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奶牛营养代谢类疾病及防治措施

奶牛营养代谢类疾病及防治措施

实用养殖技术,请见哈尔滨华达饲料制造有限公司官网(一)瘤胃酸中毒瘤胃酸中毒是由于大量饲喂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内产生大量的乳酸而使瘤胃pH值下降的一种全身代谢的一种全身代谢紊乱疾病。

其临床以消化紊乱、瘫痪和休克为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瘤胃阻塞,又称瘤胃化学性酸中毒。

病因:常见的原因是突然采食大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特别是加工、粉碎的谷物,如小麦、玉米、大麦、高粱、谷子等。

被反刍动物采食后,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大量乳酸而中毒;过食甜菜或发酵不全的酸湿酒糟、嫩玉米等造成;有时可能为提高产奶量,而过多饲喂谷类饲料及其加工的副产品,如生面粉、糖渣、酒糟等,也可引起瘤胃酸中毒。

此外,临产和高产牛抵抗力低,寒冷、气候骤变、分娩等应激因素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症状:轻度过食,偶尔有腹痛、厌食,但精神尚好,通常拉稀便或腹泻,瘤胃蠕动减弱,可以几天不见反刍,一般3~4天不经治疗可以自愈。

病牛走路摇摆不定,一些牛可能安静站立,食欲都费绝,不饮水。

大量过食的重病牛,卧地不起,体温在正常一些(36.5~38.5℃),心跳次数增加,伴有酸中毒和循环衰竭时更快,一般来说息率每分钟在100分以内的病牛比每分钟达120~140次的治疗效果好,呼吸快浅,每分钟60~90 次。

几乎都有腹泻,如无腹泻是一种不好的预兆,粪便色淡,有明显的甘氨酸味,早期死亡的粪便无恶臭。

过食谷类时粪中有未消化的谷粒、麦子、黄豆等,还可见已发芽的麦粒。

24~48h开始脱水,并且逐渐加重。

作瘤胃触诊时,可感内容物坚实呈面团样,但吃的不太多时有弹性或有水样内容物,听诊可听到较轻的流水音,重病牛走路不稳,呈醉步,视力减退,冲撞障碍物,眼睑保护反射迟钝或消失。

可发生蹄叶炎,慢性蹄业炎可在发病后几星期之后发生。

经48h之后,卧地不起,如安静躺卧,把头转向腹肋部,对刺激反应明显降低,往往是愈后不好的表现,常可在1~3天死亡,因此必须紧急治疗。

如果病情有所缓和,可见心率下降,体温回升,瘤胃开始蠕动,有大量软便排除。

有些病牛病情好转后3~4天又转严重,因严重的腹膜炎和瘤胃炎而死亡。

有些重症怀孕母牛,如果尚能存活,可能在10~2周后发生流产。

治疗:纠正瘤胃和全身性酸中毒,防止乳酸进一步产生;恢复失去的体液和电解质,维持循环血容量;恢复前胃和肠管的正常运动力。

1除去病因。

轻症病例常可自行恢复,有些病例投服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就可以。

但重症牛倒卧在地,精神沉郁,体温偏低,瘤胃显著臌胀,心率每分钟110~130次,瘤胃pH值为5或更低,最好做瘤胃切开术,排除瘤胃内容物,再用10%的碳酸氢钠液冲洗瘤胃并投入干草或健康牛的瘤胃内容物(为原量的1/3或1/2)。

但有些严重恶化的病例,做瘤胃切开术无望恢复的可立即屠宰。

2纠正全身酸中毒。

在补碱时应根据血清二氧化碳结合力来确定补碱量,一般用5%静脉注射碳酸氢钠5000ml(按每450kg体重计),以后6~12h内重复注射碳酸氢钠等渗液(1.3%)150mg/kg(按体重计)。

3解除脱水和恢复电解质平衡。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复方生理盐水(3000~4000ml),适当加碳酸氢钠、安钠咖和维生素C,在恢复过程中,可考虑小伎俩多次给予拟胆碱类,促进瘤胃恢复运动,在并发蹄叶炎时,可皮下注射抗组胺药。

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精粗料比要平衡,控制精料喂量,严禁为追求产乳量而过分增加精料喂量。

