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与实现途径
摘 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就业政策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和培育自主核心竞争力的
基础。国家层面的宏观目标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可分解
为教学目标、实践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同时,科学设
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实践基地以及
建设可持续性培育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有效途
径。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目标定位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
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体现了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
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客观地说,虽然我国
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指导下得到长足
地发展,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实现途径仍需深入的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
准确、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是实现创新创业教
育长期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
干,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理解、
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时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1.1教学目标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应体现在教学中并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
过程,一方面,应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开设创新
创业教育课程,将创新创业的思想、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以创新创业教育带动传统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相关学科
的发展;另一方面,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充分挖掘和充实
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同时,重视学科交叉、
学科互补,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
教育专门课程群,使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与
专业教育的贯穿融合。
1.2实践目标定位
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落脚点。只有明确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将理论与课程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创
新创业实践,才能避免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化、形式化。因
此,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
点,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学生校外实践
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学校、
政府、社会各项资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营造良好
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互动、学校与
社会的衍接。
1.3素质目标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创新精
神和创业品质的长期教育工程。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素质教
育,核心目标是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创
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管理
协调力、领导能力等创业素质的主要渠道和方式,通过创新
创业教育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塑造学生的创业品
格,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并通过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传递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扩
展带动创新型社会的形成。
2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教育机制,如
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收到实效则是困扰高校教育的难题,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与专业紧密结合,科学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课程体系
的设计必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清华大学为创新创业学生
制定课程培养方案,打破院系壁垒和专业限制,实行跨学科
专业选修的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
层次教学体系建设经验很有借鉴性。当然,各高校在设计课
程体系时,既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又要结合自身
的人才培养定位,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
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必修课、通识课、选修课的
设计,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群,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传授
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2.2与社会紧密结合,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实践基地
近年来,“体验式、情景式”教学方法被很多高校采用,
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创业园、创业孵化器、创业基地作为创
业教育实践平台。但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不仅在课堂、
校园,还在社会,因此,各高校在积极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大
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同时,还要将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延伸
到社会,让学生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最真实的创业
环境中历练;帮助和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践体验,学习真实
的营销、学会刚性的成本计算,学会有效的研发和管理,从
中获得真知灼见。只有充分整合高校资源、政府资源、社会
资源,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育基地,才能结出创新创
业实践教育的硕果。
2.3所有参与者紧密配合,建设可持续性培育体系
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不只包括高校,还应该包
括政府、企业、家庭和学生在内。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支
持、舆论导向、部门协调等多方面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
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种类型的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担负着
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来自学生背后的家庭的鼓励和支持是
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有力保障;最后的落脚点在学生,只有
学生真正接受创新创业观念、勇于实践创新创业,才能说创
新创业教育起到了实际的效果。在这一体系中,每一个参与
的角色都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才能构成一
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培育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的良性循环最
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
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