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J州塞旦匿堂垫 Q堡箜 鲞箜 塑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
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的临床观察
汝建芬,李立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213003)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
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O例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O例,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0.75%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行腰麻一硬膜外联合 麻醉。观察记录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及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记录运动阻滞的起
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程度及达最大运动阻滞程度的时间;记录感觉与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及不良 反应。结果 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
均明显慢于c组,痛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A组明显短于B、c两组而B、c两
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达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和最大运动阻滞程度无统计学差异,3组麻醉 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罗哌卡因可以安全用于老年患者CSEA,0.5%罗哌卡因的血流动
力学更加稳定,尤其适用于伴有全身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减少深静脉血
栓形成。 [关键词] 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老年;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3068—5685(2010)2—88—3
罗哌卡因是1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对中
枢神经及心血管毒性小和感觉一运动神经阻滞分离 的特性;老年患者术前多伴有合并症,对手术和麻醉
的耐受力降低,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麻醉药品
及药物浓度非常重要。本资料观察两种浓度的罗哌 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的临床效
果及安全性,并与0.5%布比卡因进行对照。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
者60例,年龄65—86岁,ASA II~m级,伴随疾病: 高血压23例,糖尿病5例,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支合
并肺气肿9例,冠心病3例,脑血管病变后遗症3
例,术前均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随机分为3组, 每组20例:A组用0.5%罗哌卡因2 ml;B组用
0.75%罗哌卡因2 ml;C组用0.5%布比卡因2 ml。
1.2麻醉方法各组患者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 妥钠0.1 g,阿托品0.5 mg。人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
路,静滴复方乳酸钠液500 ml,监测生命体征,常规 鼻导管吸氧。取水平侧卧位,于 或 间隙穿
刺,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取腰穿针行蛛网膜下腔穿
刺,斜面朝向头侧,见脑脊液流出后分别以0.1 ml/s
收稿日期:2010—01—20 速度注入:A组0.5%罗哌卡因、B组0.75%罗哌卡
因、C组0.5%布比卡因各2 ml,穿刺失败病例不包 括在本次研究中,硬膜外腔向头侧置人导管3.5 cm, 患者转为水平仰卧位,手术时间超过2h硬膜外追加 2%利多卡因5一l0 IIll。麻醉中根据血压下降、心率
减慢情况适量给予麻黄素、阿托品纠正。
1.3观察指标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 频率和血氧饱和度。
1.3.1 感觉神经阻滞评估 用针刺法测定感觉平 面,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指给药后感觉阻滞部位
发热、麻木等的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及达最高阻滞
平面时间、痛觉阻滞维持时间。
1.3.2运动神经阻滞评估 采用改良Bromage法
进行运动神经阻滞评定(0级,无运动阻滞,髋、膝、 踝关节能充分屈伸;I级,不能做直腿抬起,仅能屈 膝、踝关节;11级,不能屈膝,仅能屈踝关节;I]I级,踝
关节已不能屈);记录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
阻滞程度、最大运动阻滞的维持时间。
以上指标测定和记录的时间点为麻醉开始前、 腰麻开始后每2分钟观察1次,10分钟后改为每5
分钟观察1次,手术开始后每30分钟观察1次至麻 醉恢复(最大运动阻滞未达Ⅲ级者纳入麻醉失败病
例,手术于麻醉达最大运动阻滞后开始,观察踝关节 常州实用医学2010年第26卷第2期
的屈曲情况)。 1.3.3麻醉效果评估 优为患者无痛感,手术医
师诉尿道松弛。良为患者无痛感,手术医师诉尿道
稍紧,但不影响手术操作。差为患者有痛感,需要辅
助用药,手术医师诉尿道紧,影响手术操作。记录术 中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牙±s)
表示,麻醉阻滞平面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
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3组患者身高、体重、年龄、手术时 间、ASA分级和伴随疾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i±5,n=20)
2.2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 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起效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A、B两组之间无统 计学差异(P>0.05)但均明显慢于c组(P<0.01); 痛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A组明显短于B、C两组
(P<0.01)而B、c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最高感觉阻滞平面A组明显低于B、c组(P <0.05)而B、c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3组达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和最大运动阻滞程度
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表3 表2 3组感觉阻滞情况比较( ±s,n=20)
与A、B组比较。 P<0.O1;与B、C组比较,’P<O.O5.’ P< 0.01 o 表3 3组运动阻滞情况比较( ±s,n=20)
A 3.o±0.9 B 2.9±1.1 C 1.8±O.7 9.8±3.3 9.5±2.9 5.7±1.4 与A、B组比较, P(0.01;与B、C组比较。 P<0.01。 2.3麻醉效果 麻醉后30分钟内,A组血压相对 比较平稳,仅1例需用麻黄碱,B组血压下降较明 显,有4例需用麻黄碱,c组血压下降较B组明显,
有8例需用麻黄碱,3组血压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3组心率与麻醉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 异;3组麻醉效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术后均
