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词自产生以来,似乎就掉入了脂粉堆里:专事刻红雕翠,描眉画目。言辞华艳浮
靡,香软浓腻。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格调,成为豪放词
的先驱。至苏轼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走出了闺情
和旅思的樊笼,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意概》)的境地,
词从花间樽前步入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苏轼之后,铁板铜钯,继东坡高唱“大江
东去”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稼轩。辛弃疾词的风格源于苏轼,但由于时代的剧变,
使稼轩的词走上了雄奇跌宕,豪迈奔放的道路而具有另一种风格,入词的题材也
更加广泛,表现了词人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高人才华和创作方法、写作技巧,
驾御语言方面的独到之处。

稼轩的词获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他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他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岁时,
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
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或赋闲散居,或沦为
下僚,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只好将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托于吞吐八荒,
独立浩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诗词中,从而
将苏东坡创立的豪放词,进一步发扬光大。

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
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
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苏轼
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
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这种做法,突破
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
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
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辛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辛弃疾对豪放词的
巨大贡献密不可分的。

在词的表现内容上,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词的传统,并超越了苏词。苏词突破了
爱情,离别和羁旅的樊笼,以词来书写报国的豪情壮志,农村恬淡的生活和贬居
的无限感慨。辛弃疾则更加自觉地开拓创作视野,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
集中突出地表现了抗金斗争,并以此作为词的主体。在词中,作者高呼“要挽银
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要“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高唱“马革裹尸当自誓 ,
娥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江水东流”),作者在词中,贯注了对国事的
热忱和对抗金的关注。这在词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如果说
苏词抒写的爱国情感,只是涓涓细流,那么辛词抒发的爱国热情,则如汪洋大海
一般,汹涌澎湃。

从词的意象上看,苏轼把前人不入词的形象入词。吊古伤时,咏怀送别,过去常
用诗歌来表达的情感,他也常常用词来表达,抒发他旷达落拓的胸怀。如《念奴
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从这些词里,我们可以感触到作者的感情,
如长江大河一般,不可阻挡,形成了他的词特有的旷达奔放的特点。辛弃疾的词
意象更加雄伟,气韵更加壮阔,景象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旺盛的战斗性,有更加
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看辛词如徒步入山川,只感觉千回百转,姿态飞动,
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幼安之佳处,在
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如他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音,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声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主要是写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
壮志,用以勉励陈亮,同时也砥砺自己。全词由醉到梦,又梦到醒,三层意思环
环相生,。现实的痛苦使他醉酒,而梦从醉中来。梦没脱离现实,但此梦却梦得
逼真。梦中他在犒军点兵,弛骋疆场,杀敌报国,功成名遂。这正说明作者把梦
境当作现实,梦得痛快淋漓,写得雄奇豪放。但醒后回到现实中来,却“可怜白
发生”!

在艺术表现上 ,苏轼以诗为词,更注意词所要表现的内容,而不十分注重协律。
故人说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历代诗余》引晁无咎语),就说
明了他的词有摆脱乐律限制的倾向。如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
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这种词句,与诗
已没有什么分别。苏轼的这种做法,解放了词体,打破了词绮罗香泽的传统,把
词从闺怨旅思中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抒情咏怀的新诗体。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
上,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以文为词,形成了词的散文化倾向,这是比
苏轼更大胆的创造。如他的《哨遍》一词就是如此:“池上主人,人适忘鱼,鱼
适忘还水。洋洋乎,翠藻青萍里。想鱼兮无便于此。„„„千古遗文,我不知言,
以我非子。”全篇几与散文相似。由于词过于散文化,因而了产生艺术形象不鲜
明 ,缺少诗情画 意和感人的艺术力量的缺憾。有时,由于用典过多,又出现了
“掉书袋”的毛病。如他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词,尽管王国在〈〈人
间词话〉〉中对它推崇备至,认为“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
者”。但要真正“能品”,非穷首寻典,融会贯通不可。

在风格上,苏轼以豪放为主,间以婉约。和苏轼的词相比,辛弃疾的词则更加多
样化,以沉郁悲壮为主导,间以清新,诙谐,淡雅,缠绵。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
词风,而且向多方面学习。他学楚辞,学陶诗,学王维,学花间体,学李清照。
由于博采众家之长,故辛词有的可达一词二境,其外境缠绵悱恻,内境悲愤激昂,
形成了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独特境界。如〈〈摸鱼儿〉〉,表面看去,这首词
只是写惜春,留春而又怨春的情感,只是一篇惜时感伤之作。实则抒发了个人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对南宋统治者及黑暗现实的不满。故梁启超评之为
“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蘅馆词选〉〉)。可见
此词,实乃悲愤慷慨之至。

辛弃疾在诗词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使他的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产生了“稼
轩体”,“于剪红刻翠之外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稼轩
词〉〉),故“南宋诸公 ,无不传其衣钵”(周济〈〈宋四家词论〉〉),且
影响直贯元明清。因此,他是继东坡之后,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