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莫言学习讲故事_写作技巧跟莫言学习讲故事文/湖南张娟罗小军听莫言说故事莫言说:“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确实,2012年12月8日,他在瑞典学院讲到的那些故事,让人百读不厌。
有个小故事,大家或许还记得。
他说,三十多年前,自己还在部队工作。
有一天晚上,正在办公室看书,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他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他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说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他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
为此事,他洋洋得意了许久。
事过多年后,他却为此深感内疚。
这样的事情,寻常不过,可经莫言这么一说,便有了意思。
长官明明是找对面的人,莫言为何偏偏要搭腔呢?当年看到长官那“面红耳赤”的情形何等“洋洋得意”,可多年后为何又会“深感内疚”呢?短短几句话,一次又一次地在作家与听众心里掀起情感波澜。
这种讲故事的本领,若能用到我们的笔下,作文也就妙不可言了。
山之美在于峰回路转山之美在于峰回路转,水之美在于波澜起伏。
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写作记叙文也是这个道理。
据莫言介绍,当年他喜欢到集市上听人说书,可当他将听来的故事复述给母亲听时,起初她并不感兴趣。
后来莫言在复述故事时添油加醋,编造了一些细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
这样一来,他讲的故事不仅吸引了母亲,连他的姐姐、婶婶、奶奶,都成了他的听众。
莫言是怎样让故事掀起波澜的呢?一、在铺垫之中彰显抑扬之美本来是要赞扬某人,下笔却先贬抑他;本来是要贬抑某人,下笔却先赞扬他。
前者叫欲扬先抑,后者叫欲抑先扬。
这么做,能在抑扬变化中形成跌宕,在认识纠偏中带来波澜。
这样,文章有了铺垫,在情节突转之时往往会显得格外精美。
在回忆童年生活时,莫言就讲过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
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老人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这个写母亲的故事,真是精彩!在今天,一碗饺子寻常不过;在那个年代,只能是节日里的一种奢望。
“我”正在享受饺子时,遇上了乞讨的老人,这是一巧;给他半碗红薯干也算是客气,不料老人竟“愤愤不平”,这又是一巧。
至此,作家还没有用片言只语描写母亲。
在“我”气急败坏之时,才引出母亲的举动。
如此一来,情节顿起波澜,母亲的人格也大放异彩。
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结尾自然就不会如此精彩。
二、在悬念之中突出结局之巧在文章开头或中间设置悬念,然后展开故事情节,到一定时候再揭示悬念,写出结局。
这样的写法,能始终牵引读者的视线,让他们欲罢不能。
莫言讲故事,就很讲究设置悬念。
回忆多年前爷爷讲过的一个故事,他是这样说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
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
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去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
”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
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
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
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在这个故事里,莫言先渲染天气之恶劣,继而用大家无理的猜测推动情节发展,最后在众人将其中一位“扔出庙门”之时,猛然引出让人意料之外的结局——“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这样的故事,读者自始至终都想知道结局,可作家就是避而不谈,令人欲罢不能。
若是平铺直叙,下笔便交代前因后果,故事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习作亮相我不是乞丐湖南益阳市箴言中学蔡鹏李山戴着眼镜昂着头,大踏步地走着。
他没有戴太阳帽,对灼人的烈日毫不在意。
他一心只想早点到校。
李山正走在去学校的路上,一个三轮车夫来到他身边,摇着铃铛问:“同学,你需要车吗?”李山转过头去,看到了那个三轮车夫,他面容瘦削,目光中含着乞求。
“只有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女走路怕累,才会以车代步。
”李山上学一次也没坐过车。
他想到父母挣钱不易,忙用衣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我不要!”说完,继续走自己的路。
车夫骑着车子跟在他后面,一路不停地摇着铃。
突然间,李山意识到,这可能是这个车夫唯一的生存方式。
他又一次回头,看了看这个瘦弱的车夫。
李山顿时产生了一丝怜悯之情。
车夫还没有死心,仍然摇着铃:“来吧,同学,我送你,我不会要你多给钱。
”“好吧,到一中多少钱?”“五块。
”李山二话没说,便跳上了车。
车夫那古铜色的手紧握车把,两只脚用力一蹬,车子前行了。
遇到上坡路,他便躬起瘦弱的身子,屈起手臂,把全身的力量都用到脚上,用力踩着。
有时他的屁股会离开座位,以便把身体的重量也压到脚踏板上去。
也许路程太长,车夫累了。
在他回过头来看后面时,李山发现他咬紧牙关,紧锁眉头。
“大伯,慢点儿没有关系!”李山叮嘱了一声,“别累着您了!”“大街小巷过了不少,这算什么,累不着!”车夫说完看了看他,动了动干裂的嘴唇:“谢谢你的关心!”声音那么柔和。
