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许燕版
人格理论分类
现象学—行为主义类型 前者强调人是独特的,有自由意志和抉择力的; 不采用测量、测验的方法,允许较多的自由反应; 治疗以沟通为主。
后者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与决定论、驱欲;采
用客观、标准化、实证主义的方法;治疗偏重于
行为矫正。
人格理论分类
特异—同质论
人格理论应该注意什么现象 研究人格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应该建立何种行为法则
己可能再次陷入被动无能的状态,就会以焦虑为信号,调动内
部已经形成的防御机制来应付。 原始焦虑中,自我是被动地体验到焦虑,而在后续焦虑中,自
我是主动地体验焦虑,并且以此为信号来调动自我的防御机制
的。但无论如何,焦虑实际上是早期创伤经验的反复出现。
自我防御机制
特点:无意识水平与非理性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自我在不知不 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
性与性器的区别
性活动的目标并非一定指向生殖与繁衍
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口腔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12或13岁开始)
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停滞与倒退
可能的原因 主要的人格类型 口腔期人格 肛门期人格 性器期人格 生殖性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 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 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特点
个体的行为模式
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相对稳定的模式 生物性与社会性
人格理论的组成部分
人格的基本结构 人格的动力 人格的发展历程 人格的成因 人格障碍与改变 人格评量
三是道德焦虑,它以自我对来自超我、尤其是良心的谴责的知
觉为基础。当个体知觉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违反自己信奉的道德 原则,会体验到罪恶感和羞耻感,从而使个体的行为符合个
人的良心和社会道德规范。
焦虑的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原始焦虑阶段, 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是后续焦虑的 基础。后续焦虑是作为信号的焦虑,即个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 中,只要遇到无法应付的情形或自我意识到里比多的涌现使自
自我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
自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 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个前提 成人性格是由各种婴幼期经验塑成的
性力是与生俱来的,出生后随心理性阶段发展而发展
对性力的基本看法
出生后即有明显的性活动表现
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纲
导论 人格理论的基本构成与类型 精神动力学范型 社会文化学派范型 特质论范型 学习论范型 人本主义范型 认知论范型 人格测验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如何理解整体人的形象
个体差异的表现与原因 能否有效的预测人的行为 量化的方法分析与整合人的形象
对“严格决定论”的批评:个体在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主
观自由,而不是简单的由生物因素与童年期经验决定。
人格动力——自卑与补偿
Adler认为大自然对于低劣或缺陷都有一种补偿作用,这
一现象在个体的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可找到证据。
器官的自卑感与生理补偿:1907年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 理补偿》,强调自卑感主要来源于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通过 发展机能不足的器官与发展其他器官的机能加以补偿。 自卑感与心理补偿:自卑感的存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事实,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类型
反射作用 激发作用 前活动作用
遗传率的计算公式: rm 2 : 同卵双生子的相关 遗传与环境作用比:
H
( rm 2 rD2 ) (1 rD2 )
rD2 :异卵双生子的相关
H : E (rm 2 rD2 ) : (1 rm 2 )
第二章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社会兴趣
三层含义(1)个人为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不
可分割的;(2)要了解个人,必须从其社会情境入手; (3)社会理想是个人价值判断的指标。 人生三大问题的成功解决都与是否具有充分的社会兴 趣息息相关:职业任务、社会任务、爱情与婚姻任务
是否发展出充分的社会兴趣取决于早期的母子关系
虚构目的论
第三节 人格研究的方法
问卷与相关研究法 针对多个被试,吸取了上两种方法的优;涉及广 泛的变量;并建立某种数量关系。 特点: 成本低,数据量大 工具是否可靠 反应偏差 相关的问题
第四节 人格的影响因素
遗传与生理因素
家庭与早期经验
学校与社会文化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为什么无意识成为Freud研究的重点? 意识层次的划分 关于无意识存在的当代心理学依据 不同意识层次之间的动力学关系 无意识如何表达自己
无意识的特点
无矛盾性
