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PPT 42页)(1)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PPT 42页)(1)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 况与未来(PPT 42页)(1)
2020/11/18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一、概况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各类政府网站总数已经超过10000个
• 自从1999年,国家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以来, 以网站为重点的国内电子政务得到了很大发展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排名
• 部委门户网站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商务部、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计署、林业局、粮食局、 国家税务总局、卫生部、外汇管理局、国家安全 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 各省市级门户网站中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北京、 上海、重庆、河北、广东、安徽、江西、新疆、 陕西和福建
– 域名总数已经达到500多个,而非的政府 相关网站更是成千上万
–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政府网站总数已经超过10000个 – 县级以上政府已经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 政府职能部门很多也接入了互联网 (中央国家机关已
建成门户网站90多个 )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2004年政府IT投资增长率将为15.9 %
• 根据计世资讯的统计研究, 2003年政府IT投资仍保持了强 劲的增长态势,市场规模达到 345亿人民币,相比2002年增 长了15%。其中硬件市场规模 为254.5亿元,所占比例最大, 为73.8%;软件市场规模为50.5 亿元,所占比例约为14.6%,IT 服务市场规模为40亿元,所占 比例为11.6%。 而2004年,电子政务将进入全 面实施年,政府的IT投资将进 一步加大。政府IT投资的增长 率将为15.9%,市场规模将达 到279.2亿元,软件市场规模将 达到70亿元,IT服务市场规模 达到50.8亿元。
别 • 注重政府政务公开和为民服务的质量
– 实现本年度政策法规、发展规划、机构设置、职能定位、重大事 项办理结果、办事流程在网上100%公开;办事表格100%可从网 上获取;行政许可目录100%公布
• 由专家组评议、群众评议和网上评议三种方式组成。专家 组评分占80%,群众评分占20%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 海关信息系统--金关工程,从建立"电子海关"到建 立"电子口岸",再到建立"电子总署",信息化水平 不断提高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核心项目得到重视
• 围绕“两网(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 (政府门户网站)四库(人口、法人单位、 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 础数据库)十二金(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等 十二个业务系统)”的发展重点有序展开
• 各地级政府门户网站中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广州、 杭州、南京、珠海、青岛、武汉、大连、黄石、 苏州和汕头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特点
• “信息公开”是政府门户网站的基础,从指数得分来看,基本达到中 等水平
– 除县级网站以外,省级、地级及部委级网站的“信息公开”已经有了较 为明显的发展
– 县级网站仍处于刚起步阶段。
• “交互服务”是政府门户网站的核心,指数得分不足满分的3成,各 级政府门户网站“交互服务”情况普遍很不理想
– 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基本没有起步 – 省级、地级以及部委级政府门户网站也刚刚走了一小步
• “功能结构”是政府门户网站的保障,指数得分不足满分的2成
– 政府门户网站“功能结构”建设情况在总体上好于“信息公开”和“交 互服务”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政务公开有所推进
• “SARS”成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 的“催化剂”
– 2003年,SARS事件使得政府和普通百姓都认识到,公 众的知情权对处理重大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依靠传统的政府信息传递方式和发布机制,是很难 保证公众知情权的有效落实
– 要真正达到电子政务服务于社会的程度,将会在未来 2~3年中增加数千亿元的电子政务建设投入
• 体制原因
– 信息共享问题 – 政务协同问题
• 社会机构同样有责任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电子政务评价标准的变化
• 两三年前,用“浏览量”、“点击率”、“信息 更新速度”来评价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3、重硬轻软、重电子轻政务
• 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轻软件、应用系统投入 • 重资金、软硬件等“硬投入”,轻观念更新、技
能培养、行政组织结构调整和行政业务流程的改 造、整合 • 重系统,轻整合 • 重建设,轻应用 • 重技术,轻数据 • 重监管,轻服务 • 重推动,轻身体力行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2004年电子政务中业务管理和公众 服务成为建设重点
• 2003年政府机构信息化建 设中,电子政务业务系统 占43.1%
• 2004年,政府信息化的建 设重点向业务管理、公众 服务等应用转移,而不再 过分强调电子政务网络建 设,变化明显,电子政务 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 信息安全和政府门户网站 建设的受重视程度显著加 强,网络建设的受重视程 度开始下降
– 从省级、地级、县级以及部委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功能结构来看,县级政 府网站总体发展状况要差一些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2004全国地市电子政务应用调查及 推广
• 由中央国家机关58个部委信息主管部门联合发起,信息产 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委托政府上网工程服务中心主办
• 调查的主要发现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2004年电子政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投 资比重上升
• 2003年电子政务软件市场 为62.7亿元。预计到2004 年,软件、硬件和信息服 务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261亿元、69亿元和70亿 元左右
– 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投 资比重将上升1.8%
– 不包括地方电子政务建设 – 据悉,温州市将筹资102.6
– 在网站建设标准、实施方案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存在不规范现象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北京市即将开展政府网站评议工作
• 由市纠风办和市信息办联合组织 • 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网上服务情况等,从今年开始
也将逐步成为考核领导政绩的一个方面 • 市民可通过首都之窗网站反映自己的意见 • 9月,根据评议情况,政府网站将被分为A、B、C三个级
• 操作性问题
– 建设模式单一化 – 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 结构不合理 – 业务系统水平低 – 应用和服务领域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政府网站便民服务功能低下的原因
• 能力原因
– 即便是政府门户网站上的一些便民服务小窗口,其背 后必须有强大的系统运行支持和良性运行的庞大数据 库支持
– 目前的政府网站还主要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类似于常见的公告 栏,政府网站交互性有待加强
– 交互性、应用性差
• 表现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政府部门之间
– 网站建设仍然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是政府网站的专属域名 后缀,而实际上很多政府网站却并没有使用后缀,很多使 用org、net后缀,甚至还有使用com的
– 政府必须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应用,改革政府信息 传递方式,构建基于网络的决策和信息传播体系,提 高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一点使全社 会对发展电子政务形成了新的共识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电子政务得到普及
• “电子政务”在敲门
– “被电子政务化”趋势在加强 –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环境要素 – 危机、突发情况的推动
亿元,打造"数字温州",重 点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 息化、公众服务信息化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二、成就与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监管效果显著
• 金税工程二期运行以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件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稽 查局共督办这类案件57起,涉及企业113户, 按虚开发票终止日期统计,其中有40户是20 00年金税工程开通以前虚开的,有68户是2 001年上半年虚开的,2001年7月1日金 税工程全面开通后的下半年,虚开的只有5户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2、政府门户网站问题
•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普遍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规划
– 政府门户网站的站名、域名不规范 – 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设计不规范 – 主页形象不如实际的政府形象
• 网站有名无实,信息不及时更新,没有深入链接, 有的甚至变为“死网”
– 目前在全国大约2500多个政府门户网站中,约有1/3的 网站无法打开,约有1/3的政府网站应用价值比较低, 还有相当数量的网站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 不健全、所发布信息无时效性等现象
• 城市应急管理 • 财务监控 • 以管理效率的提高降低政府费用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与未来 (PPT 42页)(1)
问题
• 电子政务承载了过多的负担:管理/政治双重目标 • 体制障碍:机构、既得利益 • 对电子政务的理解有待深化
– 电子政务会扩大政府的能力和规模 – 办公自动化的误区 – 技术导致权力格局变化
• 对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价则要用便民服务的种类、 居民应用情况等来衡量
• 评价标准的变化,正是转型期内电子政务发展的 突出特点,它反映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心的转移
– 通过外网建设来调动内网的各种应用以服务社会,已 经成为各级政府信息化的重要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