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让城市留下记忆

设计,让城市留下记忆

设计,让城市留下记忆——结合实例阐述园林绿化设计与城市风貌特色建设与传承摘要:记忆是城市的灵魂,而快速的城市化却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记忆。

现代的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必须重视城市面貌中的这种薄弱环节并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本文通过北京园林的起源、历史、现代发展阐明了现代社会园林绿化设计与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与传承的关系,即北京园林承担了北京的一大部分城市记忆,今后的园林建设既要传承又要创新。

关键词:北京园林城市记忆奥林匹克公园叠山传承发展城市建设的最初,总是沿着自然地貌中的山水脉络来延续和扩展,一条河流或者一座山脉孕育人类城市成长的轨迹,这个时期的城市形态,城市建成区是区域的脉络,自然地貌是区域的基质;当城市建成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原来的自然地形被不断蚕食吞没,留下的空隙或许只是一座山脉、一条河流,延续着土地最初的印记,这个时期的城市形态,自然地貌萎缩成区域脉络,而城市建成区扩张为区就像人总是回忆过去一样,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大地的基质已经被人为地蚕食殆尽,人们本能地追忆往昔大地的自然面貌,希望过去的记忆不要被时光彻底磨灭。

因此,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构思来源就是设计与自然地貌原生形态的融合。

北京园林也不例外。

1.北京园林综述北京是中国的历史名都,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源远流长。

北京地区的园林,最早见之于《战国策·燕策》所载:燕伐齐胜后,“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这当是燕国都邑蓟城的园林。

在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北京园林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它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的园林风格,既不拘泥于风景的布置,也不重点修建过多的楼、阁、亭、榭,而是以其自然活波的配置方式为建园的基础。

北京园林在保持北方建筑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借鉴了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大量使用游廊、水廊、爬山廊、拱桥、亭桥、平桥、舫、榭、粉墙、漏窗等江南常见的园林建筑形式,以及堆叠假山的技法。

以平桥划分水面的空间也是借鉴于江南园林,在园林中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

北京园林多为大幅度的平地造园以及相应出现的小园集群的规划布局的特点,也是北京园林在造园艺术的特色之一。

北京园林的建筑,为了与山水地形的自然体型取得调和与转化,采取了各种因地制宜的手法,用“兼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来形容北京园林是再恰当不过。

总的来说,北京园林是吸收了江南造园手法,同时又随着与海外交往增多,引进一些欧洲或其他地方的风格,使北京园林达到了新的境地。

可以说,北京园林的全部历史反映了这些特点的成长过程,到明清时期,特别是到了清代以后,北京园林达到了鼎盛时期。

2.北京园林的历史记忆北京园林最早见于燕国的历史记载,而且多为高大的台观宫苑,例如众所周知的黄金台和碣石宫。

虽然这些建筑已然消失,但在中华的文明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仍会津津乐道于燕王“筑台求才”的的壮举。

到了秦汉时期,北京园林仍在不断发展。

历经了晋、隋、唐、元等时期,北京园林可谓“代有才园”出。

晋隋时期北京的近郊园林、辽南京宫城内宫苑、燕京寺庙园林等都是代表。

但北京园林的真正鼎盛时期却是明清两代。

明成祖即位后,自南京迁都北京。

永乐十八年(1420)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新的都城——北京。

永乐十八年营建北京城,放弃大都城北的一部分,将南城墙往南移,这就是内城。

内城面积比大都略小。

宫城即大内,又称紫禁城,位于内城的中央,南北长960米,东西长760米,城外围绕护城河——筒子河。

大多数都建在紫禁城以外,皇城以内的地段,有的毗邻于紫禁城,有的与之保持较远的距离,以便皇帝经常有幸。

而风景优美、泉水充沛的北京西北郊早在元代即已成为公共游览的风景名胜区。

明代除了宫城及禁苑(紫禁城、东苑、西苑、南苑)达到鼎盛外,其宅院之胜,也超过了任何时代。

定国公园:据《帝京景物略》记载,“环北湖之园(今积水潭),定园始,故朴莫先定园者。

实则有思致文理者为之,土垣不垩,土池不秋,堂不阁不亭,树不花不实,不配不行,是不亦文亦乎。

垂柳高槐,树不数枚、耦花一塘,隔岸数石乱而卧。

”定园的最大特色就是土墙不加涂饰,土池不做驳岸,建筑不讲究形式,树木不追求花实,配置不按行列,听其自然。

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英国公家园、成国公园等。

设计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具体则是灵魂的载体。

这些昔日对园林的描述可谓说尽了造园者的匠心,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鲜明特色。

明朝的紫禁城在当时就因为这些园而增色不少。

到了清代,北京园林达到了它的最盛时期。

且不说那恢宏凝重的宫苑,光是宅院和王府花园、西郊的离宫别苑等都让人眼花缭乱。

特此挑出大家最为熟知的清漪园(颐和园)和圆明园做介绍。

颐和园在北京西郊,是我国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它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

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圆明园虽然遭到英法联军烦人洗劫,但其“万园之园”的盛名却不是虚的。

其中的匠心独运和巧夺天工仍然长留在中国人民心中。

颐和园圆明园3.北京园林的建设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整修开放了一批原有的公园风景区,使开放游览的大公园风景区达到14处,同时结合治理城市环境,整治积水坑洼,把一大批城市的空荒地、垃圾场、臭水坑,建成为40多处美丽的公园和地带。

