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都市地区生态廊道规划方法探索_以广州番禺片区生态廊道规划为例
都市地区生态廊道规划方法探索_以广州番禺片区生态廊道规划为例
生态廊道系统,形成“三横三纵”的 “用”字形空间形态。14 个斑块和 5 条
廊道各有不同分工,同时又结合成一 个有机整体,在有限的用地内获取最 大的生态收益。
这样,整个生态廊道形成以空间 领域相对完整、生态服务功能较强的 自然或半自然生态功能单元为基础, 以自然山系、水系和城市绿廊为依托, 按照“斑块—廊道”基本模式建构的、 具有层级系统结构的网状格局。生态 要素融入城市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 发挥生态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图 6)。
的亚洲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解决这些问 题,人们进行了许多探索,生态廊道的规划与 保护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都市地区生态廊道是高度关联的山体、 水系、绿地等自然地区以其功能有效维持所 必须的“线—块”状形态结成的网络式空间。 它在生态环境保护、游憩场所建设、历史文 化保存、城市有序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 1 ] [ 2 ] 。本文试图对生态廊道规划的方法 进行分析,总结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 都市生态廊道规划方法体系,并以广州番禺
表1 番禺地区生态基础辨析结果
类别
自 然 生 态
包含内容 地貌
水体 山体植被
图1 都市地区生态廊道规划方法框架
20 1 0 年 第 6 期 第 2 6 卷 25
图2 番禺区林地分布图
图3 番禺区水系与湿地林分布图
全格局,番禺区进行了《广州番禺片 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重点对 生态廊道用地总量、空间形态、空间 格局及不同地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 生态地位做出相应的规定,同时根据 具体地块的生态重要性,针对它的生 态特性、控制要素、建设发展模式与 要点、用地性质可调整范围等一系列 要素都做出了相对具体的规定,强调 生态规划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
Planning for Ecological Corridors in Urban Areas in Panyu/Yan Shuiyu, Zhao Ke, Xing Zhong
[Abstract] Planning for corridors within the ecological matrix in urban areas includes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components, their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in the urban setting, an evaluation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spaces and urban development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providing ecological corridors that connect patches within the matrix. This type of plan has four components: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lement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via RS and GIS technology, analyze urban development v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dentify important regional ecological elements and include connective corridors in urban development plans, and maintai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controls and guidance. [Key words] Urban area, Ecological corridor, Planning approach, Panyu, Guangzhou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提供的“斑 块—廊道—基质”理论分析都市区 生态廊道:斑块是呈现块状形态的不 同于背景的空间元素,其生态服务 功能的发挥取决于面积、形态及与 外界的沟通状况;廊道是具有线性或 带形的特征空间元素,具有沟通斑 块及阻隔廊道两侧要素交换的功能, 其生态服务的能力与长度和宽度有 关。从追求都市区域生态优化的目 标出发,都市建设区可被视为基质, 将生态廊道组织成具有一定空间特 征的“斑块—廊道”系统是都市区域 生态廊道规划的基本模式。要使该系 统发挥生态功能,其空间就需要满足 下列要求:载体是有特殊价值的山、 水、绿地、农田等高效生态区域,且
1 引言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多数城 市形成了许多人口与产业相对集中、地理范围 较为广阔、内部联系比较紧密的都市地区,同 时这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也日趋下降,表现为: 自然生态系统出现片段化并引起功能衰退;水 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大自然日渐远离人 群,绿色休闲场所逐渐消失;空间形态出现失 序现象,功能开始紊乱。上述现象在人口稠密 的欧洲地区、经济发达的北美地区、快速发展
甚至田园都作为必要的景观要素有 机组织到都市空间体系中。南部地 区重点保护海岸湿地、滩涂,停止敏 感地区的滩涂围垦,恢复较为完整 的河口生态系统,控制人工建设占 用海岸、河岸的总量,保证足够的自 然滨水交错带,促进陆域、水域生态 要素的交换,防止海陆交错区发生 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以这些生态用地为基础,协调整 体城市空间发展,划定 14 个重要的 复合性生态功能区斑块和 5 条重要的 结构性廊道,打造番禺地区的联通型