干奶牛以粗料为主,精料以每天2.5~4kg为宜,防止奶牛偷食精料。

2日粮中增加2%碳酸氢钠或0.8%氧化镁(按混合料量计)。

牛每天运动1~2小时。

3对产前、产后牛应加强健康检查,随时观察奶牛异常表现并尽早处理。

(二)酮血病酮血病也叫酮病。

主要是糖不足及脂肪代谢障碍,在体内有多量酮体蓄积,由呼气、尿和奶排出。

多发生于舍饲牛,这类牛缺乏运动、营养欠佳,3~6胎泌乳旺盛期的高产奶牛也常发。

此病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农村易发生。

随着逐年产奶量的增高,酮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酮病牛奶对人的健康有害。

病因:酮病的原因为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因素。

蛋白质过量或缺乏、氨基酸不全价所致的代谢功能紊乱而引起。

在我国不少奶牛场优质干草、蛋白质和块根多汁饲料缺乏,而青贮、糟渣、谷物籽实类精料过多及青贮料品质不良等因素可诱发酮病。

2干奶期过肥。

干奶期过肥的牛,酮病的发病率比中等膘度的牛高1~2倍。

一般奶牛泌乳高峰期到来和营养的最高需要为产后6周左右,而饲料的最高采食量的到来为产后12~14周(干奶期过肥的牛,这个时间到来的还晚)。

因而,此时的负平衡不可避免,过肥的牛更明显。

为满足产奶的需要,就得大量动用体内储存的脂肪。

当糖不足时,脂肪氧化不全而产生多量的酮体,使肝脏的生酮作用大于肝外组织对酮体最大的利用限度,从而导致酮体在体内蓄积而发病。

在此需指出,品质不良而酸败的青贮饲料含丁酸多,它在体内可直接生成酮体。

3奶牛的消化代谢。

反刍动物将碳水化合物饲料,在瘤胃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乙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被吸收利用,而在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却很少。

糖的来源主要是靠丙酸、生糖氨基酸、甘油、乳酸等在肝脏异生而来(主要是前两者)。

如饲料配合不当,一旦丙酸和生糖氨基酸缺乏时,糖的异生作用障碍,就引起酮病的发生。

症状:轻型经过的,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仅产奶量下降、食欲轻度减少、进行性消瘦是它们的特点,相当消瘦时,产奶量明显下降,病程可以持续1~2个月。

较严重的才表现出发病症状,根据发病症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消化型。

多见食欲降低或废绝。

通常先拒食精料,尚能采食少量的干草,继而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前胃迟缓,初便秘,后多数排除恶臭的稀粪。

患畜喜喝污水、尿汤,舔食污物或泥土。

体温正常或略低,呼吸浅表(酸中毒),心音亢进;呼出气体、尿液、乳中有刺鼻的酮臭味;精神沉郁,迅速消瘦,步态蹒跚无力,泌乳量急剧下降。

肝脏叩诊浊音界扩大,可超过第十三肋骨,并且敏感疼痛。

2神经型。

除有不同程度的消化型主要症状外,还有兴奋不安、吼叫、空嚼和频繁转动舌头,无目的的转圈和异常步态,四肢开叉或相互交叉,站立不稳,颈部肌肉强直,头顶墙或食槽、柱子,部分牛的视力丧失,感觉过敏,躯体肌肉和眼球震颤等一系列神经症状,饲养员称为“疯牛病”。

有的兴奋和沉郁可交替发作,神经症状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1~2h。

3瘫痪型(麻痹型)。

除许多症状与产后瘫痪相似外,还出现以上酮病的一些主要症状,如食欲减退或拒食,前胃迟缓等消化型的症状以及对刺激过敏、肌肉震颤、痉挛、泌乳量急剧下降等,如与产后瘫痪同时同时发生,用钙制剂治疗效果不好。

三型中以消化型多见,发生率高。

轻型经过只需加强饲养管理,调整饲料(减少蛋白质饲料),配合治疗,预后良好;病情延误,继发肠炎,机体脱水,严重酸中毒,预后不良。

治疗:在改善饲养管理的基础上,主要给病牛补糖和生糖物质。

1替代疗法40%~50%葡萄糖500~1000ml静脉注射,每天3~4次,最好是重复注射。

静脉注射葡萄糖的同时,适当用小量的胰岛素,有促进糖代谢的作用。

丙二醇或甘油225g加水投服,每日2次,连服2天后,量酌减,效果较好。

丙酸钠110~225g分两次加水内服,奶牛反应往往很慢。

乳酸钠每天200g口服,每天1次,连用5天,效果很好。

2激素疗法糖皮质类激素如氢化可的松、醋酸可的松、强的松龙氟美松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肌内注射效果良好。

