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题] 2017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真题 案例题 北方某省级经济开发区设立于2016年,正在编制规划环评文件,开发区规划面积34km 2 ,规划时限近期为2016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生物化工和生物制药等。总体规划包括用地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4个分项规划。基础设施分项规划中的排水规划提出:开发区排水采用分流制,规划近、远期污水排放量分别为4.2×10 4 m 3 /d、1.3×10 5 m 3 /d,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分别为5.0×10 4 m 3 /d、1.5×10 5 m 3 /d,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其中COD≤50mg/L)后排入R河;供热规划提出:开发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热用汽总负荷为1120MW,规划建设2座装机容量均为560MW的燃煤集中供热供汽中心,各设3台200t/h热水锅炉和1台200t/h蒸汽锅炉,锅炉烟气排放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分项规划提出:淘汰开发区所有分散燃煤锅炉,对R河开发区河段进行清淤整治并取消现有污水排放口。 开发区位于甲市东北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部分区域与己批复城市总体规划的甲市中心城区重叠。 开发区区内有1个建制镇、12个村庄和22户企业,区内无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未处理的生活污水和经各自废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的生产废水均排入R河。开发区有15座分散锅炉房,年燃煤2.5×10 4 t,烟气平均脱硫效率为50%;居民生活燃煤量为1.6×10 4 t/a。区内燃煤平均含硫率为0.54%,硫转化率为80%。 R河为非感潮河流,在开发区入口处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22m 3 /s,水域环境功能为Ⅳ类,由西南向东北依次流过甲市城区、开发区后,在开发区下游20km处汇入C河。R河开发区河段现分布有6处污水排放口,现状COD排放量为136t/a,地表水常规监测数据显示,R河现状水质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限值。 2015年批复的《R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5—2020年)》提出:至2020年COD减排目标为1800t/a,规划期甲市新增COD排放量为460t/a,规划水污染防治工作COD预计削减量为2800t/a。 规划环评机构收集到开发区15座分散燃煤锅炉房的位置、锅炉型号和数量、年工作时数、年燃煤量、烟气治理措施,现有企业废水排放量和废水处理设施进出水浓度等资料,对地表水、环境空气、声环境进行了环境质量调查。 规划环评测算,规划实施后2座燃煤集中供热供汽中心锅炉排放量合计4.98×10 9 m 3 /a,治理后的S02排放浓度均为86mg/m 3 。 [问题] 第1题: 开发区近期COD排放量是否满足R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说明理由。 2
参考答案: 不能满足要求。理由如下: (1)开发区规划近期COD排放量为:4.2×10 4 ×50×365×10 -3 ×10 9 =766.5t/a; (2)开发区近期COD减排量:2800-460-766.5=1573.5t/a; (3)开发区近期COD减排量1573.5t/a小于《R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5—2020年)》提出的至2020年COD减排目标1800t/a,所以,开发区近期COD排放量不能满足R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
详细解答: [解析]:略 第2题: 计算供热规划实施后开发区SO 2 排放增减量。
参考答案: (1)15座分散燃煤锅炉房SO 2 排放量:2.5×10 4 ×0.54%×80%×2×(1-50%)=108t/a; (2)居民生活燃煤SO 2 排放量:1.6×10 4 ×0.54%×80%×2=138.24t/a; (3)供热规划实施后开发区SO 2 排放量:4.98×10 9 ×86×10 -9 =428.28t/a; (4)供热规划实施后开发区SO 2 排放增加量:428.28-108-138.24=182.04t/a。
详细解答: [解析]:略 第3题: 说明进行开发区分散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源调查还应进一步收集的资料。
参考答案: (1)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2)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 (3)烟气出口速度(m/s); (4)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5)NO x 、烟尘、汞及其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 (6)NO x 、汞及其化合物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详细解答: [解析]:略 第4题: 给出开发区规划与甲市城市规划协调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开发区规划中,和甲市重叠区域(中心城区)的用地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 3
施、环境保护等分项规划与甲市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 详细解答: [解析]:略 第5题: 开展环境质量与生态现状调查,还需选择哪些环境要素?
