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志正路志正教授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经验总结

路志正路志正教授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经验总结

路志正治疗老年冠心病学术经验总结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因此积极发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防治老年冠心病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余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老年冠心病有其自身的病变特点、病机变化和治疗原则,兹系统总结如下。

1.老年冠心病具有四个特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

”说明老年人以元气衰、脏腑功能减退为主要的生理特点。

老年冠心病则是在脏腑功能减退的基础上,发生了冠状动脉的病变而造成心脏供血和供氧的不足,相当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等范畴。

归纳老年冠心病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1 年人肾精已亏,元气不足,发生冠心病则程度重,预后差:现代资料说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多支病变、弥漫钙化病变明显高于中青年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普遍病情重,预后差(1)。

1.2 由于老年人元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多表现为症状的多样化和不典型性,部分老年人除一般的心前区不适、胸闷、气短外,常以头晕、乏力为首发症状,有些则以肩背痛、上腹痛、牙痛为主诉(2)。

1.3 老年人气血虚弱,易引起全身病变,并发症及合并症多,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心衰等,多数老年人又往往合并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等,使疾病相互作用、影响,死亡率较高,治疗也颇为棘手。

1.4 老年冠心病虽病发在心,其本为脾肾不足,发病后很容易引起五脏的功能衰竭,病变涉及部位广泛,病情复杂,传变较快。

以上特点,决定了老年冠心病的病机及病势趋向,治疗上也应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案。

2.老年冠心病的病机变化《金匮要略》胸痹篇指出胸痹的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中阳气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阴邪上乘阳位,痹阻胸阳而致。

因此,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但对中青年而言,实者多,虚者少,对老年人而言,则以虚证为主,实者次之。

虚者以脾肾虚为主要表现,实证多是以寒凝、痰瘀互结交相为患。

其主要病机变化为脾、肾、气血三个方面:2.1 脾气不足,健运失司: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五行属土,土生万物,脾胃通过运化,不仅能使水谷转化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还能把这些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内养五脏六腑,外润四肢百骸。

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脾胃运化、受纳水谷精微之功能亦随之减弱,一则气血津液生化无源,心失所养,致心气不足、脉道迟滞不畅,故心悸不宁;迁延日久,损及心阳,阳虚则寒,寒性收引,气血凝滞,导致心脉淤阻,胸闷隐痛;再是脾胃功能减退,纳化迟滞,湿聚热蕴,痰瘀互结,胸膺痹阻,心痛乃发。

2.2 肾气不足,元阳虚衰:肾为后天之本,元气之根。

心肾二脏同属少阴,对于血脉的运行,起到协同作用。

若年迈肾衰,肾阳不足,则心失温煦,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血行迟缓,或胸阳不足,阴寒乘之,寒凝气滞,闭塞胸阳,可发为胸痹。

脾土的运化亦全赖肾气的蒸腾气化,若元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浊痹阻,易可导致胸痹。

2.3 气血不足,血脉不荣:老年人元气亏乏,气血不足,气不足主要是指宗气不足,《内经》云:“宗气者,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宗气的盛衰决定心气的强弱,血液的流动全赖于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动力则源于宗气,可以说宗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

由于老年人年事已高,脏气已衰,使宗气生成不足,当升不升,甚者下陷,不能贯心脉而维持正常的循环,血液在脉中运行无力而瘀滞,血脉不通而发胸痹心痛。

还有部分老年人,伤于情志,导致气滞血瘀而发胸痹心痛。

血不足者,一是心血不足,二是肝血不足,心肝血虚,心脉失养,可形成“不荣则痛”而发生胸痹心痛;部分老年人,天癸已竭,肝肾阴虚,心血化生无源,心脉失于濡润,亦发生胸痹心痛的主要原因。

总之,气血不足导致心痛,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荣,也有气滞不通而发心痛者,临床当辨析。

3、老年冠心病的辨治要点老年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情复杂、多变,临床应把握以下要点:3.1 冠心病心痛的机理有两个方面,一是不通则痛,二是不荣则痛,老年人以脾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临床以不荣则痛为主要表现,治疗应补气血,使其得到温煦、滋养则其痛自止;气虚不运者,健脾胃、补中气,中气盛则宗气自旺;肾阳不足者,温阳散寒则阳气自运。

3.2 老年冠心病患者虚证较多,实证较少,临证当以“补虚辅以祛实”为大法,有痰湿者应以健脾化痰,寒凝者应温中、温肾散寒,瘀血内停者应以补气活血为法,湿热内蕴者应以健脾和胃、清利湿热为主,正本以清源,祛邪不忘扶正。

3.3 老年冠心病虽病发在心,往往与肺、脾、肾等功能失调有关,故治疗心痛不惟在心,应从五脏论治,如由于脾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心痛,我们称之为脾心痛,治疗侧重治脾,则心痛自愈。

因肾的阴阳虚损,致心失于濡养和温煦,心脉痹阻所引起得心痛,称之为“肾心痛”。

其病位在心,病本在肾,治疗也应以补肾为主。

自二十世纪70年代,我提出五脏心痛的概念,可供大家临床参考。

3.4 老年冠心病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因是年老体弱久虚所致,治疗上不应急于见效而妄用重剂,冰冻三尺非一日能溶,欲速则不达,应抓住病机,利用“四两拨千斤”之力,用药“在巧不在多”,“轻可去实”,以轻灵活泼为特点,祛实以驱除湿浊痰饮为先,活血药不可太过。

3.5 老年人脾胃运化功能减弱,造成气血不足,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故治疗应时时注意顾护脾胃,虚证为主者,要注重补中气,以实证为主者,如湿、痰、瘀的治疗,都要从调理脾胃入手。

