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及设计应于人的各种活动,满足人的各种要求;④可接近性,容易进入,不受阻碍;⑤人工性,经过人工完善,有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1.2城市开放空间的系统构成城市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
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开放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带状开放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按空间表现形式可分为:①广场空间,以多功能、综合性为特点,构成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②绿色空间,以自然植被为主体形成的游憩空间,如各种公园、绿地等;③街道空间,主要以步行活动为主的空间,如步行街、林荫道等;④亲水空间,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存在于河流水系边缘,以水的观赏和活动为主的游憩空间。
从产权来划分,城市开放空间可分为公有的和私有的开放空间。
从经济投入及运营管理方面,又可分为:①公益型,主要由政府投资兴建,作为公益事业,不收取任何费用;②收费型,由政府或非政府部分投资兴建,如部分类型的公园、游乐园,以赢利为目的[3]。
1.3城市开放空间的历史变迁城市作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融会交换的场所,开放空间从一开始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说中的“日中为市”、“各遇其退,各得其所”描述的就是开放空间之一—广场最初的市场功能。
(1)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时期城市开放空间的特点为:①以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的主要形式;②城市广场是城市生活的中心,满足市民集会、商品交易、节日庆典、日常交往等活动;③城市广场呈朴素的几何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秩序的认识。
(2)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时期城市开放空间的特点为:①城市广场逐渐发展为广场群,更加速了它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中心;②广场与周边建筑结合更加紧密,巨大的建筑、连续的柱廊使广场更为封闭完整;③街道空间在城市空间系统中地位提高,作用增强,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
(3)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时期城市开放空间的特点为:①自然如画的城市;②街道、广场同建筑有机结合,连成一体;③城市空间整体有序、自然协调,与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生活相适应。
(4)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开放空间的特点为:①城市绿色空间—园林成为开放空间的另一主要形式;②放射形的林荫道成为城市空间的骨架和视觉轴线;③城市广场的设计到达新的高峰,极尽豪华铺张之势,形成戏剧化的空间效果。
1.4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现代城市由于过分积聚和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对人的关怀,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市民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在分布上都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导致了开放空间的实际容纳人数超过其环境容量,而显得拥挤不堪,因而城市开放空间作为一个系统首先必须从总量和分布上进行把握。
(1)在宏观上控制总量。
城市开放空间总量的确定,应根据人口密度和用地性质等因素的不同而改变,在满足微观、中观层面的基本需求(如千人指标等)后,宏观上才能确定其总量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人文特色再考虑城市开放空间的进一步完善。
(2)对其分布进行控制。
应从城市整体结构入手,根据城市的生态、景观、交通、城市特色等各方面的需求,来确定开放空间的分布,使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布均衡的网络系统。
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则必须根据每一个具体空间的特性、功能需求来决定其规模、尺度、空间结构、空间意象、环境设施等要素的布局。
2.1城市广场的概念城市广场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由建筑或道路围合而成的,配置一定主题的设施,能提供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4]。
它的发展与城市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Agora”到古罗马的“Plaza”,再到中世纪的“Square”,城市广场一直是市民公共生活的核心场所,是城市的客厅。
2.2城市广场的类型按照性质、功能、附属建筑物的特征,城市广场可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划师PLANNERS图1法国里昂市圣彼埃尔宫广场鸟瞰图2美国印第安那波利斯市议会大厦广场图4西班牙埃斯特拉市弗罗斯广场鸟瞰图5美国亚特兰大市奥林匹克纪念广场鸟瞰图6日本名古屋市若宫大通公园一角广场、商业广场、游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六种类型,有些城市广场因包括以上数项功能而以综合性广场存在。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城市广场分为:城市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社区广场三个级别。
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广场构成了城市广场系统。
2.3城市广场的设计内容城市广场的设计是通过合理的设施来配置和组织空间,以实现其所负载的功能,并创造独特而丰富的空间景观意向。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各项:①广场功能的组织;②广场规模、尺度的确定;③广场空间形式的处理;④广场景观设施的设置;⑤广场服务设施的配置;⑥广场交通的有机组织;⑦广场的竖向设计及市政配套。
2.4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2.4.1整体性原则城市广场必须与城市空间结构呼应,同时广场内部空间环境相互融合形成有机整体。
