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造与成矿作用分析

构造与成矿作用分析

Linking1
区域地质概况为太古宇一下古元古 界胶东群(﹤1.9-2.2Ga)、荆山群和粉子山群,它 们是一套高级到低级的变质岩系。鲁东缺失整个中 元古界一中侏罗统。晚侏罗世为河湖相碎屑岩建造, 早白奎世为中酸性一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晚白垄世 为红色碎屑岩建造。与金矿有关的是胶东群,其主 要岩性为黑云母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母斜长 片麻岩、片岩和大理岩等。 金矿的主要成矿作用(﹥120-71Ma±)与中生 代构造岩浆活动(230-120Ma)有关。
自然金、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 磁铁矿、榍石、褐帘石、锆石、石榴石
元素特征




1.金与其它元素相关系数 r﹤0,表明分散和迁出; 2.玲珑岩体中Au与Cr、Ni、Cu、Zn正相关,表明--3.郭家岭岩体中Au其他元素均负相关,表明--4.滦家河岩体中Au其他元素均正相关,表明--Pb在各类岩石中与其他元素均负相关,表明---
Linking
区域地质概况
2.新华夏系构造---(沂沭断裂构造) 山东地处新华夏系构造集中发育的地带,地质构造格局和 地貌景观等受及其控制极为明显。 组合样式:NNE向(18°-25°)断裂带构成构造体系的主压扭 带,伴有NNW向(大义山式)断裂和NEE向(泰山式)断 裂构造,控制区域地层和岩浆活动。 特征:A.中生代以来活动强烈,白垩纪具有垂直差异特点的强烈 活动阶段,它表明新华夏系是一条规模巨大的强烈逆时针向 压扭性断裂带; B.鲁东在P纪后-T纪前有过大幅度隆起(强于鲁西地区), 晚J-K,鲁东成为沉积集中区,近2万米后的中生代地层,表 明--C.沂沭断裂两侧中生代白垩纪以来地层可以对比,鲁东鲁 西无明显差别。在昌邑-大店断裂带北段常以揉皱表现出来, 表明--Linking
胶东中生代〝N〞字形构造--岩相型式 1.中生代构造活动将新老地层及岩浆岩体卷 入其中,早期生成发展演化过程中相互复合、 叠置,在半岛内形成一系列沿NNE(NE)NEE(NE)-NNE(NE)方向折曲延展呈〝N〞 字形构造--岩相型式 2.表现在区域压扭性构造—蚀变矿化带呈〝N 〞字形、构造--岩浆岩相构造--岩相呈〝 N〞 字形、构造-沉积盆地呈〝 N〞字形

根据时间和空间上与形床作用亲疏远近程度,将矿源岩
系划分为初始矿源岩、中间矿源岩和直接矿源岩组
基本概念
玲珑-焦家式金矿为例
区域地质概况

大地构造位置 位于山东省东部,属华北地台(Ⅰ)、中朝 准地台胶辽地盾(Ⅱ)、新华夏系巨型构造第二 隆起带之胶东隆起区(Ⅲ)的西北部,西侧与沂 沭大断裂毗邻,中生代以来活化为地洼区。 区域内出露地层较简单,构造、岩浆活动 强烈,金矿资源极为丰富。 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Linking
区域地质概况
构造 1.区域EW向构造带--组合样式:位于苏鲁交界的枣庄-坪上纬向构 造带以北到N38°之间,大致30′-35′(6065Km)的间距有规律的出现区域性的EW向 构造带。
特征:时间上在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最为 活跃,连续程度差,规模小,生成S-N向挤 压力部强但时间域长。
构造-成岩成矿作用

基本认识:
1、构造作用力是通过净水压力来影响岩 石形成和相化学变化; 2、地壳中一点净水压力主要是由重力和 构造应力的各向等正应力部分叠加而成; 3、构造作用下变形岩石的偏应力状态中 有各向等正应力部分,这部分构造附加净 水压力是引起岩石体变的物理参量和岩石 化学变化的物理化学参量;
构造-成岩成矿作用以玲珑-焦家式金矿为例
构造-成岩成矿理论的提出:
地质事实:侵位于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中岩浆岩
的结构﹑构造﹑化学组成﹑矿物组合等具有明显的 变异性---从压扭带到扭张及引张带中构造-岩浆岩相 发生有类似从较深成岩相到较浅成岩相的变化。
基本推断:由于不侵位成岩构造的局部应力状态
中,各向等应力部分叠加在这一深度的静水压力 (重力)之上,造成了同一层次上局部成岩静压的 不同而致。

矿源岩系
直接矿源岩系(富矿围岩) 玲珑型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高 CaO、Na2O,低K2O 郭家岭型斑状(角闪)花岗闪长岩--高 CaO、Na2O,低K2O 滦家河型中粗粒状(二长)花岗岩--低 CaO、Na2O,高K2O 与Au矿化和胶东群岩石有内在生成联系

胶东群和花岗岩所含副矿物--
4、不同性质变形带的应力状态不同,岩石所 承受的构造附加净水压力值是不一样的,这 个量值变化是有规律的;
5、构造作用力是通过引起净水压力及其他物 理化学条件变化是它影响化学元素行为、化 学平衡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基本概念
1.构造-岩相型式:具有一定形态及展布且具 有生成联系的构造变形带和构造变形地域的 组合,包括其中受构造影响的沉积相、岩浆 相、变质相及反映他们形成发展的地质环境 和物理化学条件。 2.矿源岩系列:成矿物质随载体岩石形成、 相变和变形而断续分散、运移、集中重新分 配,直至矿床形成这一演变过程和体现这一 过程的特定岩石组合。
区域地质概况
3.华夏式构造--组合样式:北起牟平,南抵即墨,走向NE40°-50°, 倾向不以,倾角较陡,长达100Km,宽40-50Km。 自西向东,断裂带由大致相互平行,间距大致相 等的压扭性断裂组成。 特征:1.断裂由一系列压性压扭性断裂组成,走向成 舒缓波状,破碎带中发育片理、劈理、挤压构造 透镜体及断层泥。 2.断裂带平移特征发育,对大岩体错动明显。 3.多期次活动特征,
Linking
区域地质概况
总结: 1.NNW构造控制晚白垩纪岩相和矿产分布。如 栖霞金矿,蓬莱地区有色金属起控制作用; 2.NE向压扭性构造岩相矿化; 3.NEE向构造NE向及NNE向压扭性构造三组 相对独立的成矿构造;


基底东西展布反“S”状弧形断褶构造-变质岩相型式 1.在栖霞-毕郭一带走向近东西,向西转为NE-SW向, 以NE-NNE接近沂沭断裂;向东走向SEE及SE,呈 现向北凸出的弧状;半岛中部弧形构造被中生代地 层掩盖及被牟平-即墨断裂切磋不清;半岛东部延续 为向南凸出的弧形分布,总体呈“~”形,即为东 西展布的反“S”状。 2.变质岩系有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 出露广泛,变质相带分布与反“S”状弧形构造格架 总体吻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