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郎溪县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安徽省郎溪县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二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一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

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

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当心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

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

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

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

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

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 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

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1.不属于中国传统木结构抗震防震的方法的一项是()A.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

B.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

C.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

D.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的构件连接方式被大量使用。

2.不能充分体现“以柔克刚”思想的做法是()A.采用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的柔性框架体系。

B.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

C.通过榫卯使木结构产生变形来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D.利用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以增强建筑构架的整体性。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因此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1:2的矩形。

B.柜架结构具有“墙倒屋不塌”的功效、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C.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特殊柔性结构体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

D.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

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

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

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

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

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字:书法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因:因为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写:描摹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徒:门徒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③欲以禄遨,遨不顾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7.翻译下列句子。

(10分)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4分)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3分)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莲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1)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名言名句填空(任选5题)(5分)(1) 人生如梦,(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 东篱把酒黄昏后,(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5) 连峰去天不盈尺,(6)不义而富且贵,(7)一日克己复礼,(8) 吾尝矣,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0-13题。

酒婆(有改动)冯骥才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

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

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

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

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

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

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

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

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

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

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

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

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

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

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

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

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

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

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