如法国里昂市圣彼埃尔宫广场,坐落在里昂市的历史中心区,广场周边建筑建于17世纪~19世纪。
1994年,该广场进行翻新,设计师ChristanDrevet为了保持广场与周边的协调,只作了细微的调整:其一是将主体雕塑北移使之正对圣彼埃尔宫;其二是将整个广场地面用5.9m×5.9m黑白两色花岗岩进行铺装;其三是设置了一组矩形排列的69个旱喷泉在广场中央。
对此ChristanDrevet说到:“阳光和喷泉足以使圣彼埃尔[5]宫广场得到新生”(图1)。
活动。
美国亚特兰大市奥林匹克百年纪念广场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产,占地8.5hm2,位于市商业中心、体育中心和会议中心之间,分为两期建成:广场一期包括一个环状喷泉,一个19.772m高的光塔和一个1200座的室外剧场;广场二期是由5个景观各异的小型广场,一个多层的喷泉系统,2个凉亭,野餐区和休息区组成,可以容纳多样化的活动[6](图5)。
2.4.2平衡原则广场设计要掌握平衡:开敞和封闭的平衡;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平衡;复杂和简洁的平衡;限定与变化的平衡等。
如美国印地安那州安那波利斯市议会大厦集会广场,占地1.62hm2,连同地下车库一起耗资600万美金。
该广场将议会大厦、会议中心和两座旅馆连接成一个整体,以绿色基调为主,通过由砖、木构成的构架及植物,使整个广场同周围相对隔离,创造了一系列空间设施以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
广场中心为圆形花瓣状的大型喷泉,整个广场设计动静有别,张弛有度,平衡感较强[6](图2,图3)。
2.4.3场所感的创造结合自然、人文及地域特色创造丰富活动空间,使之成为具有可识别性,使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空间场所。
如西班牙埃斯特拉市弗罗斯(delosFueros)广场,位于该市政府和教堂之间,用于商业及庆典活动,由本地建筑师FranciscoJoseMangado设计。
设计师根据广场周边的中世纪建筑空间特征,采取了一种简捷的空间处理手法,设计的基本构思是强调空间的开放和流动感,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各种活动。
建筑师FranciscoJoseMangado以线性布置的树作为一种引导,地面铺装采用当地的一种条石,以寻求同周边环境的呼应,铺地形式是抽象而有秩序的,以条形木凳作为限定空间的手段[5](图4)。
2.4.4多样性原则以多种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感受;以各式活动场所以适应人们丰富的社会3.1城市绿色空间的含义自古人们就钟情于自然,对大自然,对绿色,对生命都充满了崇敬之情,绿色代表着自然,象征着生命,人们一直向往着在绿色山水中生活、游憩,园林的出现就是这种追求的体现。
绿色空间能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
城市绿色空间是以绿化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设施,可供城市居民休息、游览之用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包括各类公园和绿地。
3.2城市绿色空间的类型(1)按照功能内容的不同,城市绿色空间可分为综合性公园和主题公园。
综合性公园指设施齐全、功能复杂的园林。
一般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一个大园可以包括几个小园,大园以一个中心和整体的网络统辖全局。
主题公园是以某一项内容为主或服务于特定对象的专业性较强的园林,比如动植物园、儿童游戏场或其它主题公园。
2002年第10期第18卷图3美国印第安那波利斯市议会大厦广场中心喷泉(2)按照规模大小,可分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微型公园。
城市公园是服务于整个城市的公园,如纽约中央公园,伦敦海德公园等,常被称之为城市的“肺”。
社区公园是服务于居住区或其他城市功能区(办公区、商业区)的公园。
微型公园指利用建筑旁、道路边的零碎的绿地建成的公园。
3.3城市绿色空间设计—造园艺术的运用城市绿色空间设计,是根据人们的行为特征和需求,结合自然特色及园林的功能来进行布局。
其中又反映了人们不同的自然观和审美观,中国园林的自然、随意,强调山水意境,同西方园林的规划严谨、强调几何秩序形成强烈对比。
在具体的设计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但总的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3.3.1见缝插绿,以绿传情城市的绿色空间直接面向大众,服务大众,因此,市民的活动和需求是其环境设计的源泉。
城市的绿色空间不仅要求总量合理,而且要求分布合理,要能适宜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的使用要求,因此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营造绿色空间,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如日本名古屋市若宫大通公园,就是巧妙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化废为宝,化害为利。
该公园分为雕刻广场、冒险广场、若宫广场、水的广场、花的广场五个部分,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重要场所(图6)。
3.3.2回归乡土,回归自然绿色空间的营造应该反映更多的乡土特征,容纳更多的自然要素,以表现地域的自然特色。
例如日本名古屋市的久屋大通公园,将很长的一整条街区用作公园建设,并充分利用山、石、水的自然要素来表现自然特色。
又如日本大阪万国博览会纪念公园,是为纪念1970年在大阪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而建,该公园的建设花费了十年时间,将一块废弃的土地转变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具有多种设施的生态公园[7]。
3.3.3因地制宜,推陈出新绿色空间的营造需要创造性地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以新颖的主题、丰富的形式来满足大众。
如四川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园,美国设计师贝茜・达蒙女士以生态环境为题,从治理府南河生态环境入手,采用了国际先进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受污染的水从府南河抽取上来,经过公园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自然生态净化处理,最后变为“达标”的活水,回归河流。
3.3.4喻教于乐,其乐融融绿色空间不仅是人们休闲游乐的场所,而且也是人们向大自然学习的场所,尤其对少年儿童而言。
如日本东京都针对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设计了3座微型公园,分别称为“听的绿洲”、“时间的绿洲”、“赤脚的绿洲”,以不同形状的听筒、时钟、巨型脚印为主题环境小品,巧妙地将知识和趣味结合在环境设计之中,对少年儿童极具吸引力,同时也使他们在娱乐中有所收获[7](图7,图8,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