在这个阶段基本没有动以前的园林,只是改建了一些城中的恶劣地带,使北京城的整体环境更和谐。

第二阶段:1958——1965年这一阶段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和三年经济困难等,园林绿化工作出现了大起大伏。

第三阶段:1966——1976这一阶段是园林绿化遭受严重破坏的时期。

10年动乱初期,园林绿化被当作“封资派”,受到严重冲击,公园的文物古迹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公园绿地被任意侵占,几年间先后有67处400多公顷的公园绿地被鲸吞或蚕食。

1972年以后,由于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重新恢复了城市绿化工作,但发展很慢。

第四阶段:1977——今是城市园林绿化从恢复走向更大发展的时期。

期间建造了像陶然亭公园等比较著名的园林。

北京园林已经有了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那以后它又该如何发展呢?园林不单单是一块绿地,一处公园,通过以上的历史回味,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园林就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着急进入现代化,我们急急忙忙的拆掉自己城市的“破旧建筑”,我们大刀阔斧的改建一些本不该变动的地方,包括绿地、公园等。

我们有了新式的公园、建筑、生活方式,但是到头来我们一看,却发现中国的城市都变成了一个样子。

这就是工业化的后果。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记忆,那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但是如果一座城市失去了记忆,那我们又该怎么办?是否有一条通往未来的路我们还没有发现?且让我们从中国园林叠山的典型应用来发现解决之道。

4.北京园林叠山的传承与发展——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叠山之探讨引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市市区北部,城市中轴线的北端,是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区域,集中了奥运项目的大部分主要比赛场馆及奥运村、国际广播电视中心等重要设施。

设计者力图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叠山文化与奥运主题相结合,把传统叠山手法和技巧运用到假山景观中,以实现总体规划意图。

4.1北京历史文脉的延伸北京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全长7.7公里,在元大都时确立,是一条演绎着北京历史变迁、文化发展、艺术演进的生命线。

1990年亚运会之后,中轴线得到北延。

而今,第29届奥运场馆的建设使得这条中轴线再次向北延伸至长达26公里,并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主轴线。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正处于这条轴线的北端点,占地约680公顷,山环水抱,起伏连绵,大气磅礴的山水景观成为北京历史文脉的延伸,其中的叠山理水成为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4.2南韩北张的延续北京南山石韩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是清末韩恒生创立“山石韩”名号的第四代继承人,同时也是园林界所说的“南韩北张”之“南韩”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南山石韩”第四代传人传承“山石韩”叠山理水之法,用石精到,手法细腻,图1高远图2深远力求表现山石的玲珑剔透与婀娜多姿,讲究曲雅、秀丽、含蓄和意蕴风格;同时又有皇家园林体量巨大、造型雄伟的皇家气派。

在继承前辈叠山理水传统技艺的同时,我们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创造当代人文景观,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叠山理水实践中,将传统的叠山技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4.3从林泉高致、天境看叠山技巧的传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叠山理水,以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画论为题,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园林造景之中,是将中国古代画论比较完整地演绎到现代造园中的叠山实践工程。

4.3.1宋代郭熙笔下的《林泉高致》《林泉高致》的核心思想是:山水发抒人们的“林泉之志”、“高蹈远引”,以快人意。

因此,要创造《林泉高致》的艺术佳构,造园家必须以“林泉之心”从自然山水中获得造园旨趣。

郭熙讲:“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于已应,开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境界”一词在画理中的明确提出,可视为《林泉高致》为其发端,它要求画家画出诗意般的意境。

意境的构成以空间镜像为基础,通过对镜像的把握与经营而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

经营空图3平远间需要通过主从要素和其之间的关系来构成如诗如画的假山意境。

《林泉高致》讲:“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是造园艺术的基本思想,“望”是最重要的,一切景观美都是为了欣赏和愉悦人心。

“三远”就是为了满足“望”的需要。

4.3.2三远法的运用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近前而窥后山,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发展了中国山水画多点透视原理,是叠山理水常借用的理论指导,亦为山水审美开拓了一个新境界(图1-3)。

林泉高致景观力图实现“三远”构图:首先,望高远之景,从山下桥头北看,假山层层叠叠,溪沟蜿蜒曲折,山势或高或低,透视景深达一百二十米,高差尽达三十多米,使林泉高致达到神秘莫测之境界,谓之高远。

当人们离林泉高致越来越近的时候,发现一组巨石迎面而立,俨然卫士一般,闪过巨石,立刻展现在眼前就是林泉高致的假山景观,这景观正如郭熙描述的那样亏敝景深、虚实相生、曲径通幽,展示了其深远的意境。

当从林泉高致往南眺望,山势较平缓,甚至能看到平缓的石头延伸到水里的景象,赏心悦目,此谓之平远。

4.3.3三安法的传承何谓三安?安,就是安放,设置石块;三安,就是安放设计三块或三组石块。

三安是叠山的基本手法(图4)。

何谓三峰?峰,就是山的尖顶;三峰,就是主峰、次峰、配峰。

三峰是叠山的基本布局(图5)。

二者相互关联,难以割离开释。

为什么古人叠山喜三呢?究其原因,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意味有直接关系。

“三”代表多数,代表万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