司业务人员认为,代理业务相对外贸公司自营出口业务而言,责任轻、风险小,因此在办理代理业务过程中,对有关合同的签订、往来函件的保存等问题往往重视不够,造成有关代理业务纠纷时有出现。

名为购销实为代理

案例1: A厂与外商就产品和价格达成一致意见后,委托B

外贸公司出口。因外商已向B公司开出信用证,B公司认为收汇没有问题。为便于操作,B公司与A厂签订了《购销合同》,而非代理协议。产品出口后因质量问题,B公司退回外商部分货款,同时相应扣减应付A厂货款。事隔半年之后,

A厂突然起诉要求B公司按合同金额付款,其理由是产品经

B公司验收合格后出口,B公司不能再以产品质量问题扣减

货款。B公司则认为,本单业务是代理出口,有关质量风险应由A 公司承担,其扣减货款的做法无可厚非。法院审理后

认为:根据合同约定,A、B公司为购销关系而不是代理关系,B 公司已收取A公司货物并将其转卖出口,故不能以货物质量问题要求A公司承担责任。

从上述案件可见,合同是决定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关键,对于外贸公司来说,签订购销合同还是代理合同,其带来的后果是完全不同的,不可掉以轻心。在外商先开信用证或先付款的情况下,外贸公司通常对与工厂签订购销合同还是代理合同的区别重视不够,认为货款已收到或预期能收到,不再有风险。但实际上,外商虽已支付货款或开出信用证,仍有可能因质量问题、货期问题等提出索赔、退货。如外贸公司与工厂签订的是代理合同,则这些风险都由工厂承担;如签订的是购销合同,则在货物已出口的情况下,要向工厂索赔会有相当的困难。因此,对代理性质的业务,外贸公司应与工厂签订代理协议,以免不必要地加重自己的责任。

弄假成真,代人受过

案例2:A公司与B公司签订《代理协议》,约定由B公司代理A公司出口产品。但A公司本身并非生产商,实际供货方是A公司指定的C工厂。A公司向B公司提供了C工厂的增值税发票,并要

求B公司将货款直接付给C工厂。

为应付税务部门的检查,B公司还与C工厂签订了虚假的《购销合

同》。货物出口后,外商不支付货款,B公司因此也没有付款给C 工厂。C工厂于是起诉B公司,要求B公司按

《购销合同》约定支付货款。B公司抗辩自己系A公司的代理商,与C工厂不存在真实的购销关系。但B公司的抗辩

缺乏充分证据,A公司也不肯出庭作证,因此法院判令B公司应按购销合同支付货款。虽然外贸公司后来根据代理协议起诉A公司并获得胜诉,但A公司是皮包公司,胜诉的判决根本无法得到执行,B公司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上述案件并非个别的例子。目前不少委托代理出口合同中都存在三角关系,即除了委托人、代理人,还有具体供货的工厂。委托人通常都是贸易公司,本身并不生产可供出口的产品,但其掌握一定的客源和货源渠道,通常称其为中间商。因为出口退税等方面原因,中间商只提供产品,增值税发票则由工厂直接向外贸公司开具,为与增值税发票吻合,外贸公司通常还需要与工厂签订购销合同。这样当某一环节出现

问题时,便出现如何界定外贸公司与工厂之间关系的问题。从表面证据上看,外贸公司与工厂之间的购销关系成立,不管收到外汇否,外贸公司都必须向工厂支付货款。上述案例就是深刻教训。

因此,在存在三角甚至多角关系的情况下,外贸公司一定要对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不可随便按委托人的要求签署合同或其他文件。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在与中间商签订的《代理协议》中,明确外贸公司与其指定工厂签订的《购销合同》是代理协议的附件,其合同的权利义务由中间商承受。同时在与工

厂签订《购销合同》中也作同样的约定,明确其系《代理协议》的附件,从而使外贸公司无须直接对工厂承担责任。

代而不理”

案例3:A工厂委托B公司代理出口一批货物,B公司与A 工厂签订了《委托代理出口协议》,并按A工厂的指令与外商签订了《成交确认书》。代理协议中约定所有与交货有关的责任都由A工厂自行负责,B公司仅需提供办理出口所须单证、收取外汇货款并按结汇比例向A工厂支付人民币。该单业务属于典型的结汇”业务。在A工厂生产货物过程中,由于外商不断变更要求并对质量多番挑剔,致使货物没能在

