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水文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水文循环是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

水循环的强度和时空分布,是洪、涝、旱等自然灾害 产生的主要原因。循环强度过大:易产生洪涝灾害; 循环强度过小:易产生水资源不足,旱灾 很多生物依赖于水分循环传输养分而得以生存和发展

水文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水文循环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水资源和能源
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可再生的水资源 提供了巨大的能源


土壤水(包气带水) 地下水(狭义,饱和带水)
水文循环的基本过程

蒸发 水汽输送


凝结降水
入渗
径流(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水文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的类型

大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水分交换过程 小循环:陆地或海洋的局部水分交换的过程

陆地小循环

外流区小循环 内流区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
学科体系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水文地质学也称为地下水水文学,是水文学的一个分支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与水文学所形成的交叉学科,而由于两者 不同,形成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体系。
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水文学
基础学科
学科体系

基础学科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动力学 水文地球化学 供水水文地质学 矿床水文地质学 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学 油田水文地质学 工程水文地质学…… 计算水文地质 同位素水文地质 RS、GIS……

达西定律
Q-渗透流量(L3T-1); -过水断面(L2); h-水头损失(水头差,L); L-渗透途径(L); K-渗透系数(LT-1); I-水力梯度(无量纲)。

物理意义
地下水由水头(位)高处向低 处流动,流速大小与水力梯度 成正比,比例系数即为渗透系 数。(Fick定律)
h Q K K I L Q V K I V K I

应用学科



技术学科

1.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的定义
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 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 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的存在形式

大气水(气态) 陆地地表水(江河、湖) 冰川水(固态) 海洋水 地下水


隔水层


含水层和隔水层的相对性和对立统一性
地下水赋存

地下水分类:1.包气带水(上层滞水);2.潜水;3.承压水; 潜水含水层;承压含水层
地下水赋存

潜水

定义: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特点:



无隔水顶板,积极参与水循环(补给、排泄); 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 重力释水; 易受污染; 一般情况下,潜水面与地形起伏相一致。


岩石的成因分类

火成岩:由於岩浆侵入地壳内部,或流出地表面造成熔岩, 在经冷却凝固而造成。火成岩是所有岩石中最原始的岩石。 沉积岩:由原来已形成的岩石,受到风化作用后变为碎屑, 或由生物的遗迹等,再经过侵蚀、沉积、及石化等作用而造 成的岩石。这类岩石都成层状,最先沉积者在下部,时代较 老;层次愈上者,则时代愈新,这叫做叠置层法则; 变质岩:原来的火成岩或沉积岩,再经过地壳运动或岩浆侵 入作用所发生的高温和高压与热液的影响,可以改变其原来 岩石的结构或组织,或使部分矿物消失,而产生他种新的矿 物,因而成为另外一种与原岩不同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如 大理岩变自石灰岩;板岩变自页岩;石英岩变自砂岩等。
应用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
2014年8月
目 的

复习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拓宽水文地质学知识
内 容
绪言 1. 地球上的水循环 2. 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 3. 地下水赋存条件 4.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5.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6.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7.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8. 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绪 言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研究地下水水量和水 质时空演化规律,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等。 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非饱和带水、 饱和带水)。 地下水的功能和作用

宝贵的资源(与其它资源的不同) 重要的环境要素(资源、污染、生态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陆地外流区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汽量基本平衡 内陆盆地的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水文循环的机理

水文循环服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
水文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能和地球引力
水文循环的内在因素是水的特殊的物理性质:在常温常压 下可以进行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全球水文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为开放系统 水文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其他物质的运移和聚集

V u ne

水力梯度(I)
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途 径长度的比值。 水力梯度可表示为:

h dh dh ,,,...... L ds dx

渗透系数(K)
岩石渗透性能的定量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水力梯度条 件下的渗流速度。 量纲:LT-1。 影响因素:孔隙大小、多少