无时间性 不存在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 非现实性 能量强大
人格结构—本我
本我的起源: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其理论也被人称为“本我心理 学”、“生物学人格理论”, 本我与本能::“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 早期理论(1913年以前) 与后期理论(后20年)
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其本身并非为不正常状态,没有
自卑就没有补偿。理论重心从生理自卑向心理或主观自卑转移。
追求优越
追求权力意志:对权力和力量的追求,早期强调攻击和力量、获得 男性品质是克服自卑和补偿的主要途径,其本质和“原欲”的概念 类似,是一种生理的心理力量,只是其表现方式不同。 追求优越:主张人生而具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 力 ——“追求优越”。后期采用该术语,认为它是人格的主导动机, “生活的基本事实”,强调补偿往往是超额的,即不仅抵偿了缺陷, 还发展为优点。“它与身体的生长并行地发展着。它是生活本身的 一种固有需要…我们所有的机能都遵循着这个方向前进”。 提出个人优越与社会优越两个概念。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 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虽然试图完全达到 自己愿望的方式因人而异。阿德勒观察到患神经症的人只顾努力达 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对社会有益为自己奋斗目标。
1911年,德国哲学家Vaihinger《Philosophy of “as if” 》,主张人类
凭借一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虚假目标生活,虽然不现实,但却对 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与现实世界具有同等重要性。
Adler 接受了这一观点,称之为“自我理想指南”,指个体通过
编造一些虚构的未来目标赋予生活意义,并指引自己的行动。一 个人所作所为都与最终的虚构目标—未来目标相联系,因此,对 于理解人类的行为,未来比过去更重要,反对Freud的决定论。 健康人与神经症的重要差异在于前者能使环境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理自卑、溺爱与忽视。
社会兴趣
“只要对别人是有用的,只要他在战胜一种共同的,而 不是私人的自卑感,那这个人就会感到安适,就会感 到他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不仅道德的本性,而且正确 的审美观,以及对美与丑透彻的理解都常常是建立在
最真诚的社会情感之上的”
是一种遗传而来的潜能,如果认识不到这种潜能,就 会导致神经症、失败的人生。
入的研究。
特点: 某些情况下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资料真实,无过多人为的干预 无法避免主观偏好的影响
个体观察—团体观察的矛盾语言报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人格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针对多个被试, 设法控制研究变量 并试图建立因果关系。
特点:
人为干预与因果关系的意义 忽略真实情景的影响(内、外效度) 长期的历程性研究不足 主试效应 并非所有现象可以在实验室中呈现
人格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部分与意识的关系 三部分之间的动力关系 三部分与理性的关系
冲突、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体验? 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焦虑的产生具有什么意义? 焦虑有哪些类型? 焦虑与神经症的产生具有怎样的关系?
焦虑的性质
一是现实焦虑,它以自我对外界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现实焦虑 相当于恐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保存。 二是神经症焦虑,它以自我对来自本我的威胁的知觉为基础。 而且,神经症焦虑也以现实焦虑为基础,因为,人们只有当认 识到自己的本能需要的满足会遭遇现实的危险时,才会恐惧自 己的本能。
Adler与Freud理论的主要分歧
对“性”的看法: Adler轻视“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
的作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将Freud的影响,强 调每个人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发展自己的生活风格。 对“潜意识”的看法:将Freud的“潜意识” 概念抛诸 脑后,认为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我与意识
本我工作原则:快乐原则 本我满足方式:反射作用与原发过程
人格结构—自我
自我的起源
自我与意识的关系
自我工作原则:现实原则
自我满足方式:继发过程
自我的功能:“一仆三主”
人格结构—超我
超我的起源
超我与意识的关系 超我工作原则:理想原则或至善原则 超我的内容:良心与自我理想(奖惩系统) 超我的功能
第一章 导 言
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
第二节
第三节
人格理论
人格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人格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人格的实在性定义 总和式定义 整合式定义 层次性定义 顺应性定义 区别性定义 人格的非实在性定义
人格的概念
人格的特性
整体性 独特性或差异性 稳定性与可塑性 生物性与社会性
人格的定义
生活风格
概念:个体力求优越的独特行为模式,决定了一个人追求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