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金属能像黄金这样源源地介入人类的经济生活,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它那耀眼夺目的光泽和无与伦比的物理化学特性,有着神奇的永恒的魅力。
黄金的社会地位虽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历尽沧桑,沉浮荣辱,升降变迁不定,但至今在众多的人群之中仍保持着神圣的光环,为世人共同追求的财富。
所以用我浅薄的知识及参考名人的资料浅谈一下寻找金矿的标志。
(一)地化标志:特定的元素组合Au—Ag—As—sb—Pb —zn指示金矿体的存在。
(二)构造标志:①构造蚀变破碎带、韧性剪切带是本区最直接的找矿标志,目前已发现的矿床(点)均与断裂破碎带有关,矿(化)体严格受断裂构造带的控制.地表常表现为褐红色、褐黄色,破碎蚀变带标志较为明显.②规模较大的挤压片理岩化带中,应注意寻找石英脉型金矿。
③断裂构造和脉岩产状多变及复合部位,往往是形成金矿的有利地段。
(三)(三)岩浆岩标志①碱性系列分异完全的中酸性岩体,其次是富含钠质的长英质侵入岩。
②金丰度较高,离散度大且有热液蚀变的后期岩脉是金矿化的标志之一。
③中基性一基性火山岩发育区,对寻找火山热液型金银矿亦有利。
④高磁性、高碱性指数的花岗岩是找金的标志。
(四)(四)热液蚀变标志①碱质交代作用:
即热液期的钠化和钾化,表现为钠长石化、钾长石化和绢云母化。
②硅化:由于金在活动溶解、迁移过程中析出大量的SiO。
并与SiOz沉淀条件相同,所以,金矿化与硅化、石英脉相伴出现,二者关系极为密切。
③黄铁矿化:金的氧化络合物,可以被硫化物还原而发生沉淀。
所以,金往往与硫化物,特别是黄铁矿伴生。
黄铁矿化富集地段,也是金矿化或金矿典型存在地段。
④碳酸盐化、褐铁矿经,特别是“红化”也常与金矿化有密切关系。
(五)(五)矿物标志①黄铁矿:物理特征:颜色暗淡、硬度小,它形微粒状及胶状黄铁矿与金矿关系密切,特别是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含金最高。
化学特征:黄铁矿中Cu、Pb、Zn含量与含金量呈正相关关系,Co、Ni与金为负相关;黄铁矿中As、Te含量较高时,表明可能含金,若Ag>15g/T、Cu>0.1 时,可作为找金标志。
黄铁矿世代与金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本地区一般中间或偏晚世代与金矿关系密切。
②石墨:在含金建造中,石墨或碳的存在是找金的一个重要标志。
③毒砂:毒砂与金的关系十分密切,大多数含毒砂的矿床中都含金,一般毒砂粒度越细,含金量越高。
在矿物组合上往往出现黄铁矿一毒砂一磁黄铁矿一黄铜矿的组合形式。
④石英:是金矿石中最重要的脉石矿物,因此,在研究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获得更多的找金信息。
脉石英具灰色、烟灰色、油脂光泽的压碎
结构,中间产出的脉石英往往具金矿化;反之,颜色浅、比重大的脉石英一般不含金。
(六)地球化学标志①在有利的地质条件下,所出现的以Au为主的多金属组合异常,且Au含量高,衬度大,具清晰的内、中、外三带的化探异常。
②与化探异常相伴出现的重砂黄金异常,其伴生矿物多为方铅矿、毒砂、白钨矿、辰砂、铋矿、黄铜矿、独居石等。
③在化探普查阶段:如出现Au、Ag 、As或Ag、Cu、Pb、Zn元素组合,在详查阶段如出现Au、Ag、As、Hg.Sb、Cu、Pb、Zn、Bi、Mo时,可能预示有金矿化或金矿体发现。
因矿床类型不同,元素组合略有差异。
(七)矿石组构标志条带状构造、草莓状结构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体时接触热变质的产物,金矿化较差。
而脉状一阿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压碎状结构、交代结构是多期次断裂活动的产物,有利于金矿富集,因此它们是寻找金矿的重要显檄标志。
(八)矿鞠组台标志黄铁矿、毒砂、石英、绢云母组合是寻找断裂蚀变岩型金矿的标志。
黄铁矿、黄铜矿、石英、方解石组合是寻找石英脉型金矿的标志。
(九)圈岩蚀变标志断裂蚀变岩型金矿的近矿围岩蚀变为硅化、绢云母化,硅化绢云母化是寻找该类金矿的围岩蚀变标志。
石英脉型金矿的围岩蚀变从外剜内
依次为绿泥石化一绢云母化,绢云母化是寻找石英脉型金矿的围岩蚀变标志。
野外岩性描述 1.黏土(粉质黏土):黄褐色,软塑,可见铁锰结核及铁质氧化物浸染条纹,微弱可见云母碎屑,刀切面光滑(较光滑)。
表层0.00-0.40m为种植土,黑褐色,可见植物根系。
在1.8-2.0米,为浅黄色,硬塑。
2.粉土:黄褐色,中密,潮湿,含有细中砂颗粒,见锈斑。
3.中砂(粉砂,细砂):黄褐色,稍密,潮湿(稍湿,饱和),由石英、长石组成,分选性好,级配差,均粒结构,含少量黏性土。
在5.2-5.6米夹粗砂薄夹层,黄褐色,稍密,饱和。
4.粗砂:黄褐色,中密,饱和,由长石-石英质砂组成,分选性一般,级配较好,混粒结构,含少量黏性土,中间含有砾石颗粒,粒径在5-10mm之间,含量约10-20%,零星可见卵石颗粒。
5砾砂:褐黄色,中密,饱和,由长石-石英质砂组成,分选性差,级配好,混粒结构,含少量黏性土,中间含有卵石颗粒,粒径在30-50mm,最大可达80mm,含量约10%,在1
5.8-1
6.2为细圆砾土,黄褐色,中密,饱和。
在16.7-1
7.0m为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
6.细圆砾土:黑灰色,中密,饱和,由砂岩和少量花岗岩类组成,一般粒径为10-18mm,最大粒径可达80mm,呈浑圆形(圆棱形),充填物为中粗砂,含量约20-25%,含5-10%的黏性土。
7.
粗圆砾土:褐黄色,密实,饱和,由花岗岩类及砂岩组成,一般粒径为20-35mm,最大粒径可达120mm,圆棱形(浑圆形),充填物为粗砾砂及黏性土,含量约20-25%。
8. 卵石土:褐黄色,密实,饱和,由砂岩及花岗岩类组成,一般粒径为60-85mm,最大粒径可达150mm,圆棱形,充填物为细圆砾土,含量约20-25%,含少量黏性土。
9. 泥质砾岩:黄褐色,砾状结构,层理构造,泥质胶结,无胶结强度,半成岩化,主要由细圆砾组成,一般粒径5-15mm,最大可达80mm,岩芯多呈砂状,局部呈短柱状,个别砾石已风化成土状,黏性土矿物含量约20-30%。
10,杂填土:灰色,稍密(松散,密实),稍湿,由砂土,砖头,碎石,黏性土及少量生活垃圾(炉渣,塑料袋等)组成。
10.石灰岩:青灰色,弱风化,隐晶质结构,中厚层构造,节理裂隙发育,以方解石细脉充填,岩芯呈节柱状,局部机械破碎呈碎块状,其中51.5~51.8m为小溶洞,无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