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一)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实施军事战略转变,对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调整。中央军委所辖各大单位改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山东军区、华中军区、晋察冀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中原军区和华南各游击纵队。同时组建野战部队,建立了野战指挥机构。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及西北军区
(一)、晋绥野战军 晋绥野战军和晋绥军区野战纵队是为适应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的需要而成立的。1945年8月11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晋绥野战军,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贺龙兼司令员,关向应兼政治委员(后李井泉),张宗逊任副司令员,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员,张经武任参谋长(后许光达代),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后孙志远)。下辖第358旅、独立第1、第2、第3旅和以后成立的独立第4、第5旅。8月21日,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内调出,直属中共中央军委领导。 1945年8月,晋绥野战军和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内调出,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由贺龙、李井泉统一指挥,担负向日伪军开展大反攻的任务。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部队,仍沿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番号,其编制序列和领导人如下:1、1945年8月晋绥野战军编制序列 司令员: 贺 龙(兼) (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政委:
关向应(兼)(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因病未到职) 高
岗(代) (不久奉调赴东北) 习仲勋
副司令员: 徐向前 (后调晋冀鲁豫军区) 张宗逊
副政委: 谭 政 (不久奉调赴东北) 李井泉
参谋长: 张经武 许光达(代)
政治部主任: 孙志远
副参谋长: 李夫克
政治部副主任: 冼恒汉 下辖第三五八旅、独立第一旅、独立第二旅、独立第三旅、独立第四旅、独立第五旅。 第三五八旅 旅长: 张宗逊(兼) 黄新庭 (10月以后) 政委: 余秋里
独立第一旅 旅长: 高士一 王尚荣 (11月以后) 政委:
朱辉照 独立第二旅 旅长: 许光达 政委: 孙志远(兼)
独立第三旅 旅长: 杨嘉瑞 政委: 金如柏
独立第四旅(1945年11月成立) 旅长: 顿星云 政委: 杨秀山
独立第五旅(1946年10月成立) 旅长: 贺炳炎 政委: 王赤军
2、1945年12月晋绥野战军编制序列 在贺龙赴晋绥前线后,由王世泰代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高岗兼代政治委员(关向应因病不能坚持工作),徐向前任副司令员,谭政任副政治委员。不久,高岗、谭政先后调赴东北工作,徐向前调晋冀鲁豫军区。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司令员: 王世泰 政委: 习仲勋
副司令员: 王维舟 阎揆要 参谋长: 张文舟
教导第一旅 旅长: 罗元发 教导第二旅 旅长: 黄永胜 政委: 邓 华
警备第一旅 旅长: 高锦纯 政委: 张德生
警备第三旅 旅长: 贺晋年
新编第四旅 旅长: 张贤约 政委: 徐立清
第三八五旅 旅长: 王维舟(兼) 政委: 马文瑞
关中军分区(警备第一旅兼)
三边军分区(警备第三旅兼)
陇东军分区(第三八五旅兼)
延属军分区(教导第二旅兼)
绥德军分区 司令员兼政委: 王季龙
新编第十一旅(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军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部第二十二军新编第十一旅旅部和一个团起义,保留原番号编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序列,仍称新编第十一旅) 旅长: 曹又参
1946年6月,晋绥军区成立晋北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委: 周士弟副司令员: 贺炳炎副政委: 廖汉生参谋长: 王绍南政治部主任: 张国生政治部副主任: 杨尚高
1946年3月至4月间,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进行了精简机构和整编复员工作,先后裁减了10个团、12个营、67个连,共复员二千七百人。同时,调整了部队序列,合并了领导机构,将教导第一旅旅部和教导第二旅旅部合并,改称教导旅;将第三五八旅并入警备第三旅。 3、1946年4月晋绥野战军编制序列(下辖5个旅)
警备第一旅 旅长兼政委: 高锦纯 警备第三旅 旅长:
黄罗斌 政委: 李鹤邦
新编第四旅 旅长: 张贤约 政委: 徐立清
新编第十一旅 旅长: 曹又参 政委: 高 峰
教导旅 旅长兼政委: 罗元发
1946年8月29日,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震率领突围的第三五九旅及第十三旅一部返回陕甘宁解放区,转归晋绥军区建制。 1946年10月,邓宝珊集团二千一百余人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骑兵第六师,列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序列。
骑兵第六师 师长: 胡景铎
1946年11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晋绥军区之雁门军区,将所辖第五军分区、第十一军分区拨归绥蒙军区建制,所辖第二军分区、第六军分区直属晋绥军区领导;同时决定取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番号。将两野战军部队统一组成为晋绥军区野战纵队。 (二)、晋绥军区野战纵队 1946年6月16日,晋绥军区部队发起晋北战役,解放崞县、朔县(今朔州)、宁武、定襄、五台、代县、繁峙等7县。8月2日,参加大同集宁战役,歼灭国民党军1700余人。8月29日,从中原突围的第359旅返回陕甘宁边区,列入晋绥军区建制。 194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于1946年6月组建,属晋绥军区建制)番号,将两野战军部队统一组成晋绥军区第1、第2、第3纵队。
第一纵队
司令员: 张宗逊 政委: 廖汉生 副司令员:
贺炳炎 参谋长: 王绍南 政治部主任: 冼恒汉 政治部副主任: 张国声
第一旅 旅长: 王尚荣 政委: 朱辉照
第三五八旅 旅长: 黄新庭 政委: 余秋里
第二纵队
司令员兼政委: 王 震 副司令员: 彭绍辉
参谋长: 唐健伯 政治部主任: 王恩茂