3.3 番禺片区生态空间与城市 发展空间耦合
将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自然特 性明确区域和物。番 禺北部地区优先选择带有地貌过渡 带特点的丘陵、岗地和重要的水道 作为基本生态用地,保持山丘脉络 的自然走向,维护水道的天然特征, 保持区域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维 持大地景观的地方特性。中部地区 优先选择保留海积过程中残留的岗 地、山头及纵横交错的水网、一望无 垠的田园,并将它们作为生态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选择避开丘岗山头、河 网密集、湿地发达的区域和基本农 田保护区,将主要山头、河流、湿地
24
地区生态廊道规划为例加以说明,以 期为我国快速发展的都市地区的生 态廊道规划提供基本指南,为我国都 市地区遏止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问 题提供一点帮助。
2 都市地区生态廊道规划方法
体系
田园城市中的绿色廊道、绿地系 统建设、城市美化运动中的绿地建设, 以及在 20 世纪中期广为推行的都市 绿带计划等都是人们为实现自然土地 的生态、美学等功能而进行的工作, 为都市地区生态廊道规划提供了一定 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3 ] [ 4 ] 。通过这些实 践,人们认识到都市地区生态廊道是 都市区域发展中所必须的空间类型, 对促进都市与区域环境协调共生、整 合都市发展与生态资源的时空格局、 提高都市生态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意 义。从空间上看,都市地区生态廊道 包括宏观尺度的整体空间构架、中观 尺度的空间组合、微观尺度的基本形 态三方面。这三方面互相关联,形成 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发挥生态服务的 基础。
这些区域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保 证各类生态区域之间能够进行要素 交换,同时该系统的规模必须满足自 然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基本需求。
2.1 规划方法框架 生态廊道规划方法框架是:基于
生态学与规划学的结合,在理论分析 与模拟的基础上,掌握都市区域自然 生态体的分布演变规律,评价现状结 构与功能,找出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 体的生态关系与经济关系,从而促使 自然生态体与都市空间与功能相融合 (图 1)。
3.2 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 辨析
通过对不同时期遥感影像的解 译,发现番禺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 主动力有 3 个:中心城区的吸引力、 交通干线( 陆路、水路) 的吸引力、自 然景观的吸引力。与生态环境关系 密切的是沿“水脉”的城镇扩张和依 托山地的建设。由于灌溉的需要和 运输的便利,番禺地区的传统城镇 都沿着水系发展,新的扩张也与水 系有一定关系,造成对水系生态带 的破坏。同时,番禺地区的各个丘陵 岗地的山头周边,都是城市化进程 较快、建设力度较大的区域,不合理 的开发在一些环境敏感地段造成重 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尤其是 一些保持着较好自然特性的区域和 一些物种富集的区域退化更为明显 (图 5)。
3.1 番禺片区生态基础辨析
通过对番禺片区不同精度的遥感 数据资料的机助人工解析,结合收集 的地质、地貌、水文、环境、生物、土 地利用、旅游文化资源等资料,对区 域生态要素及分布进行辩析(图 2~ 图 4,表 1)。
图4 番禺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制,确定初步用地总量、空间形态、空 间格局等,最终形成城市社会、经济、 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的空间关 系。
(4)生态建设的分区控制指导。主 要确定生态廊道的分区控制指标体 系,包括生态性质、用地面积。针对 水体集中的区域确认水体面积、河道 宽度、绿带宽度;针对自然生境状况, 确定林地面积、郁闭度、草地面积、覆 盖度;针对山体确定山体面积、山体 禁建线;针对确实需要部分建设的区
图5 番禺地区不同时期建设用地扩张图
2.2 具体步骤与方法
(1)在 RS、GIS 的支持下,利用 生态学知识对区域生态要素及分布进 行辩析。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精度的遥 感数据资料的机助人工解析,结合收 集的地质、地貌、水文、环境、生物、 土地利用、旅游文化资源等资料,形 成包涵各类生态景观数量信息、质量 信息、空间分布信息的区域生态基础 信息库,在信息库的基础上分析评价 各类生态要素的生态健康水平、生态 服务能力、发挥生态服务能力的关键 因子,判别出对区域生态环境有重要
意义及关键意义的生态要素及其分布 区域。
(2)在都市地区发展理论指导 下,对都市区域城镇建设进行分析。 广泛收集区域城市建设的规划资料, 探索区域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基本 规模与性质、基本空间方向,分析区 域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 所需的生态支持能力。
(3)在区域与景观生态学指导下, 对区域生态空间与城市发展空间进行 耦合,确定生态廊道的结构与布局。主 要针对发展过程中资源开发利用与生 态平衡维护之间的关系,做出空间安 排,对于适合城镇发展的空间进行集 中、紧凑建设,将需要重点保护的生 态空间确定为生态廊道用地。在此基 础上分析区域自然生态格局,确认对 都市区域发展来说具有重要作用的山 体、水系、森林等自然生态要素,以 及空气净化区域、水体涵养区域、生 物活动区域、生物资源集中区域、风 景游览区域等的分布。在“斑块—廊 道”模式的指导下,确定生态廊道中 重要的“生态斑块”的空间安排,再 通过自然与半自然的“廊道”将“斑 块”连接起来,形成生态廊道系统,同 时通过生态功能发挥的生态学基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