Vn n 100 % V

影响松散岩层孔隙度的因素

“理想土”模型



颗粒排列方式和密实程度 颗粒大小和形状 分选程度 土壤结构(单粒、团粒结构) 其他因素:次生裂隙、根孔、虫孔等

裂隙

成岩裂隙 构造裂隙 风化裂隙
裂隙的方向、宽度、延伸方向、充填情况等。 裂隙率

裂隙性
松散岩石渗透系数参考值:


粒径(mm) 0.005-0.01 0.01-0.05 0.05-0.1 0.25-0.1

岩石:矿物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岩石 可以由一种矿物所组成,如石灰岩仅由方解石一种矿 物所组成;也可由多种矿物所组成,如花岗岩则由石 英、长石、云母等多种矿物集合而成。组成岩石的物 质大部分都是无机物质。 岩石的固结性分类:松散岩类、固结岩类(基岩) 岩石的可溶性:非可溶性岩、可溶性岩
3、地下水赋存条件



地下水面: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 孔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则形成地下水面。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岩石。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未被水充满的岩 层。



支持毛细带 中间带 土壤水带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饱水带。但包气 带作为补给通道作用也不容忽视。
地下水赋存

含水层

定义: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 层。 辨异:饱含水的弱透水层(粘土、沿粘土等);不含水的透 水层(沙漠、被疏干的含水层等) 定义:不透水的岩层,或不能透过并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层。 辨异:隔水层的相对性,并非完全隔水-弱透水层

达西定律讨论

过水断面:是指垂直 于流向横断面积,包 括颗粒和孔隙所占据 的面积的总和,是一 种假想的过水断面面 积,实际孔隙面积为:
ne

渗透速度
是一种假想流速,是平均到整 个假想过水断面上的流速。 地下水在孔隙中的实际流动速 度要大于渗透速度,水质点的 平均实际流速为:
基础知识

矿物形成作用:岩浆作用、风化作用、区域 变质作用 矿物: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 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 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 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 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基础知识

矿物种类:目前已知的矿物约有3000种左右,绝大多数是固态 无机物,液态的(如石油、自然汞)、气态的(如天然气、二 氧化碳和氦)以及固态有机物(如油页岩、琥珀)仅占数十种 。在固态矿物中,绝大部分都属于晶质矿物,只有极少数(如 水铝英石)属于非晶质矿物。来自地球以外其他天体的天然单 质或化合物,称为宇宙矿物。由人工方法所获得的某些与天然 矿物相同或类同的单质或化合物,则称为合成矿物如人造宝石 。矿物原料和矿物材料是极为重要的一类天然资源,广泛应用 于工农业及科学技术的各个部门。



水车:将太阳能转化为机械能 水力发电: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热水资源:以水循环为媒介,利用地热资源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一切水文现象产生的根源
水文循环是地球环境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 可以说研究水文循环是水文学研究的主旋律。
2、岩石中的空隙和水分

岩石中的空隙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岩石的水理性质


给水度( ):单位体积的饱和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释出水的体积。 或: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 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应用:重要的水文地 质参数,区域水资源评价) 持水度(Sr):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 反抗重力而保持在岩石孔隙中的水的体积。 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通过的能力,定量指标-渗透系数。
颗粒大小 分选程度 问题:是否松散岩层的孔隙度越大,渗透系数越大?

用途: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用于水资源评价,建立地下 水模型

渗透系数(K)

如何得到K值?

室内试验,缺点:扰动,点参数 均衡计算,区域平均值,缺点:精度低 模型反演: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调整参数,拟合实际观测水位,确定 水文地质参数。 数值法: 解析法: 注意:用稳定流模型求参,只能求得K值,而不能通过反演等到 给水度值。而非稳定流模型可得到两者。
岩石的水理性质

岩石的水理性质-即岩石孔隙类型、大小与水的存在形式之间的关系,主要 的定量指标: 容水度:岩石完全饱和时所能容纳水的最大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含水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