第三五九旅 旅长: 郭 鹏 政委: 李 铨
独立第四旅 旅长: 顿星云 政委: 杨秀山
第三纵队 司令员: 许光达 政委: 孙志远
参谋长: 李克夫 政治部主任: 杨尚高
独立第二旅 旅长: 唐金龙 政委: 罗志敏 独立第三旅 旅长: 杨嘉瑞 政委: 孟昭亮
独立第四旅 旅长: 李克夫(兼) 政委: 王赤军
晋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1946年11月成立)
校长: 贺 龙(兼) 副校长: 周士第 王尚荣
(三)、晋绥军区 晋绥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区的延续。 1945年8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向侵华日军展开全面反攻后,中共中央军委为统一战略区的作战和行动,并实行人民军队由游击军、游击战向正规军、正规战的战略转变,决定将晋绥军区和晋绥野战军从陕甘宁联防军建制中划出,重新成立晋绥军区机关。
1945年8月晋绥军区机关 晋绥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区的延续。1945年8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向侵华日军展开全面反攻后,中共中央军委为统一战略区的作战和行动,并实行人民军队由游击军、游击战向正规军、正规战的战略转变,决定将晋绥军区和晋绥野战军从陕甘宁联防军建制中划出,重新成立晋绥军区机关。 司令员: 吕正操 (后调东北) 贺 龙(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兼任) 政委: 林 枫 (后调东北)
李井泉 (9月接任) 副司令员: 续范亭 周士弟 参谋长: 陈漫远 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 (后张平化)
政治部副主任: 张平化 (后冼恒汉)
1945年9月12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晋绥军区将原辖的12个军分区分别组成吕梁、雁门、绥蒙3个二级军区和1个直属军分区。 同时,将晋绥军区骑兵旅划归绥蒙军区建制,改称绥蒙军区骑兵旅。 将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机关大部和特务团及第17团合编,组建独立第3旅,均归晋绥野战军建制。 至此,晋绥军区下辖:
第1军分区 司令员: 陈漫远(兼) 政委: 刘长亮
吕梁军区(辖第3、第4、第7、第8、东9军分区)
司令员兼政委: 张宗逊
雁门军区(辖第2、第5、第6、第11(绥南)军分区)
司令员: 吕正操(兼) 政委: 高克林
绥蒙军区(辖骑兵旅) 司令员: 姚 喆 政委: 张达志
该军区组成后,即与晋察冀军区部队一道发起平绥路战役,击退了向平绥路西段进犯的国民党军,收复了丰镇、集宁、卓资山、陶林、和林、凉城、清水河、托克托、萨拉齐、武川、百灵庙、四子王镇、兴和等13座县城,使大同的国民党军陷于孤立。11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以吕梁军区第11、第13、第14团为基础组建独立第4旅,归晋绥军区指挥。12月,晋绥军区又将晋西工委改建为第10(晋西)军分区,鬼吕梁军区领导。 1946年4月,为缩小机关,晋绥军区决定撤销第4、第7军分区,并将第7、第9、第10军分区合并为第9军分区,归吕梁军区建制。 1946年6月,为统一指挥晋北战役,中央军委批准成立晋北野战军,归晋绥军区建制。 晋北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委: 周士第 副司令员: 贺炳炎 副政委: 廖汉生 参谋长:
王绍南 政治部主任: 张国声
该军区组成后,即与晋察冀军区部队一道发起平绥路战役,击退了向平绥路西段进犯的国民党军,收复了丰镇、集宁、卓资山、陶林、和林、凉城、清水河、托克托、萨拉齐、武川、百灵庙、四子王镇、兴和等13座县城,使大同的国民党军陷于孤立。11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以吕梁军区第11、第13、第14团为基础组建独立第4旅,归晋绥军区指挥。12月,晋绥军区又将晋西工委改建为第10(晋西)军分区,属吕梁军区领导。 1946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雁门军区,其所辖第2、第6军分区归晋绥军区直接领导;第5、第11军分区划归绥蒙军区建制。 1947年1月,重建第7军分区,马佩勋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归吕梁军区建制。 1947年3月,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晋绥军区第2纵队西渡黄河,调归西北野战军建制。
1947年6月,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绥蒙军区第5、第11军分区和吕梁军区第7军分区机关撤销。 1947年7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晋绥军区划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8月,第3纵队划归西北野战军建制。9月,绥蒙军区骑兵旅第2团和第11军分区骑兵第1团调赴西北战场,脱离绥蒙军区建制。10月,吕梁军区第7军分区并入第8军分区;同时,撤销绥蒙军区第5、第11军分区。12月,晋绥军区决定,撤消第1军分区。是年,该军区先后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陇东、三边、第一次榆林、沙家店、第二次榆林等战役。
1948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晋绥军区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合并为陕甘宁联防军区,晋绥军区改为二级军区。
1948年5月,晋绥军区决定,重建第1军分区。7月,晋绥军区建成第12旅,并以第10、第12旅为基础组成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 1948年7月下旬,晋绥军区命令,重建第5军分区和第11军分区。 1948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重建第5军分区和第11军分区。 1948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以绥蒙军区之第43、第44、第45团组成第11旅。
同时,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撤销吕梁军区,另组建晋中军区,隶属华北军区建制。原吕梁军区第8军分区划归晋中军区,其余军分区由晋绥军区领导。9月,以陕甘宁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第34团、绥蒙军区大左支队、怀仁支队合编为第14旅,并以第11、第14旅及骑兵第1旅(骑兵旅改称)组成第8纵队,担任绥远作战任务,归西北野战军建制。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的通令,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晋绥军区归西北军区建制。 1949年8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山西军区。9月,晋绥军区所属山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