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伦理观比较
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本论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切入,比较分析古希腊两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学家、伦理学家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幸福伦理观,并探讨其快乐主义是如何产生、发展、变化继而深刻长远地影响了西方的伦理观点。通过比较,清除误解地来重新审视两位哲人如何因其原子论的研究影响了对幸福的评价,更提出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幸福观与伦理思想,继而探讨西方幸福论与快乐主义在当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与其现代启发意义。
[关键词]快乐主义 伦理学 幸福 原子论 平静 享乐主义
引言
西方哲学史的征程都始于古希腊,古希腊的哲学家为人类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探寻世界的本原,为人们的行为做出区分善恶的标准。虽然伦理学很晚才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在古希腊时期已经有了各种影响深远的伦理思想。
快乐主义(hedonism)是解释道德行为与人生目的的一种伦理学说。又称享乐主义。其理论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道德哲学,后来伊壁鸠鲁将其发展为理论体系,英国功利主义者J.边沁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这一学说。该学说倾向于用纯粹生物学的或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与需要,认为人们以求得快乐为生活目的,快乐包括肉体与心灵的快乐。趋乐避苦、追求快乐是道德的基础和内容,是善,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因,也是人生的目的。
本文即从理论学的角度通过比较德与伊伦理观的方式对快乐主义之发展变迁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德谟克利特其人及其伦理观
“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德谟克利特 2 1.生平:
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όκριτος, 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古希腊哲学家,生于色雷斯的一个富商之家。为了追求知识,他曾游历过希腊各地和许多东方国家,为此他耗费了全部资财。按照希腊当时的习俗, 花光了祖产的人便被认为是浪子,死后也不许安葬在本乡。德谟克利特为了表白自己花掉祖产是正当的行为,便在乡民面前宣读了自己的著作,于是他不仅为人们所谅解,还得到了巨大的赞扬,人们给了他一大笔钱,为他建了一座铜像,他死后,人们还以国家的名义给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
德谟克利特知识渊博,著作甚丰,据说有50多种,论述了哲学、法律、伦理教育、修辞以及天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多方面的问题。马克思说他是"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国著名的哲学史家策勒尔、文德尔班以及英国的罗素等,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十分遗憾的是,德谟克利特的著作大都失传,保存下来的只有200多条断简残篇,它们是从一些流传于世的集子里搜集而来的,中文译为《道德思想》。这些格言式的残篇涉及到政治、伦理和教育等多种问题。
2.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在哲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就是继承了老师留基伯的原子学说,将其发展为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他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由于其大小、多少、次序、形状和位置等的不同组合和相互冲撞,构成了世界万物。人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人的灵魂是由一种最细致、最圆滑、最灵敏的原子组成的。当肉体原子和灵魂原子结合起来时,就产生了人的生命。当灵魂原子同人的肉体原子分离,人的生命就结束了。在德谟克利特看来,人就是肉体原子和灵魂原子的结合,人的本性就是从这种结合中产生的。这种原子论思想,包含着一些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的合理基础,而且是同当时流行的神秘主义目的论和传统的宗教思想对立的。
有了这种原子论世界观,德谟克利特性情开朗,认为一切都由于必然性而发生,所以他不怨天忧人,而主张适时有度地享受人生。大概是由于他这种健康快乐的人生态度,使他在希腊哲学史上有"欢笑的哲学家"之称。他那种以灵魂的怡然自得为最高快乐的幸福论,后来为伊壁鸠鲁所发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3 德谟克利特的快乐原则:
德谟克利特追求灵魂的最大怡悦,以"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该做的事'的标准" ,又说"快乐和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间的界限。" 对他的这种快乐原则不应作简单庸俗的理解,但它确实有着十分具体而现实的内容,例如他说:
一个人不愁他所没有的东西而享受他所有的东西,是明智的。 3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是古希腊幸福论伦理思想的典型。他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灵魂,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乐避苦,而道德的标准也就是快乐和幸福。能求得快乐就是善,反之即是恶。但是,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他强调德行不仅是言辞,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和行动,人们应该热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论原则,对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以及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作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解释,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方思想史研究者认为,德谟克利特奠定了西方自然主义伦理学的基础。自然主义伦理学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从所谓一切人都具有的、永恒的生物本性产生的需要中推论出人的道德,把快乐(或幸福)与否当作最高的道德准则。学者们认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主义伦理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强调的是现实生活的幸福,是此岸世界的幸福,而不是宗教幻想的彼岸的幸福。
