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摘要: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的一贯要求,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构建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以及完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几点建议。
荣辱观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
“荣”和“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概念,自从人类社会以来便紧紧伴随着人类。
“荣”即光荣、荣誉,“辱”即耻辱,它们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实践或交往活动等原因,,得到他人、群体、社会给予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自豪感或羞耻感、自卑感。
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
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
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
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荣辱观”。
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构建荣辱观八荣八耻提到大学生,人们脑海中出现的传统映像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文质彬彬、待人诚恳的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形象。
然而,当代大学生留给人们的映像却让人们大跌眼镜,满口脏话、整天玩游戏等。
究其原因,是当代大学生荣辱观意识不足,不能严于律己、克己守法,不能做到一个积极上进的合格大学生。
接下来,就“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为话题讨论一下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缺失的原因及其如何重新构建当地大学生的荣辱观。
一、一名合格大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荣辱观目前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八荣八耻”的提出非常的及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要加强思想建设,因为知荣明耻的目的在于践行,要确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文明合格的大学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胡总书记讲话既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盼望,又指出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但要领会在心里,更要落实到行动,从细微着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关注时事变化,热衷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八荣八耻”是一种尊严导向、价值导向和责任导向,学习它关键在于认准做人的规范,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现在生活的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
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
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胡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大学生“力量”,我们如何去培养自己“驾驭”这种力量的能力,使之由外部规范内化为广大大学生的人格精神,正是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题中之义。
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其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选修课;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特别是要加强我们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任用、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要教育大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入手,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开展荣辱观教育,要加强领导,注重实效,切实把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实处,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是名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要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教育的主题内容,积极引导我们当代大学生个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听党的话,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努力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感情,坚定爱国主义的立场,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现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实际行动。
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要做青年的先锋,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点滴小事做起,自觉地扬“真、善、美”,弃“假、恶、丑”,做“立志、修身、报国”的青年一代。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文明合格大学生。
愿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共同努力,让“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永远在大地扎根,在蓝天飘扬,在人民心中闪光!二、当代大学生缺乏荣辱观的具体表现当代大学生在大问题,大是非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流上还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思想消极,理想淡化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
在对待祖国、人民这样一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淡漠了。
他们对个人利益想得多,而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却想得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有个别的学生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害怕吃苦,不愿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这些学生,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对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不起精神,整天在校园无所事事,白白消磨时光,有的连自己的学业都无法完成。
(二)自我膨胀,行为失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
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
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能够蒙混过关是一种荣耀,甚至于一等奖学金获得者、预备党员也铤而走险,在考试时夹带纸条、频频偷看他人试卷,甚至请人代考。
更有甚者,竟然连社会调查报告和毕业论文都是抄袭或找人替写。
(三)生活无度,恣意享受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档次也在不断的提升。
在这种现代消费意识的不断熏陶下,大学生也纷纷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推崇及时行乐,讲排场,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狂欢宴饮,挥洒人生。
三、当代大学生缺乏荣辱观的原因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上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中出现的消极因素。
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另一方面,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走私贩毒、造假贩假等等的不诚信的行为而“发达”,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悖的亚文化,一时间盖过了我国原有的诚信文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
在这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现代大学生被称为糖水泡大的一代,缺少磨难的成长是难以培养坚毅的性格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的。
而看重分数、能力而忽略品格的培养都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急功近利,对于长远发展所必须的诚信品质的养成重视不足,这也是造成某些大学生诚信程度低下的原因之一。
(三)学校的管理力度不够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
而且,惩罚措施的缺失也是很主要的一方面。
人们常说新加坡是一个“fine country”,“fine”是罚款的意思,就是说,在新加坡只要违反了相关的规定,即使在公共场所吐痰也将给予严厉的处罚。
相比之下我国关于违反诚信的处罚措施不够严厉和严密,一方面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备,另一方面执行系统存在漏洞。
如对于违反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往往缺乏有力的处罚措施,对借款学生违约及介绍人、见证人不履行职责时,贷款银行虽然可以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规定定期以学校为单位在公开报刊及有关信息上公布助学贷款违约比例和借款学生姓名、身份证号及违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