参考答案: 评价范围内地下水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类型、水生生态、陆生植被(含农作物)、动物、生态问题)。
详细解答: [解析]:略 西南山区某水库位于A江支流B河的中游河段,坝址距B河河口35km,《A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确定的一座近期建设的大(2)型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工程开发任务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和改善下游供水条件。 该工程由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39.8m)、电站厂房和泄水建筑物等组成。水库总库容1.15×10 8 m 3 ,防洪库容0.75×10 8 m 3 ,为年调节水库。电站装机容量7MW,多年平均发电量0.22×10 8 KW·h。水库回水长27.6km,工程建设征地面积8.07km 2 。 B河大致呈北—南流向,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33.1m 3 /s,支流C在坝址上游3.7km处B河右岸汇入,河道长68km,河口处多年平均流量6.9m 3 /s;支流D在坝址下游11km处B河左岸汇入,河道长43km,河口处多年平均流量8.0 m3/s。 库区及B河下游河段水域环境功能为Ⅲ类,现状水质总体良好;坝下区间流域水污染源主要是城镇星活源和农业面源。坝址下游0.5km处有一个农灌提水泵站,每年只在灌溉期3~5月取水,取水量400m 3 /d。灌溉作物有水稻等喜温性作物,生长适宜水温一般不低于20℃;坝址下游3km处有一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取水口,全年无间断取水,取水量3.0×10 4 m 3 /d。 据现场调查,B河坝下干流无拦河筑坝的水利水电工程,B河干支流共有包括鳡和岩原鲤2种省级重点保护鱼类在内的69种鱼类,上述鱼均无长距离洄游习性,但部分鱼类会在产卵和索饵时做短距离迂移。鱼类产卵期主要集中在3~7月,大部分鱼类产粘沉性卵,少部分鱼类产漂流性卵。产粘沉性卵鱼类的产卵场相对集中的有6个,坝下3个产卵场上边界距坝址分别为6.5km、10km、22.4km,产卵场长度分别为0.3km、3.8km、3.3km;坝上3个在水库建成蓄水后将被淹没。B河干支流无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鳃和岩原鲤均喜流水生境,特别是在产卵时需要一定水流刺激;鳃为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水温在16~32℃之间,近几年己无捕获纪录;岩原鲤为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水温在14℃左右,目前尚有一定资源量。 工程设计采用底层取水方式。水库运行后,受径流调节影响,汛期(5~10月)坝下流量有所减少,枯期(11月~翌年4月)流量增加较大。电站在日调峰运行 4
时,枯期流量、流速和水位有较大变化,汛期变化较小。 环评机构判别该水库为水温稳定分层型水库,经数值模拟预测,鱼类产卵期坝址处平均下泄水温度在8.6~24℃之间,其中5月份水温下降幅度最大,比同期天然月平均降低2.1℃。为保护B河水域生态系统及鱼类资源,环评机构提出鱼类人工增殖放流、下泄生态流量、水库生态调度、加强运行期水生生态监测及渔政管理等多种鱼类保护措施。其中增殖放流种类为岩原鲤等7种鱼类。 [问题] 第6题: 本项目水质现状监测布点方案中,至少应有哪些代表性断面?
参考答案: (1)库尾(水库回水段上端或坝址上游27.6km处);(2)B河汇入A江河口;(3)C河汇入B河河口;(4)D河汇入B河河口;(5)坝址下游0.5km(农灌提水泵站)处;(6)坝址下游3km(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取水口)处;(7)坝下3个产卵场各自上下边界处。
详细解答: [解析]:略 第7题: 给出本项目水生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评价范围水域内浮游生物、游泳生物、着生生物、底栖生物和沉水植物或挺水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生态习性; (1)包括鳡和岩原鲤2种省级重点保护鱼类在内的69种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种类、数量、种群规模、种群结构、分布,迁移、产卵等生态习性,鱼类“三场”分布、迁移通道位置、迁移距离;鳡和岩原鲤等重点保护鱼类的保护级别与保护现状; (2)评价范围水域内水生生物的生物量(或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量); (3)评价范围水域内水生生物生境条件,包括水文泥沙情势、水质、水温等,特别是鱼类产卵的水温、水流条件; (4)水生生态现状问题。
详细解答: [解析]:略 第8题: 计算本项目的下泄生态流量时应主要考虑哪些类型的用水需求?
参考答案: (1)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坝址下游农灌取水需求;(2)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坝址下游生活饮用水取水需求;(3)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坝址下游河道水生生态(特别是鱼类产卵)用水需求、河岸植被等河道外生态用水需求;(4)水环境用水需求:维持坝址下游河道水质的稀释净化以及水体水质保护和防治富营养化的用水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