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谈起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谈起

第33卷第1期 2012年1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b1-33 No.1 Jan.2012 

.___IL一 口 同 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谈起 

李彩莲 

(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公平与效率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论文阐述了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其对社会 

公平的作用。在实施大学收费政策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机均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效率;高等教育成本补偿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1-0135-03 

一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是近年来人们在讨论社会发展问题时经常 

提到的一对概念,现代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中当然也有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效率 

它是高等教育投入与高等教育产出之间的比率。一句 话,它是高等教育投入与其所实现的目的之比,追:求的是高 

等教育收益的最大化。 (二)高等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政策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 

准则,它与国家的社会基本制度尤其是教育制度相联,并以 此为基准规定着社会成员所享有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权利, 

规定着高等教育资源与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在 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公平的最本质内涵在于人们接受高等教 

育的机会平等。 由此看来,公平与效率同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重 要尺度和价值目标。高等教育中的公平实际上是从人类具体 

某种共同点这一基本事实出发,衡量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在 满足人的基本受教育权利和需求、实现人的共同发展所达到 

的水平;高等教育中的效率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 系在推动社会和个人发展、实现自身功能方面所达到的水 

平。 

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是指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政府)除 

收稿日期:201l一11--05 作者简介:李彩莲(1977--),女,山西长治人,太原 师范学院教育系教师。 外依据各自收益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 

补偿。 属于非义务教育性质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成本补 

偿?或者说高等教育进行成本补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对 于这一问题,国内外的教育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但对于 高等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成本补偿以及如何进行成本补偿,个 

人收益说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 个人收益说。教育经济学家对高等教育的社会和个人收 益率的计算表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要大大高于社会收 

益率,因此,高等教育应该进行成本补偿。个人收益说基于 经济学中的有关厂商产出理论和投资的比较利益理论,它从 

厂商产出理论和投资的比较利益理论两个方面各自说明了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理由和补偿的额度问题。厂商产出理论 

更多的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考虑成本补偿的问题,而比较利益 理论则是从学生个体出发来考虑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问题。 

从理论上看,这两者都说明了高等教育进行成本补偿的理由 及额度问题,但是,实际上,这两者在计算方式上却有较大 的差别:前者在决定成本补偿的额度时,须首先确定学生的 

人数;然后确定公共成本或公共收益的变化;最后才能得出 对学生个人进行成本补偿的额度。后者则只要在知道高等教 

育的个人成本和收益的条件下(个人收益率可由此求得), 即可得出成本补偿的额度,而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收益相 

对较易得出的。 对于一个国家、学校、系而言,依据厂商产出理论计算 

高等教育成本誊 偿时,由于所考虑的因素多、过程复杂,就 

使得这一方法得出结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虽然论据比较利 益理论计算成本补偿的额度也存在着个人收益计算的不易 

精确的问题,但是,相对于公共收益的计算而言,它要精确 

l35 得多:它只涉及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且这两者都相对容易 

确定。因此,在确定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额度时,利用比较 

利益理论来进行计算更为方便、有效和可靠。同时,比较利 益理论也更为充分地说明了高等教育进行成本补偿的理由。 

三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对社会公平的影响作用 

关于社会公平,教育经济学一般考察三个方面的指标: 

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社会成员收入 

分配结构的公平;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众中分配的均 等性。而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又可以 

用两个指标衡量:公共教育资源在不同受教育水平的社会成 员之间的分配;公共教育资源在不同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之 

间的分配。 (一)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影响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是初等教育的人最多,受中等 教育的人次之,受高等教育的人最少。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 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指数 

(生均公共成本与人均GNP的比值)是初等教育生均成本指 数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表明公共教育经费在受最 

好教育的社会成员中相对集中。这种状况被认为是一种教育 资源配置的结构性不公平。 公共教育资源在不同收入水平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是考 察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性公平的另一个指标。世界银行两份研 

究报告显示,尽管社会中的中高收入、自领阶层仅占总入口 

的少数,但是他们的子女却占有公共高等教育经费的大多 数。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中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是免费高等教 育和助学金资助政策的主要受益者。也就是说,有支付能力 

的入口享受着免费或低收费的高等教育和因此而带来的额 外的个人收益,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却没有机会享受这种原本 为他们设计的免费或低收费的高等教育。实行高等教育成本 补偿政策,可以使有限的公共高等教育资源提供更多的接受 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辅以学生资助政策,则可以更多更好 

地满足低收入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影响 从理论上说,大学收取一定的学费,使得更多的人有了 

上大学的机会,造成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劳动力市场的供 

给增加、从而使其竞争优势相对减少,相对的收入水平就会 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社会群体缩小了, 

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也相对减少了,从而使其竞争优势 

得到相对加强,相对的收入也就会相应提高。但是,高等教 

育成本补偿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影响,至今还没有国内 

的实证研究支持。而由韩国职业工资调查机构提供的一份关 

于韩国1980年至1990年毕业生收入的数据表明,年龄在25 

—34岁之间全日工作的大学和中学男性毕业生,尽管在1980 年前者的工资比后者高67%,但在1 990年下降到26%,这说 

136 明他们之间的工资差距在缩小。1980年韩国的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为14.7%,1990年为38.6%。这表明,韩国高等教育规 