到了校门口,车夫停下来,李山从口袋里掏出十块钱递给车夫,说:“不用找了。
”车夫急了,连忙说:“我又不是乞丐!”说完给李山找回了五块钱。
阳光下,李山目送着车夫。
车夫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小巷里,留下李山久久地立在校门口。
【简评】这篇记叙文,其实挺不错的。
从整体上看,情节完整,叙事清楚;从细节上看,有人物外貌的描写,也有人物语言的描写,尤其是“我”因为关心车夫而破例坐车的情节,更让主题变得美好。
但是,本文平铺直叙,缺少波澜,内容一览无余,文章的吸引力也就打了折扣。
升格时要想一想,既然有施舍之意,能不能在情节上出点新意呢?比如你不坐他的车,却硬要将车费给他;又比如说车夫想挣钱,当李山多给他钱时,他又拒绝了。
这样写,“我不是乞丐”这一题目会表现得更深刻。
升格作文我不是乞丐湖南益阳市箴言中学蔡鹏李山戴着眼镜昂着头,大踏步地走着。
他没有戴太阳帽,对灼人的烈日毫不在意。
他一心只想早点到校。
李山正走在去学校的路上,一个三轮车夫来到他身边,摇着铃铛问:“同学,你需要车吗?”李山转过头去,看到了那个三轮车夫,他面容瘦削,目光中含着乞求。
“只有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女走路怕累,才会以车代步。
”李山上学一次也没坐过车。
想到父母挣钱不易,李山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连声说:“去去去,我不要!”说完,继续走自己的路。
车夫骑着车子跟在他后面,一路不停地摇着铃。
突然间,李山意识到,这也许是车夫唯一的生存方式。
他又一次回头,看了看那个瘦弱的车夫,顿时心生了几丝怜悯之情。
车夫也没有死心,仍然摇着铃:“来吧,同学,我送你,又不要你多给钱。
”“好吧,到一中多少钱?”“五块。
”李山没有还价,对车夫说:“好吧,跟我来!”李山加快了脚步,车夫紧紧跟着,“吱吱嘎嘎”的响声一路响起。
上坡了,李山回头一看,他那古铜色的手紧握车把,两只脚用力地蹬着车,那瘦弱的身子显得更单薄了。
见车夫踩得辛苦,李山更坚定了不坐车的决定。
他对车夫说:“跟着我!”快到校门口了,李山停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五块钱,递给车夫:“给你的。
”“可你没坐车呀!”“我从不坐三轮车。
”“啊?那你为什么让我跟着你走?有病!”说完,车夫擦了擦脸上的汗,骑车掉头就走。
李山大声喊道:“这钱是给你的——”车夫头也没回,答道:“我又不是乞丐!”不知怎的,李山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简评】好的文章,不仅需要好的材料,还需要巧妙的构思来表现。
升格文便很好地做到了这点。
具体而言,因为怜悯车夫,李山叫上了车夫;叫了车夫,李山却并不坐车。
这一看似怪异的举止,不仅符合李山的个性,同时也暗示了他善良的心灵。
车夫一直跟到校门口,最后却因为李山没有坐车而拒收车费。
这一看似反常的举动,展示的是车夫人格的尊严。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然一波三折,出人意料。
尤其是人物对话中流露出的真情,美好而令人深思。
设置悬念要讲技巧罗小军记叙文情节波澜迭起,其实是一种“平中出奇”的技巧。
如果我们在看似寻常的内容中设置一些戏剧性的情节,读者在阅读时便会顿生意外之感。
运用这种方法作文得注意两点:波澜需要铺垫最美的彩虹往往出现在风雨之后;作文是一个道理,最美的波澜,离不开适当的铺垫。
这种铺垫,可能是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也可能是故事情节的逐层交代,也可能是人物醒悟之后的幡然变化。
为了练就这种本领,平日大家不妨多读一些类似的文章。
读多了,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悬念应该自然再精彩的悬念,也只是文章的一种表现形式,最终都为主题服务。
因此在构思情节时,不能一味追求猎奇出新,得注意内容的真实性。
要知道,脱离了生活这块沃土,悬念便是空中楼阁,不仅不能获得读者认可,反而容易引起反感。
(罗小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副理事长,首届益阳名教师。
)如何写好记叙文的开头作者/刘巧玲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写好记叙文的开头也是如此。
虽然难写,但还是可以找到方法和技巧的突破口的。
笔者认为可以从语言、构思、文辞等方面进行设计。
一、语言简明不哕嗦记叙文开头的语言一定要简明,让读者一目了然。
只需一句话就能写清楚的内容,绝不哕嗦重复,以使文章直截了当,干净利落。
1.开门见山点文题在记叙文的开头直接点出文章的题旨,可以收到总领全文,突出题旨的效果。
如:外公,在我提笔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并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已经积淀到如此之深的地步。
现在却惊异地发现,隔代的我似乎可以渐渐读懂你了。
(《读你》)文章开篇直点文题,与下文层层呼应,写出外公因“文革”而不能从事教书生涯,只能以酒浇愁的苦闷和自己对外公的释解过程,有效统领了全文。
2.妙用题记揭主旨在记叙文中,可以恰当运用题记开头,起到醒目点题、揭示主旨的妙用。
如:假如你失去了名利,你也许只失去了一小点;假如你失去了健康,你可能只失去了一小半;假如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
(《诚信》)文题下的小注,以层层递进的排比形式直击文章主旨,确实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可见,在记叙文中巧用题记可以以精当和富含哲理性的语言,巧妙点题,但不能纯粹为题记而写题记,无病呻吟。
二、构思新颖不俗套新颖,就是开篇奇巧别致,展现布局之美,能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其阅读兴趣。
1.预设悬念埋伏笔预设悬念可增添文章波澜,展现文章的悬疑跌宕之美,能够抓住了读者阅读时的猎奇心理,引导读者边思考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