信用证规定的期限出运,而外商也以此为理由取消了合同。鉴于委托事项已无法履行,B公司要求A工厂退回B公司预付的资金,但A 公司却指责B公司没有履行代理职责,令其遭受损失,比如信用证中的软条款(信用证规定须提交外商签发的验货合格证作为议付的单据)令其货物出运受外商的

牵制,没有告知和提醒A工厂信用证规定的出运时间,致使

A工厂同意外商变更货品规格等要求而延误了出运时间等等。为此,出现了B公司起诉A工厂返还预付款,而A工厂则反诉B公司没有履行代理职责应赔偿其损失的局面。

上述案件最终以B公司的胜诉而告终,法院经过审理,认

为B公司没有违反代理协议约定的行为。

目前不少代理业务属结汇”性质,外贸公司基本上是代而不理”

其任务仅是提供单证、收汇结汇,所收取的费用较微薄。严格地讲,这不是一种代理而是出借经营资格。这种做法原外经贸部曾严令制止,但由于存在市场需求,这种做法在外贸行业依然普遍存在。但既然是代理,就存在代理的职责问题。根据法律规定,代理人因过错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代理人赔偿。

因此,外贸公司有可能会因其代而不理”的行为付出沉重

的代价。在结汇业务中,外贸公司应尽可能帮助委托人顺利地履行合同。如付款条件为信用证,应谨慎审查信用证,如发现信用证要求的单据不合理,应要求外商修改,如外商不肯修改,应将风险向委托人说明,由委托人决定是否接受。虽然这样做增加了外贸公司工作量,但提高了履约可行性,反过来也保障了外贸公司的利益,

同时也可使委托人认识到

外贸公司的作用决不仅仅是结汇的工具,有助于外贸公司拓

展真正的代理业务。

到手的货款变成不当得利”

案例4:在某代理业务中,外贸公司按委托人的指令收取外汇,但没有与外商签订合同。结果一年后,外商突然以外贸

公司收取的款项属不当得利为由提起诉讼要求退款。外贸公

司为此不得不聘请律师应诉,收集一切能够证明外贸公司与该外商存在事实买卖关系的证据。外贸公司虽最终获得了胜

诉,但毕竟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包括律师费、调查费等等。

案例5:A外贸公司受委托向B外商出口货物,但收取的是C外商

的外汇。一年多以后,C外商以与A公司没有买卖关系,A公司收取其汇款属不当得利为由提起诉讼。因A公司

无法证明C外商的汇款系受B外商委托,故法院判C外商胜诉。而当A公司回过头来向B外商追讨货款时,B外商已不知所踪。在代理业务特别是所谓的结汇”业务中,外贸公司通常与外商没有直接接触,也不关心外商究竟是何方神圣,只要有外汇进入自己帐户,就认为交易成功,万事大吉。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上述案例给我们的教训是:收取汇款应有合法的依据。收取货款,付款人与收款人应有买卖关系,而买卖关系的最好证明就是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因此当付款人与合同当事人

不一致时,应该要求付款人声明其所付款项的性质和事由,避免日后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代理业务虽比自营业务的风险小一点,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应认真对待、谨慎从事,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使代理业务真

正成为外贸公司的利润增长点。

篇二:专题4国际贸易中的主要法律问题

第十二章合同、代理和出口支付中的法律问题

合同:指当事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设

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当代社会进行

各种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律形式。

各国合同法的编制体例:

大陆法系国家,合同法是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的。合同法

包含在民法典或债务法典中。英美法系国家,合同法的原则主要包含在普通法中,且主要是判例法、不成文法。

我国的合同法是以单行法的形式出现的。

国际统一商事合同法试图通过国家间的协商,制定一套国

际上统一适用的合同法。国际货物贸易中,调整其关系的国

际公约有哪些?

1.佃64年的两个公约,《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

2.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佃80年《国际货物买卖(销售)合同公约》。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或销售)合同公约》的宗旨及其

适用范围:

宗旨: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在平等互利的基

础上发展国际贸易,促进各国的友好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