未见神经系统并发症。见表4 表4 3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和麻醉效果比较
与A组比较,。P<0.05、 ’P<0.01;与A、B组比较, P< 0.05o 3讨论 随着老年外科手术的逐渐增多,老年麻醉成为 临床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机体各脏器功能
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且可能伴有多种全身性疾病
(尤其是心肺肝肾等脏器的慢性疾病),以致对麻醉 的耐受性和麻醉药的代谢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对老
年人的麻醉应该选择毒性低的药品以及强调减少用 药剂量…。老年人硬膜外间隙窄且血管硬化,局麻
药吸收慢,用药量相对少,个体差异较大l2J,单纯应
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起效慢,效果欠佳,加大用药量又
易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兼有腰麻起效迅速、作用完善、用药剂量小 和连续硬膜外麻醉作用时间灵活、术后硬膜外镇痛
等优点,用于老年人麻醉具有麻醉效果好、局麻药剂 量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J。据报道罗哌卡因用于蛛
网膜下腔阻滞对脊髓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这是其用
于腰麻的不利因素;脊髓血流减少的程度与罗哌卡 因的剂量和浓度呈正相关,当浓度达2%时,可使脊
髓血流下降约55%,需2O一4O分钟才能恢复至用药 前水平H ;有研究表明,0.5%、0.7%罗哌卡因间断
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和神经根超微结构无明显影 响,而1%罗哌卡因可造成脊髓损害 J。基于以上
理论和论点,本研究中使用0.5%、0.75%罗哌卡因
作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并与0.5%布比卡因进行 比较。
本次研究显示,(1)A、B、C 3组麻醉效果均能满
足手术需要。(2)与0.5%布比卡因比较,0.75%罗哌
卡因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较慢、达最大运动阻
滞时间较晚,最高阻滞平面、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 最大阻滞程度、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无明显差异,但
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 ・9O・
显降低(P<0.05),提示0.75%罗哌卡因麻醉强度
相当于0.5%布比卡因,这是因为局麻药脂溶性与
药效强度成正相关,由于罗哌卡因脂溶性小,脊神经 前后根及脊髓吸收缓慢,对神经纤维的阻滞起效慢, 因此完善的麻醉作用较布比卡因迟 J,有利于循环
系统代偿,对促进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积极作用。 (3)与0.75%罗哌卡因比较,0.5%罗哌卡因随着浓度
的下降,最高阻滞平面、痛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降
低(均能满足手术需求),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 应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提示0.5%布比 卡因对于循环系统的影响更小,血流动力学更加稳
定,这对于心血管储备能力差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
老年患者有积极意义;由于运动阻滞维持时间较短, 有利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
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特别是对合并有糖尿病的
高危患者)。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较之布比卡因用于高龄患
者CSEA更加安全有效,使用浓度为0.5%的罗哌卡 常州实用医学2010年第26卷第2期
因更加安全合理。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百銮.现代麻醉学[M].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3 [2]庄心良,曾因明,陈百銮.现代麻醉学[M].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41—1454, [3] 陈家骅.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 病人手术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6): 364. [4]郭艳辉,王俊科,许国忠,等.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 腔阻滞的实验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1): 42. [5]孙志华,郭曲练,邹望远.间断鞘内注射不同浓度罗哌 卡因对大鼠脊髓及神经根早期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 华麻醉学杂志。2004,25(4):283—286. 16 J Mazoit JX,Decaux A,Bouaziz H,et a1.Comparative ventrleu— lar eleetrophysioloqie effect of raeemie bupivacaine,levobupi・ vacmne and ropivacaine On the isolated rabbit heart[J]. Anesthesiolgy,2000,93:784—792.
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在dxJL腭裂手术的应用
霍燕华
(常州市中医医院钟楼院区,江苏213002)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3068—5685(2010)2—90—2
先天性腭裂是常见的新生儿畸形之一,早期手
术有利于患者发音和容貌的矫正,但其手术的麻醉
处理有特殊性:直接在口腔内操作出血多,术野暴露 差,误吸率高。以往常采用的氯胺酮基础麻醉一方 面增加口腔分泌物,另一方面导致苏醒延迟,会进一
步增加误吸的危险。本试验拟采用七氟醚行麻醉诱
导,以评价其临床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工级择期手术患儿20例,男
12例,女8例,年龄2~6岁,体重l0—18 kg(排除有 心肺疾患等合并症),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氯
胺酮组(k组)。
1.2麻醉方法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2
kg,苯巴比妥钠2 4ms/kg。术中常规监测ECG、
NIRP和PET CO 监测。K组患儿人室后肌注氯胺 酮5 mg/kg,待患儿人睡后开放静脉。s组患儿入室
收稿日期:2010—02—04 后以5 L/分的流量吸入纯氧,七氟醚挥发罐开至
5%~8%,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停止吸人七氟醚, 行ECG、NIBP、Sp02和PET cO2监测,两组均予咪唑
达仑0.1 ms/kg,丙泊酚2 ms/kg,芬太尼2 us/kg,阿 曲库铵0.5 mg/kg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持续泵
注丙泊酚5 8 ms/ks/h,手术结束后停止泵入,待患 儿意识、呼吸恢复后清除口腔气管内分泌物后拔除
气管导管。
1.3观察指标 记录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Tin);
记录麻醉诱导后即刻(TO)、气管插管后(T1)、拔管后 (T2)患儿的心率、血压、脉搏及SpO2的变化,记录患
儿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Tr);记录术毕至拔管(Tex)
及不良反应。
1.4统计分析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种类及手术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