二,其幸福论认为,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自然本性的需要,是人的生活经验事实,而不是从纯粹观念引申出来的结论。
三,他肯定的是具有感性要求的活动着的个人的幸福,维护公共的利益是实现和保障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
四,他的幸福论虽然肯定物质享受和物质欲望的要求,但它和后来的强调肉体感官满足的快乐论不同,而是肯定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的宁静,强调二者的结合。
德谟克利特的这种自然主义幸福论,经过伊壁鸠鲁直到近代的费尔巴哈,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三、伊壁鸠鲁其人及其伦理观
“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伊壁鸠鲁
1.生平:
伊壁鸠鲁(希腊文Έπίκουρος 英文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但父母亲都是雅典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在雅典接受军事训练2年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3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
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伊壁鸠鲁的学校里有男有女,还有奴隶,以充满友谊而著称。追随者把他当作神圣者来崇拜, 4 他的教导被当作正统学说严格执行,形成了花园派独尊师长的传统据记载,伊壁鸠鲁的著作多达300多卷 ,其中重要的有《论自然》、《准则学》 、《论生活》和《论目的》等 。现存的只有三封信和题为《格言集》和《学说要点》
2.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认为 ,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获得幸福生活。因此他的哲学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物理学、准则学(主要讨论逻辑和认识论问题)和伦理学。因为哲学是通过论辨和讨论的方式产生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正如不能治疗身体疾病的医药是无用的技艺,不能解除灵魂痛苦的哲学是无用的空话。为了能够幸福地生活,必须学习伦理学;为了摆脱错误的认识和不必要的忧虑与恐惧,必须学习物理学。
伊壁鸠鲁重视直接的感觉,无所谓错误,错误只发生在对感觉的判断中。他依据感觉经验,肯定物体的存在,进一步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修正了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体积和形状有无限多差别的观点,增加了与原子的运动有关的重量这一特性。提出原子有三种运动:因重量而垂直下落的运动、稍微偏离直线的偏斜运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碰撞运动。伊壁鸠鲁认为物体的颜色等可以感觉到的性质是客观的,人的感觉是可靠的,概念来源于感觉,克服了德谟克利特以及古代哲学家对感觉不信任的倾向,反对了怀疑论和柏拉图的先验论。
他认为快乐就是善,并且他以鲜明的一贯性坚持这种观点一直到底。他说:“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他告诉我们说,心灵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观赏。心灵的快乐之唯一高出于肉体快乐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观赏痛苦;因此比起身体的快乐来,我们就更能够控制心灵的快乐。“德行”除非是指“追求快乐时的审慎权衡”,否则它便是一个空洞的名字。例如,正义就在于你的行为不致于害怕引起别人的愤恨,——这种观点就引到了一种非常有似于“社会契约论”的社会起源学说。
3.系统地阐释快乐主义伦理学说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 。伊壁鸠鲁还认为人是以个人快乐为准则的生物。国家建立在相互约定的基础上,正义是人们互不侵害的契约,有利于人相互关系的便是正义的,否则是不正义的。 他有一句名言常常为人所引用:“让我们吃喝,因为明天我们就会死亡。”,他劝诫人们及时享乐。
古希腊最完整的快乐主义的道德理论,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源于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和居勒尼学派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主要探求个人心灵安宁和人生目的。 5 伊壁鸠鲁认为,由于组成人的灵魂的原子具有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的倾向,因而人的行为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他斥责对神的崇拜和迷信,蔑视命运,强调事在人为。他指出,单纯的必然性取消了行为的道德责任,单纯的偶然性则使人生陷入命运和不稳定,人应当是自由的,只有对自由的行为才能进行道德评价,给予奖励和惩罚。伊壁鸠鲁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就是从痛苦和恐惧中解放出来,求得快乐。快乐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和开始,是善的唯一标准。一切导致快乐的就是善,导致痛苦的就是恶。美德只有同快乐联系起来才有价值。伊壁鸠鲁伦理思想与居勒尼学派不同,它并不把快乐仅仅归于感性的肉体快乐,而是把它区分为自然的和非自然的,认为前者是适度的、健康的,后者是过度的、令人厌恶的。感性快乐是基础,但精神的快乐高于感性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亦即“不动心”的至善状态。伊壁鸠鲁认为,死亡同神一样不足惧,因为死亡只是人的感觉的丧失,当人活着时,死亡还没有到来;当死亡到来时,人已经不存在。因此,死亡与人生不相干,人应当通过哲学认识自然和人生,从对神和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用理性规划自己的生活。在他看来,贤者对待生死应该处之泰然,不但快乐地活着,而且活得光明正大,这就需要明智、知足,克己节制、修习磨练和广泛交友,这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后来被卢克莱修继承和发展,成为后世自然主义和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
四、快乐主义的发展——德与伊的伦理观比较分析
1.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一脉相承:
伊壁鸠鲁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就是从痛苦和恐惧中解放出来,求得快乐。快乐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和开始,是善的唯一标准。他与德谟克利特的看法相同,在此基础上,他告诉我们说,心灵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观赏。心灵的快乐之唯一高出于肉体快乐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观赏痛苦;因此比起身体的快乐来,我们就更能够控制心灵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这与德谟克利特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很相似。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