模的扩大导致了收入差距的逐渐降低。 (三)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蓑是否确实能够促进接受高 

等教育机会的均等 

有研究表明,大学收费政策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 

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陈晓宇采用某抽样高校学 生的数据考察了1994--1997年学费水平变化后,高等教育机 

会在不同收入人口中分布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学费水平 

的逐年上涨,高等学校在校生总体中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子女 所占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认为学费水平的提高,可 

能会使得贫困家庭在做高等教育决策时更多地选择不接受 高等教育或选择学费较低的院校就读。该研究讨论了收入差 

距的进一步扩大可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李文利的研究利用了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的入户 

调查数据,估算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求学者对私人教育成 本发生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发现,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提 

高同样的幅度,对来自不同收入阶层的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 影响程度不同。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私 

人教育成本的变化越敏感。这就有可能造成随着学费水平的 提高,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下降,同时 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上升。但是,如果学 

生资助的配套措施能够及时跟上的话,这种状况则不会出 现。 

四如何采取措施促进我国 高等教育提高效率兼顾公平 

(一)大力发展经济,加速教育民主化进程 

查尔斯・赫梅尔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曾 指出:“不在整个社会制度中首先或同时建立社会平等,要 

在教育制度方面实现更大的机会平等是不可能的。”在现阶 段,我国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够完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 

任何超越这样的历史现状去奢谈教育机会均等都是无济于 事的。我们只有针对弊端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加速社会民主 

化进程,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逐步提高生产力, 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 

别,才能逐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二)加大改革力度,逐渐完善招生和收费体制 为解决教育机会均等与高等教育有偿化这一对矛盾,应 

对现行招生制度和收费办法进行改革。对国家重点投资的、 进入2ll工程的重点大学可以实行严格的选拔制度,将优秀 

人才与最佳的教育资源结合,从而提高社会效率。而对非重 点的本、专科院校实行招生规模宏观控制、招生权力逐步下 

放的办法,根据办学条件.逐步向适当开放的入学制度发 

展.以有利于提高入学机会。在收费方面,应允许不同档次 

的院校以及面向市场收益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对 入学考试竞争激烈的重点大学以及一些社会需要但回报率 

较低的专业,应由国家负担主要的甚至是全额学费。而对入 

学考试竞争不太激烈的一般院校以及未来回报率较高的专 业,则应提高学生缴费比例。这样既保证了工农子:女中优秀 

人才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又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 更有利于弥补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 

(三)降低办学成本,控制学费的无限制增长 

目前,我国高校办学效益不高,教学设备闲置严重,非 教学人员比例过大,这无疑会增大办学成本,降低办学效益, 

但由此造成的教育经费紧缺决不能通过提高学生的学费来 解决。为了避免学生因所缴学费被消耗在闲置设备和冗员上 

而产生埋怨,必须加大高校管理改革力度,挖潜改:遗,精简 

机构和人员,从而最终实现根据高等教育临界成本收取学 费。 (四)逐步建立“奖、贷、勤”一体的高校学生资助制 度 分析现行的奖贷学金管理体制,我们发现,奖学金普遍 

是面广量少,既体现不出对优秀学生的激励,更无助于对困 难学生的资助。而贷款力度也不大,不能确保贫困生在校期 间最低生活消费。笔者认为,为保证每个勤奋学习的学生不 

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不妨将奖学金相对集中,重点奖励最优 秀的学生,特别是学业优秀的贫困生,而将结余的资金用到 

贷款方面,并通过拓宽基金来源,大大提高贷款额度。勤工 助学无疑是帮助贫困学生解困的有效途径。 (五)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建立“终身学习的社 

会” 

显然,高等教育越大众化,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 

越多,也就越容易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所以,我们要积极 发展高等教育,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但对于受教育者 

来说,学校再也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使 那些由于区域、经济、阶层、年代等因素未能接受正规高等 教育者实现高等教育的补偿:(1)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自学 考试系统。(2)利用多媒体、Intemet网开办远程教育,使高 

等教育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2】钱晓勤.高等教育有偿化与教育机会均等刍议[J】.江苏高 教,2001,(1). [3】闽维方.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J】.北京大 

学学报(哲社版),1 998,(2). [4]陈晓宇.论中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D].北京大学高等教育 研究所,1998. 

[5】李文利.中国居民高等教育需求研究[D].北京大学高等教 育研究所,1998. 

[6】邓云洲.效率与公平:源于教育经济学的讨论[J].广州大学 学报(综合版),2000,(10). [7】陈良琨.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个人(家庭)成本补偿的必然性 

[J】.教育研究,1995,(11). 【8】李兵,陈上仁.我国弱势群体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及 

对策[J].江苏高教,2002,(2). (责任编校:张京华) 

13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