现代研究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常伴多种严重代谢异常,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是导致冠心病的直接原因,改善代谢的异常,可望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中医对于代谢性病变的治疗,重点在于调理脾胃。

因此调理脾胃法是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核心方法。

4、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治疗4.1 益气健脾,补血宁心法脾胃具有化生血液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精髓、营气,营血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功能协调。

营血亏虚者,当调脾胃,助运化,脾运健则营血丰。

营血亏虚,则脉道不充,血行滞涩,常见胸部隐隐刺痛,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唇甲色淡,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脉细弱涩滞,或结代。

治以调理心脾,方选归脾汤加减。

药用黄芪、当归、白芍、龙眼肉、枣仁、党参、茯苓、枳壳、生姜、大枣。

舌有瘀点,脉沉涩,瘀血较明显者,可佐入桃仁、红花、川芎、丹参以养血活血;日久阴血俱虚,口干、盗汗、夜间烦热者,前方去黄芪,加麦冬、地骨皮。

【病案举例】:张某,女,70岁,汉族,已婚,北京市人,既往有胃病史多年,近两年来渐感左胸前不适,经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冠心病。

一周前因劳累,情志不畅而突发左胸刺痛难忍,伴头晕气短,恶心欲吐,乏力欲倒,经医院急救后,虽已脱险,但胸痛日发3-4次,经用西药控制不理想,而求诊于中医。

就诊时症状,心痛日作,胸闷气短,口干纳呆,心烦易怒,大便干结,舌尖红,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数。

心电图示,胸前导联ST-T改变,本例素体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虚血少,心脉失养,久之发生心痹,因劳累、情志不畅而发作。

证属心脾两虚,气阴不足,夹有虚热。

治以补脾益心,通络止痛。

方用太子参12g,黄芪15g,桂枝1.5g,丹参15g,黄精12g,天冬12g,麦冬12g,小麦15g,炒柏子仁15g,菖蒲10g,郁金12g,枳实12g,生牡蛎30g(先煎)。

药后胸疼发作明显减轻,继服药14剂,心痛消失,心电图各导联均明显改善。

本案心痛发作系心脾两虚,心脉失养,虚火内扰所致。

患者素有胃病史,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气血化生不足,久则气血虚少,心脉失养,血行涩滞而发生心痛。

故治以补益心脾,养血活络为法,以太子参,黄芪健脾益气;黄精,天冬,麦冬,柏子仁,小麦,生牡蛎养阴生津,安神宁心;用菖蒲,郁金开郁宣痹;谷、麦芽,枳实消导、润降通便,并助运化;久病入络,以丹参与少量桂枝合用,取通阳和络之意。

诸药补脾益气以开血液化生之源,滋阴补血以壮盈血之力,脾虚则运化无力,故以健脾消导之品以助运化,脾虚则生痰湿,故以化痰之品以祛邪,脾虚则心血不足,是以养血宁心之品,安神定志,以养心脉。

又有养阴清热,通络止痛之药,标本同治。

故药后心痛即止。

4.2 健脾和胃,调补宗气法中气不运者,当健脾胃,补中气,中气盛则宗气自旺。

宗气不足之人,多表现为胸膺部隐隐作痛,时发时止,心悸气短,动则喘憋,纳呆食少,倦怠乏力,易汗出,面色恍白,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两寸尤甚,或见结代,治以异功散加味,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枳壳、桂枝。

兼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炒枣仁;腹胀脘闷者,加砂仁、广木香;兼瘀血阻络,舌暗有瘀点者,少佐红花、川芎、丹参。

【病案举例】黄某,女,65岁,汉族,已婚,职工,北京市人。

2005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一年,加重三个月。

患者一年来每因劳累而发作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心悸,气短,常服消心痛等扩冠药,病情尚稳定,近三个月来,心前区疼痛发作频繁,上楼、干活均可引发,每天2~4次,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患者就诊时症见:素有腹胀,嗳气,恶心欲吐,乏力,肢倦,大便粘滞不爽,心悸,气短,睡眠入睡难,多梦易醒,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细滑。

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症属脾虚失运,胃失和降,宗气不足,湿浊内生,痹阻心脉所致心痛。

治以健脾和胃,调补宗气,降逆化浊之法:药用炙黄芪20g,太子参12g,炒白术12g,茯苓20g,半夏10g,陈皮6g,砂仁10g(后下),炒枳实15g,旋复花12g(包),娑罗子12g,藿梗12g(后),荷梗12g(后),厚朴花12g,远志10g,夜交藤20g,炙甘草8g,7剂,药后心痛次数减少,睡眠改善,腹胀、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即见效机,上方小有进退,上方去夜交藤,砂仁,加郁金12g,醋元胡15g,生谷、麦芽各30g,14剂,水煎服。

药后心前区疼痛一周发作1次,纳食好转,乏力也有改善,继如法调理一个月,诸症消失,心电图也基本恢复正常。

本案患者冠心病因劳累发作心绞痛,且心悸、气短、乏力等症明显,伴见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均为胸中阳气不足之症,胸中阳气,又名宗气,依赖于脾、肺二脏功能健旺,其中尤以脾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脾气虚衰,必然影响宗气,从而引起胸痹。

患者素有腹胀,纳呆,恶心,乏力,大便不爽,知其为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浊阴不化,痰湿内生,痹阻心脉引起,此证本虚标实,本虚以宗气为主,标实痰湿内阻,二者均与脾胃相关,故调理脾胃为治本之法,该法以健脾和胃,调补宗气,降逆化浊为主,其中药物炙黄芪、太子参、炙甘草、炒白术健脾益气;厚朴花、半夏、旋复花、砂仁降逆和胃;藿梗、荷梗芳化湿浊;茯苓、炒枳实、娑罗子祛湿理气通腑;远志、夜交藤安神宁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