3缓解酸中毒。

5%的碳酸氢钠500~1000ml,一次静脉注射。

结合内服酵母、糖、酒精合剂,即酵母粉100g、葡萄糖粉200g、酒精50ml、温水1000ml,混合内服,效果更好。

4其他对症治疗。

有神经症状的使用镇静剂如安溴、氯丙嗪、辅酶A或半胱氨酸、葡萄糖酸钙、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注射治疗。

预防:1日粮的结构和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必须符合奶牛不同生理时期的需要。

泌乳盛期增加精料时,必须保证优质干草的喂量。

2防止干奶期过肥。

此时日粮比例为:优质干草30%~35%,青贮25%~30%,块根8%~10%。

3泌乳盛期和干奶后期内服酵母——糖——酒精合剂,泌乳盛期补生糖物质。

4为提高机体代谢功能,促进酮体氧化,对舍饲牛每天进行0.5~1小时的驱赶运动。

5泌乳盛期用酮病快速简易诊断法进行检查,以便早发现、早防治。

(三)妊娠奶牛酮血症奶牛妊娠毒血症又称肥牛综合征、牛脂肪肝病或肥胖牛的酮病,与绵羊妊娠毒血症相似,奶牛大多发生在刚产犊不久,少数发生在产前。

病因:妊娠后期尤其是怀双犊的母牛,产后泌乳需要大量能量,引起机体对能量需要急剧增加,当能量,引起机体对能量需要的急剧增加,当饲料缺乏或配合不当,碳水化合物不足时,奶牛得不到充足的能量。

另外,一些疾病如难产、产道损伤、子宫炎、产后瘫痪、消化不良等也影响母牛的食欲,致使母牛需要的能量缺乏。

这时奶牛以动用体脂来供应能量,当动用体脂超过一定限度时,产生大量酮体,同时脂肪积聚与肝脏,引起本病的发生。

症状:本病是由影响食欲的各种因素,如上述的疾病因素,加上饲料不足或突然变更饲料而引起奶牛能量不足。

一般膘情好的肥胖牛在产犊后几天,少数也见在产前精神沉郁,体温初期升高到39.5~40℃,心跳常无明显变化,病情严重的酮病,尿液偏酸,pH值为6.0,有酮味,食欲废绝、前胃迟缓。

有的病牛尚伴发乳房炎、胎衣不下。

有乳房炎时,见乳房肿胀,乳汁呈脓性或极度稀薄,呈黄水样,乳汁酮体检验呈阳性。

病情发展急剧的2~3天,多数病程达7~10天。

本病如经过时间较长,部分奶牛继发肠炎,有黄色或黄绿色污浊恶臭的稀粪,全身状态衰竭,站不起来,最终昏迷死亡。

防治:可参考酮病治疗。

此外,产前患本病的奶牛,产后适当控制泌乳量,减少能量消耗,可缓解本病及提高治愈率。

牛群发病率高时,应全面检查饲料,并调整精饲料的饲喂量,肥胖的怀孕牛,进行适当的强制运动,减少高能饲料,增加粗纤维饲料。

怀孕3个月后,要防止奶牛过于肥胖,但有必须满足母牛和胎儿发育的需要,强调科学养牛,在怀孕末期和临产时不要随意改变饲料、减少冬季严寒长途运输等刺激,做好产前、产后常见病防治工作,使他们保持良好的食欲,及早诊治常见病。

(四)产后瘫痪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或产后轻瘫,或临诊分娩低血钙症,是高产奶牛的一种代谢疾病,多发生在第3~7胎年龄段,产后数天内多发,少数可能发生在分娩前和分娩过程中。

病因:首先是产犊母牛在泌乳冲击下,大量血钙进入初乳中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其次,是接近分娩时肠道吸收钙的能力下降;再次,母牛在泌乳末期和干奶期,较长时间的高钙饲料引起高血钙,可抑制甲状旁腺分泌。

在分娩时,由于血钙骤然下降,甲状旁腺处于抑制状态下,不能及时分泌甲状旁腺素来紧急动员骨骼钙,环节血钙的失衡,从而引发生产瘫痪。

症状:病初精神不振、发呆、不爱走动,接着出现短时间的兴奋、搐搦、磨牙、摇头和头颈部肌肉震颤,神经过敏增强,后肢僵硬,共济失调,但这段时间短暂,易被忽视;很快转入麻痹和意识障碍,伏卧于地,不能起立,精神高度抑制,昏睡,头颈转向胸侧,颈、肘肌间隙性震颤、痉挛,皮肤末梢冷凉,体温弱到消失,心音衰弱,心率每分钟85次以上,前胃迟缓,轻度臌胀,无尿无粪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