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就业制度的变迁情况

我国就业制度的变迁情况

我国就业制度的变迁情况
劳动就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就业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主义模式的总体框架决定的。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其建立和形成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就业制度。

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们的劳动就业制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与劳动者相互选择的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一、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形成、特征及弊端
建国初期,为了解决旧社会遗留的400万失业人员及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就业政策:(1)政府统一安排旧有公职人员和原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职工。

(2)对其他失业人员实行介绍就业和自行就业政策。

由政府劳动部门对他们进行普查登记,在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提供必要的转岗培训,帮助推荐就业;同时利用当时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地条件,鼓励他们自找门路,自谋职业。

(3)对部分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员,采取生产自救和以工代赈等办法,使其在继续求职期间能有基本生活费来源。

传统劳动就业制度主要特征是:1、劳动制度以指令性劳动计划为基石。

表现为国家对劳动力,主要是城镇待业人员,制定统一的指令性计划进行调节。

2、就业制度以统包统配为基本特征。

表现为政府直接控制就业岗位,包揽劳动者就业,用行政手段把劳动力资源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劳动者不能自由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

3、用工制度以国家固定工为主体。

由于国家计划中职工人数指标一直与工资总额控制
指标挂钩,企业人员增减直接涉及工资数量的变动,而人员和工资指标均由政府控制,所以企业用工只能坚持国家统一计划、统一招收、统一分配的形式。

企业一旦有了用工指标,招进职工,这些职工便固定在企业中,既不能辞退他们,又不能让其自由流动,只能进不能出。

传统劳动就业制度形成不久,就暴露出一些弊病:不少单位富余人员越来越多,既很难调剂,又无法辞退,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还有一些职工成为固定工,有了铁饭碗,不再勤奋工作,劳动纪律松弛。

劳动调控机制呆板,计划指标因脱离劳动力市场供求而严重失实,政府统得过死,包得过多,能进不能出,一次分配定终身,严重影响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就业制度的改革要点
70年代末,劳动就业制度从妥善安置文革淤积下来的待业人口入手,打破传统做法,与其他经济体制一起开始改革。

时至今日,纵观其由表及里的演进历程,大体包括以下几大步骤。

1、外围层次改革:通过广开门路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就业格局。

2、内圈层次改革:通过公开招工在新增劳动力中确立双向选择关系。

3、核心层次改革:通过全员劳动合同制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

4、硬核层次改革:通过劳动计划体制改革剥离企业富余人员。

5、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目标:通过劳动、就业和用工制度的全面创新,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

当前的劳动就业制度仍待进一步改进,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2)班
鲍凯宁201240805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