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精准扶贫政策【篇一:巴东县电子商务发展调研报告】巴东县电子商务发展调研报告为进一步优化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壮大电商生态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省、州关于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县工商局组建专班,就我县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发展现状2013年,巴东县委县政府开始以“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理念,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民办事不出村”电子信息系统,探索出一条技术牵引性的“微治理”模式,让农民足不出村即能办理内容丰富的政务类、资讯类事项。
去年,该县又着力推进“互联网+商务”,联合深圳智慧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打造“淘实惠”电商平台,进村入户举办信息赶集。
目前,在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巴东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势头强劲,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巴东经济发展的又一有力推手。
(一)电商发展迅猛,从业人员剧增。
据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全县有265家店铺办理网上登记,比去年年末169家增加96家,增长96%,其中信陵镇127家,野三关105家,沿渡河14家,其他乡镇合计19家。
同时,淘实惠、供销社、邮政局依托现有市场主体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成为大型抱团整体,仅“淘实惠”电商平台在乡(镇)村开设网点386家,供销社、邮政局依托实体店分别组建镇村综合服务社、邮掌柜205家、100家,野三关酒厂组建专门的信息部,大量本土企业都有电子商务的专职人员负责网络。
此外,百姓网站入驻51家,阿里巴巴b2b企业网站入驻15家,淘宝建立c2c店铺100家,依托携程等旅游平台酒店78家,45户市场主体自办网站(企业43户,专业合作社2户),微商500余人(由于微商通过朋友圈交易,数据难以统计,只能估算),33家物流企业入驻巴东,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的公司5家,累计叠加从事电子商务的主体为1485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仅去年线上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二)电子商务舆论传导,创新消费进村入户。
受“农民办事不出村”品牌效应影响及全县开展的9期信息赶集活动拉动,冲击着传统的消费理念,电子商务开始在老百姓心底生根发芽,据物流局统计,每天进入巴东的邮单3000件,网上购物成为热潮。
巴东本土物产也开始随着电子商务涌入全国大卖场,农二代李兆华2014年销售水果50万斤,销售额400多万,2015年销售100多万斤,销售额800多万。
绿葱坡李春,利用淘实惠平台,从2015年12月至今帮助当地老百姓购进服装、家电、农资等40余万元,销售本地土特产品10万余元。
巴东电子商务的发展,让土特产品走出了大山,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也为精准扶贫指出了一条新路。
(三)两大硬件逐步成型,电商产业基础具备。
电商赖以生存的客观硬件是“两路”建设,即信息路和公路。
巴东实现了公路全覆盖工程,路面硬化基本到位,村村实现通客车,为物流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移动终端设备在农村普及,基本人手一机,2016年将实施的宽带乡村工程,农村40%的家庭将通宽带,解决了信息路的难题。
两路问题的解决,让“不离土、不离网”的新生活得以实现,让电子商务这个“新经济”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新动能”变为可能。
(四)电商抱团意识兴起,聚集发展趋势明显。
“存在就是道理,生存就要发展”,3月10日,电子商务筹备会在金苑大酒店召开,各行各业电子商务精英人士齐聚一堂交流经验、抱团经营,为巴东电子商务的发展出谋划策。
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也带来了快递、仓储、培训、园区等电子商务服务的协同支持。
33家物流企业在巴东落户并取得较好业绩,广大电子商务有识之士抢抓机遇,一个企业自行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巴东电子商务创业园即将在巴东县城落户生根。
这些民间自发成立的实体和组织,充分说明电子商务在人们心中地位的攀升,电子商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潮。
(五)土特产品网络走红,销售带动产业发展。
在农二代的包装车间,在卫东水果批发部,在野三关喻鹏辉的店铺,工人们都在忙碌打包,将巴东的水果等土特产品发送到全国各地。
农二代和卫东水果的发展带来了雷家坪椪柑的脱销,喻鹏辉的成功带动了野三关的“干土豆”、“土腊肉”的外销,让老百姓食用不完的土特产品转化为增收的门路。
他们的发展,让一方一块的老百姓开始感受电子商务带来的福利,不再发愁产品销售的难题,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客观上倒逼了本地产业的发展。
(六)传统企业注重网络,探索新路谋求发展。
野三关酒厂销售部有这样一句话:“电子商务,一个没有壁垒的世界!”网络改变了人们消费的传统思维,让距离不再是壁垒。
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化,客观上促进了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上谋求发展新路。
2012该酒厂开始走电子商务的路子,成立了六人的网络信息部,经过四年的探索改进,与天猫、淘宝、交博汇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
金果茶叶开设了淘宝商城并在惠州、武汉、宜昌、恩施等地设置了电子商务体验店。
玉明家电主动与京东、淘宝、海尔日日顺大型平台对接加盟。
这些做法与其说是企业谋求电子商务,倒不如说企业顺应时代潮流,电子商务倒逼传统企业转换经营理念和思路。
二、存在的问题电子商务在巴东取得长足发展,作为政府部门,理应居安思危,找出制约电子商务“新动能”发展的壁垒,才能疏通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才能让“新动能”发展成为“混合动能”,带动巴东经济的发展。
通过大量走访调研,笔者认为制约巴东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支撑缺乏成为电商发展瓶颈。
农二代李兆华的一句话:“我不担心产品卖不出去,我只担心货源够不够!”雷家坪的柑橘品种单一,产量有限,不能满足其进一步的发展,农二代只好大量收购、销售秭归柑橘。
