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人才的九种方法九征孔子的这句话,就是要从人的行为中认识他。
“视其所以”是考察行为的动机;“观其所由”是考察行为的途径;“察其所安”则是观察其平时的所作所为。
这三步,一步一步的可以对人进行全面和完整的考察。
“视其所以”是注重对人道德的考察。
人的各种行为,必有其用意,而不是天缘无故的,或是为求一己之抉乐或删,或是为公众谋利益等。
“所以”,就是用以引发行为的动机,动机有正有邪。
动机纯正者,其人必富于仁德;而动机邪恶者,必是寡德之人。
“观其所由”则是考察人是否正义及处事能力两个方面。
纯正的动机,必须辅以适当的手段才能得到善果。
如果一个人不能以正确的手段去达到目的,必定是个没有道义之人,同时,通过一个人做事时的所作所为,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人的才干和能力。
“察其所安”是指要考察其习惯和言行。
人的善恶贤愚,不能仅凭少数行为速予论定,因此,应在考察其行为、动机、手段及结果之后,再进一步对其进行长期细微的各方面考察,这样,其人格就无所遁形了。
孔子提供的这一方法和其他古人提供的方法,对今人仍然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但要学会使用这些方法并取得实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常识和能力,不断地摸索、探求,并总结出对自己适用和有效的方法来。
锻炼和提高知人的本领,就是增强和提高自己的智慧。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慎狷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悍。
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列御寇》归纳出了考察人才九种方法,又叫“九征”。
(1)远使之而观其忠。
把他派去远处工作,远处则难监督,在无人严加监督的情况下,观察他的行动,可判断他是否忠诚。
君子嗅独,只有君子才能在无监督的环境下正确地行事,而小人一旦无人监督就会放肆胡来乱动,把他对上司的诺言置诸脑后,放纵自己。
(2)近使之而观其敬。
派在身边工作,天天与领导共处,形影不离,逐渐没有了拘束和顾忌,便于考察他是否恭敬。
修养差的人一旦和领导混熟,就失去了恭敬之心,开始对上司和周围人轻侵无礼,不守规矩。
(3)烦使之而观其能。
在情况复杂的时候,派他去处理难办的事,可考察出他的能力。
人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无能,这是一个惯例。
日常事务人人皆可完成,区别不出谁是英雄谁是狗熊。
只有当危急关头,让他去执行,马上就能看出一个人能力的大小。
(4)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突然向他提出问题,考察他的知识是否渊博,看看他是否机智、敏捷。
平常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工作流程难以显示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只有猝不及防地给他提出问题,看一看他的反应,智与不智立刻一目了然。
(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在紧急的情况下和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
平时人们都会信誓旦旦,很难看出他是否真正守信用。
只有在情况紧急、需要付出较大代价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会合,才能考验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守信用,是否值得信赖。
(6)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放手让他掌管钱财来考察是否贪财。
当一个人无法接近财物时,都可轻易地标榜他是清廉之土,也无从了解他到底是贪是廉。
只有让他接近钱财,才能考验他会不会损公肥私。
(7)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只有告诉一个人让他去赴汤蹈火,而对艰难险阻,乃至有生命危险,才能考验一个人是否有高尚的节操和临危不屈、视死如归的大丈夫气概。
(8)醉之以酒而观其态。
酒能乱性,酒后吐真言,让他醉酒,来看一看是否守规矩,考察他能否克制自己的欲望,按原则、礼义做事。
(9)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让他男女杂居,与异性充分接触不限制其行动范围,来考察一个人是否好色,是否不顾恋爱、婚姻的道德而玩世不恭,胡搞乱来。
庄子识人之“九征”法靳瑞霞2011年08月16日14:5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干部选拔一定要知人善任,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进而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呢?庄子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九征”即九种征验,“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远使之而观其忠。
”忠诚,从古至今都是为官之人必备的品质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忠”指尽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
而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权力中心有意疏远、冷落考察对象,看他是否依旧忠心耿耿,会不会立马牢骚满腹,由此观察他的忠诚度。
在当代,“远使之”的观察点则落在考察对象是否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恪尽职守,是为自身的利益而谋官,还是时时处处都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群众。
如果因为远离了权力中心,远离了领导层,就开始心理失衡、言行失度,甚至破罐子破摔,辜负人民群众和党的重托,这样的人,其用心不言自明。
“近使之而观其敬。
”与“远使之”相对,庄子还有一个“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与考察对象近距离接触,建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是否就由“对事负责制”变为“对人负责制”,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恃宠而骄、得意忘形。
普通人大约都有这种“远则怨,近则不逊”的人性弱点,只有心怀无私的纯粹的执政为民的为官宗旨,才能无视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只有意在有所作为而非为个人谋利,才能专注于发挥自己所能,任职一方,造福一方。
“烦使之而观其能。
”人是复杂的,又是独特的,能力总会有所偏长。
如果要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对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
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给考察对象安排很多有挑战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观察其工作能力。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费祎就是一位能人。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琐碎。
