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胡琪考籍号:姓名: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题目:的学习兴趣指导教师:专业:小学教育(本科)联系电话:地址:长沙市枫林三路长丰邮编:410205小区40 栋四单元三楼QQ 号:二O 一二年八月目录前言........... (1)、对学习兴趣的内涵的理解 (1)一)学习兴趣概念的界定 (1)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特点 (1)1 、学生兴趣的广泛性 (1)2 、学习兴趣的倾向性 (2)3 、学习兴趣的可塑性 (2)、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2)一)自身因素 (2)(二)学校教育方面 (2)三)家庭方面 (3)(四)社会影响 (3)三、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4)四、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4)(一)利用学生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5)(三)设置新颖的教学安排,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5)(四)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五)巧设疑问,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六)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七)通过动手实践和竞赛,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7)八)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7)五、后记 (8)参考文献 (8)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摘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渴望。

”可知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某些潜在能力的发展,是成才的起点和一生事业的出发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因为喜欢、感兴趣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但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习的兴趣也可能会有提高或减弱,良好学习兴趣的形成依赖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高度的自觉和积极的状态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

一般来说,多数儿童的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

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很大的自发倾向,但更主要是靠老师的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厌学;一、对学习兴趣的内涵的理解(一)学习兴趣概念的界定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

它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苦学”还是“乐学”的问题。

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从对学习的益处来说, 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

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教师的有效教学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特点1 、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今天,新兴事物与日俱增,各种各样的娱乐方法层出不穷。

学生对电脑、游戏等现代科技设备有着广泛的兴趣,很多小学生在连很多字都不认识的情况下,都能天天玩网络游戏。

可见对其兴趣方向的合理正确引导尤为重要。

2 、学习兴趣的倾向性所谓兴趣的倾向性,是指对某些内容感兴趣,它是形成其他兴趣品质的前提。

我们常常会看到某学生对某一科目很感兴趣,而对其他科目不怎么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忽视兴趣的倾向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同的学生,其兴趣倾向性有所不同,而作为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绝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倾向与某一方面。

3 学习兴趣的可塑性对成绩差而厌学的学生采用强制手段,往往是适得其反,而应把教学工作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起来。

要特别注意消除产生厌学情绪和对学习抱否定态度的根本原因,创设积极的学习过程和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防止学生厌学情绪的复发,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良好而持久的习惯。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一)自身因素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

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懒惰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

懒惰症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

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

(二)学校教育方面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面早已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但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 已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使得学习竞争激烈,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当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能谈得上喜欢呢?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向和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

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由于现在衡量学生与老师的成功尺度还是以分数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灌输式”、“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为主。

这也是形式所逼,无奈之举。

师生关系。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干劲。

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

(三)家庭方面过分溺爱和放任自流。

有一部分生活富裕而父母文化较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与贫瘠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能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来自这样的家庭的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追求吃喝玩乐,对自己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

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的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

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烦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

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痛苦,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父母感情不和,缺乏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反之,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社会影响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各种书刊影碟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最终导致厌学。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托尔斯泰曾经讲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其去刻苦学习的内部动力。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适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怀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去进行学习和思考, 对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而逐步形成的,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学习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都与兴趣有关,若对某种事物不感兴趣,对它也就不能集中注意,在学习兴趣指导下学生能产生坚持不懈的学习行为。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求知倾向,对于感兴趣的事物, 人们总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它。

如许多对学科学习入迷的学生, 总是夜以继日地学习,不离书桌。

兴趣、入迷推动他们勤奋地持之以恒地采取行动,直到目的实现为止。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意思是说,对于学识,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赶不上醉心于它的人。

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 。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 它对智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推动学习活动的因素很多, 其中学习兴趣是最直接最活跃的动力。

“最直接”是指兴趣可以直接推动学习活动, 而不需要其他中介因素。

“最活跃”是指在兴趣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状态, 人的认识活动特别活跃: 感知敏捷、记忆牢固、思维灵活、想象丰富,并不断将认识活动深化,学习效率和质量都比无兴趣时高。

所以两个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 兴趣高的成绩往往优于兴趣低的。

甚至一些智能中等但兴趣浓厚的学生的成绩会大大高于智能高却无兴趣的学生。

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兴趣浓,不但不会想到上课是负担,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不但不会感到疲劳和厌倦,反而会对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

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认识本身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

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变化、人的思想、人所创造的一切,都含有无穷无尽的兴趣源泉。

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流人你的眼帘,你走近一瞧,大自然的奥秘的美妙图景便展示在你面前。

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隐藏在深处,需要花费精力才能找到它、掘出它。

那么,学习过程中,具体应该怎样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研究小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结构特点等提出相应的激发策略,以便为以后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可贵的,好奇心会引起人的兴趣,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奇”是学习内部动机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

” 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心理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课时用奇特、巧妙的问题或事物引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