野三关喻鹏辉也在为“干土豆”货源发愁,大量微商在寻求高品质的农特产品货源。
巴东的土特产品生产已经起步,但是面对全国大卖场,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支撑电子商务的发展。
这些事实客观的反应出来一个现实问题,产业才是电商发展的根本,电商的发展需要产业作为支撑。
(二)基础设施滞后妨碍电商发展步伐。
现在许多部门在为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发愁,虽说“两路”建设让电子商务硬件设施条件基本具备,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其发展。
巴东没有一个功能具备、辐射面广的大型物流园区,33家物流企业只能进入乡镇,另外加收物流费用依托村村通将货物送到人员集中地段。
网络覆盖也只是移动终端设备,宽带农村刚刚起步。
真正意义上的入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专业人才匮乏制约电商发展壮大。
电子商务要发展,产业是支撑,硬件是保障,人才决定成败。
电子商务运营涉及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大量专业人才。
从事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集中在大学生、返乡创业者和大量社会闲散人员,人员素质参差不一,注重眼前利益严重,缺乏长远目标和规划。
而巴东没有专业机构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脆弱,只是被动的享受电子商务福利。
(四)品牌意识淡薄影响市场信誉声誉。
广大电商,特别是微商经营的产品是本地土特产品,没有自主的品牌,大量“三无”食品在网络销售,更有甚者收购质量不达标的产品冒充,电商自律意识明显不足。
产品质量的问题最终会影响本地传统产品的信誉和声誉,对传统产业造成冲击。
(五)电子商务发展规范缺乏统一调度协调。
电子商务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监管引导,目前县里没有明确一个单位统筹协调。
在农村有的一家实体店,多个牌子,多套设施现象。
部门和单位哄抢资源,不能将有限的资源整合利用,造成资源闲置浪费现象。
广大电商也没有行业自律组织,处于一个无序竞争的氛围中,淘宝、天猫为什么人们信任,因为他们有严格的审批加盟程序,他们有300人的专业打假团队。
三、意见建议巴东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交通、宽带、物流、仓储等方面需要坚实的基础设施,同时,在电商企业注册、人才就业保障等方面需要高效的公共服务。
这些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积极行动和持续创新。
为此,特提如下意见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电商发展合力。
成立我县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我县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
领导小组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县商务、发改、经信、财政、交通、农业、工商、质监、畜牧、邮政、供销、旅游、扶贫办、人行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局,明确商务部门为全县电子商务主管责任单位,选配专职人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合力开展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研究,尽快制订全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合理布局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区域,建立行业管理和服务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强化诚信监管,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二)做好发展规划,助力电商有序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我县“农民办事不出村”与“农村信息赶集”品牌优势,搭借农民返乡创业示范县的机遇,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强化电子商务宣传教育,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引进,推动电商产业园建设,拟定电商与农产品对接方案,争取“十三五”期间,以巴东县城、野三关镇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区域,以仓储物流信息化建设、本地土特产网上营销为重点项目,基本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推动巴东电商新业快捷发展。
1.建设电商产业园实体化平台。
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步伐,盘活存量资源用于发展电子商务,在招商引资中加大网商创业项目的引进力度。
吸引招商项目投资建设电子商务大厦、仓储用房,或将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纳入到我县正在建设的“两园一城”(野三关工业园、溪丘湾生态园、金山商贸城)整体规划中去,将部分区域划出用作电子商务创业园,形成集“商品贸易、物流配送、融资支持、创意学习”等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园区,打造一个集全县以电子商务形式销售的产品展示、仓储、物流、配送等一体化的整合服务平台。
电信、移动、联通等网络运营公司支持无线宽带和光纤到户的接入,实施园区内wifi应用全覆盖。
对入驻电子商务创业园区的电商企业(网店)以及在县外设立电子商务体验店的实施租金补贴。
2.建设电商中介服务平台。
成立巴东县电子商务协会(以下简称电商协会),作为网商与政府部门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可通过电商协会为会员开辟县内外货源渠道,募集社会闲散资金,提供相关培训交流、技术咨询与支持服务。
注重培育潜在网商群体,聘请互联网知名讲师、网上创业成功人士,以“理论+案例+技能+互动+考察”为主要授课方式,为广大有从事电子商务创业意向的群众提供切实有效的电子商务营销管理培训;注重培养入门网商技能,对未涉足电子商务或刚涉足的年销售额10万以下的网商加强入门培训,帮助其加强营销推广、图片拍摄制作、货源提供等开创网店的基本能力;注重提升普通网商能力,对具有一定经验,年销售额10万~100万的网商加强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提供提升培训,帮助其扩大规模、改善技术、建好队伍,实现提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