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且有过目不忘之能。
他常在早晨和傍晚处理公事,听取大家意见,中间接待宾客,宴饮娱乐,使人人尽兴而公事井井有条。
除了天生异禀,这也是个人修养的结果。
佛教上说“定能生慧”,不能“定”,就不可能处理好繁杂的工作,更不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而能不能“定”,主要还是靠个人的后天修养。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智识是为官者又一必备条件。
突然向考察对象提出其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看他是否胸怀全局、应付裕如,可以考察其对分管工作的了解程度以及相应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历史上“卒然问焉”对官员加以突击式考察的事例有很多。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突然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内判决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
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
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汗流浃背。
作为领导干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每出现一个新情况可以说都是一种“卒问”。
只有对所负责的工作有详尽细致的关注了解,才能应对来自各方的“卒问”。
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能做到知行合一,以“知”来指导“行”,以“行”来验证和修正“知”,这是庄子对人才综合素质加以判断的重要依据。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信”,从“人”从“言”,词意“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
诚信从来为立政之本。
不仅儒家提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法家对诚信立政的作用也很重视,所谓“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战国商鞅就强调以诚信强国利民。
唐代《贞观政要》也有类似记载,魏征就曾向唐太宗谏言,“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这对唐前期的治国方略起到了积极影响。
对庄子而言,“信”是非常重要的德行。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意即仓促与考察对象约定时间,来观察他的守信程度。
古代交通不发达,因此“急与之期”,再看他能不能按时赴约,是检测个人信用的一种方法。
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石,而领导者想要“取信于民”则更应做好表率。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仁”在此处是廉洁的意思。
官员是否廉洁关系到权力是否会沦为私人谋利的工具。
古语云:公生明,廉生威。
廉洁与否还会影响干部的公信力和威望。
对此,庄子的考察是“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即安排其管理财物。
时至今日,金钱与权力的勾连仍然是“官场”一大弊病,金钱的诱惑仍是公职人员时常面临的一大考验,对人才廉洁品质的考察无疑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领导干部必须有应变能力来处理突发事件。
庄子的“告之以危”,即是将考察对象置于某种危难处境中,以观察其是否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持守节操。
尤其在当代社会,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危机,不仅是一种“节”,更是一种“能”,一种“识”。
这考察的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经验、学识、判断力、执行力等,当然也有着对节操的考察。
面临危机,是临阵脱逃,还是冲锋在前?德行之高下立现。
戊戌变法失败后,慷慨赴刑的谭嗣同是这么说的:“各国变法,无不因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里,“节”完全是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甘愿为理想而献出生命的高贵情操了。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
”让考察对象喝醉酒,然后观察他的行为仪态。
《鬼谷子》上说“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
一个人内在感情有所变化的时候,会在情貌上有所表现,如歌哭、舞蹈、或怒或笑等等。
而庄子以酒醉将人对自身有意无意地伪饰尽量解除,还原其本真状态,借以观察他平时不能显现的真实情志,从而对他的为人、仪表等做出接近本质的判断。
这种考察方式可见庄子对人性体察之微。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色”,本义是脸色。
察言观色,可以考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一方法是让考察对象和各式各样的人相处,通过他的面部表情考察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综上言之,“九征”之法即将人放在九种情境中观其表现,察其人品,识其能力,从而完成对人才的综合考察。
而这九种考察策略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之上的,全面且有针对性,对于当下领导干部及社会各方面人才选拔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庄子的识人“九征”人力资源管理中,选、用、育、留是基本的环节,而选人识人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困难的。
近期翻故纸堆发现,中国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如今管理学的教科书中讨论的种种管理艺术、策略和技巧,也就是常说的驭人之术,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典籍中,或是理论,或是案例,都早有过详尽的论述。
《庄子•列御寇》篇中,就说人有“九征”,即识人有九种方法:“远使之而观其忠(又曰:远使之以观其不二);近使之而观其敬(又曰:近之以昵,观其不狎);烦使之而观其能(又曰:烦之以事,以观其理);卒然问焉而观其智(又曰:设之以谋,以观其智。
太公曰:事之而不穷者谋);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太公曰:使之而不隐者谓信也)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又曰:纵之以视,观其无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