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文摘要: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同。
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矛盾。
一种语言总是依附于一种文化而存在.而学习语言,也应该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
然而,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讲解单词、句型和语法知识。
而忽略了对于西方文化的讲解与介绍。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英语学习;跨文化意识
一、培养英语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两的,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
”
1.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深入认知和正确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保存、继承和传递,同时,又对语言结构、语言交际形式、篇章修辞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正确使用。
因此,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理解英语所蕴藏、承载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运用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开发性世界观的形成填筑基石。
语言是社会人形成的重要渠道。
人们通过语言对社会进行类型化,并认识世界。
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时,人们常常不自觉地使用本族语或本群体的社会语言规则解释和评价别人的交际行为,这种语用迁移的无意识性使人们在跨文化交往时很容易产生交际失误。
而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存在又常导致不同文化人们的交际距离拉远。
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推动学生将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深度认知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尊重和吸纳英语文化.使两种不同的文化更好地沟通融合,促进学生开放性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拥有博纳四海文化的广阔胸襟。
3.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指路引航。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向度、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
着名的交际学者Gudykunst指出,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 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ral component)。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师生跳出英语学习只注重词形变化、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的局限,推动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同步进行,使学习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积极的情感态度又会促进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学生对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关系的认知、意识与理解。
拥有这种意识能力,学生就更容易形成
自主学习策略,存语境中发展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最终形成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英语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科学教育理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
只有教师拥有更高层次的文化素养,才有可能引领和帮助学生向更高的文化高峰攀登。
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
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各类英语文学作品、观赏外国影视佳作、利用网资源等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并有意识地参加与跨文化教学相关的教科研活动,主动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
拓宽文化视角,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修养。
2.转变教学思路.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指:“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不能只学或只教语言知识本身,还应该了解和教授与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努力克服母语文化和习惯的干扰,达到交际的成功。
”因此,教师应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并重的原则,将知识讲练和文化交际有机结合.并尽可能将文化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1)创设日常英语文化环境。
在班级张贴介绍英美文化的图片、办英语板报等,让学生存日常学习环境中积累和巩固英语国家有关历史地理、名人名言等方面的知识。
(2)积极拓宽英语文化学习空间。
充分利用互联网、语音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媒介,通过观看、收听英语影音节目,阅读英语报刊杂志、小说等作品,从多感官增加学生的信息摄入量,使学生耳濡目染异域文化,增强文化意识。
(3)广泛开展特色英语文化活动。
经常开展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或报告、英语角等活动.使学生在互动活动中切身感受英语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参与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3.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文化渗透空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从教材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多渠道、多层面地文化渗透,帮助学生获取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1)词汇教学。
教师可通过设计英语板报、广告,制作英语标志牌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词汇应用的文化情境。
同时,有意识地补充与时事、社会生活、现代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鲜活的词汇,培养学生捕捉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意识。
(2)语法教学。
教师绝不应只局限在语法自身的范畴内.要将逻辑思维、篇章语境、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并借助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语境中感悟语言功能,体验语言内涵。
(3)语篇教学。
教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结合.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的英语读物,通过一定数量的阅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进而使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4.培养交际策略,注重交际能力养成。
交际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交际策略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以及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教师可联系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联系名人刻苦自学外语成才的典型事例进行学习态度教育;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他们在学习语言中感受英语的有趣和有用。
(2)鼓励合作探究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让学生做pairwork或groupwork,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就不要插手。
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协作精神,又能扩大课堂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分层次布置任务。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训练学生独自计划、实施和完成,如:收集名人名言、学唱英文歌曲、收看英文影视剧、编排课本剧等。
通过多层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三、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渗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深对本圜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大幅度地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实现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完成时代赋予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附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