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 〈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 月左右。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 ,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 政治 经济学批判 > 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 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 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 ,后来我才接到通知 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 ---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 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 ,即已有 我们的见解”,但还未 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 。此外,更为 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 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 ”,这就是说,作者认 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 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 ,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 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 (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 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 ,要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 )年才以手稿的形 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 ,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此外, 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 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 用的称呼。 2
以手稿的形式面世的作品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 ,因此出版者在发表前必须对它进行编排 、分节和加设 标题,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编排本 。现在我们这里所用的中文版本 ,依据的是1985年的德文单行本,所 以与1960年的全集中文版有所不同。 从手稿的表达方式来看,此著一方面具有论战的形式 ,另一方面也具有作者对自己的见解作进一步探讨的 性质,所以并不具备确定的原理体系和深思熟虑的结构安排 。但这与其说是它的缺点,倒不如说是它的优 点,因为它促使读者自己运用理解力 ,去体会在一场哲学革命之后作者关于人类思想与知识的真正性质和 任务的看法。 在这部著作之前,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文献是马克思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后者其实可以看作是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的一个纲要。应当把这两部作品联系起来阅读 , 它们同时是被命名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的开山之作。至于1844年的那部著名手稿,则是马克思主义 的诞生地,在那里,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 ,新世界观是这场哲学革命所结出的果实 。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一种历史观 ,不简单地是一种将唯物主 义本体论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的观点 ,而是把唯物主义原则和历史原则统一起来的新本体论境域 。这个统 一的前提是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即是把自然的东西变成社会的东西的活动 ),这一重 要的本体论思想,发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首次明确地表达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而后 详尽地阐发于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费尔巴哈》章中。因此,我们从这部篇幅浩大的著作中选取 〈费尔巴哈》 章供读者研读。这样的选读也有马克思本人的说法作为依据 ,马克思在该著的序言部分曾有一段话说 :在 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 ,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 见。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 ,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 见是必要的。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 ,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 ,只有他的著作才可 以认真地加以研究。”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 ,而且主要地具有从正 3
面阐明作者自己的见解的作用 ,它可以被视为整个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总论。 〈费尔巴哈》章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全面阐发新世界观的文献 ,论题广泛,内容丰富,在其中得到正面 论述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 。以下试分别简要述之。 1、 生活决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费尔巴哈》章的开头部分同时也是全书的序言 ,揭示了作者所要批判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德意志哲 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就是 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人们在现实生活 中受到的统治和束缚,是来自意识、观念的,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 解放出来。但是,事情的真相是,人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些词句的奴役 。”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 只是提出了改变意识的要求 ,并以为意识的改变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 。这就是在当时的德国思想界继续存 留着的黑格尔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 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因此, 重新理解生活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批判德国哲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 2、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概念 如果生活决定意识”,那么,生活就不是意识”所过的生活,历史也不是意识自身的一个发展过程 。生活 是现实个人的生活。 何谓 现实个人”?他们既不是纯粹的 意识主体”那个抽象 我思”之 我”),也不是作为单纯的生物个体的 生命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个人”表述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 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个表述有一个在本体论上突破纯粹意识之内在性的新本体论 境域作为其深刻的背景,即把人从本源上看做是在世界中存在的 。这是以感性活动”立论的本体论,最初 阐发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后概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现在则凝结在现实个人”这个 概念上。先是个人的 活动”,不是意识在其自身内部的自我活动 ,而是创造和改变 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 因而它是在外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与此同理,外部世界也不是与感性活动无关的单纯的 物质环境”,而 4
是与活动”相应的、作为活动”之条件”的世界”,这其实正是感性世界”之概念。 由此出发,才能发现历史之为历史的本体论根据 :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 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历史不是思想史,而首先是生产史。
生产”不是 思想”的外化,而是本来就在世界中的现实个人之生存 。现实个人的 生存”不是由自在的自在的 自然界所设定的生物行为,而是他们以自身的 感性存在”物质生活,或 在自然界中的生活”)作用于对 象的创造活动: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 ,而且必须用一地的方式来进行 ”。 这就是 生产”的生存论意义来说 历史”的本体论根据。由此获得理解的历史,就既不是神的历史,或绝对 精神的历史,也不是一个生物物种的历史 ,而是现实个人的生产史 。 3、 以历史的自然”取代抽象的物质自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原则 历史之真正的本体论根据既已确立 ,就不应当再把历史与自然对立起来 。自然的物质性,若脱离它与现实 个人的生产史的联系,就不是自然界之真正的感性存在 ,而只是一个关于自然界的实在性的理论抽象 。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本体论时 ,正是指出了他由于不能理解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建 立的 历史的自然”既是自然科学的真正对象与材料 ,又是人类社会状况演变的真实根源 ,从而必定重新陷 入唯心主义:他没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依赖就直接存在的 、始终如一的东西,而 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 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 4、 以交往形式”概念揭示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乃至一切其他的社会关系 (包括观念的关系或思想的关系)的 感性本源 正是通过〈费尔巴哈》章,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们通常所理解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本体论内涵: 生产关系”是个人在其中实现其感性劳动的交往形式 ,亦即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因此它在本体论上确 证了一切社会关系(包括家庭、经济组织、政治国家、宗教共同体等等)的感性本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 的一条根本原理。 建构感性世界的感性劳动,不是单个人的自然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性上彼此创造其社会存在 感性交往”)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社会本质。因此,生产力既不是单个人所拥有的自然力 ,亦非(此即 5
一般人 类理智的物化力量,而是人们之间的感性交往的力量 ,因而它本质上是社会力量 。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感性基础 ,它不是思想的产物,不是一种理智事物,而是一个让人们的感性交 往得以进行和发展的社会形势。这个形式本身是感性的:在它身上直接体现了感性劳动对于社会的生产 。 因此,正是在生产关系这个概念中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洞见 :人们在劳动中不仅生产出物质生活资 料,而且生产数人与人之间 物质联系”的方式,即生产关系,并且见解地生产出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这就 是历史运动的本质真相,是历史运动区别于思想运动的根据 。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 历史科学”所要描述和 加以理解的对象,就是这种生产出社会关系的历史运动 。 5、 私有制是自发分工的产物,它处于劳动积累的必然性 生产关系是从现实个人的活动中形成起来 ,又反过来制约着现实个人的生存条件 。与自发分工这种感性交 往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定是所有制的关系。而所谓私有制,即是一部分人使用和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的权力。 这种权力不是从思想、观念或意志中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奴役和对抗,是从私有制这种生存条件本身中生 长出来的。究其实质,人与人之间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支配欲被支配的关系 (即社会权力”,区别于政治 权力”)是处于在自发分工的前提下的实现劳动积累的必然性 ,是积累起来的劳动 (物质财富)对于现实的 活劳动(劳动者)的统治权。因此,统治不是恶的意志或理性迷误的结果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生产 关系之理性前的”的本质来历的揭示,若对生产关系的感性本质进行超感性的抽象 ,便会得到财产关系来 自理性的 权力”这样一种法哲学的理解,但是,按照事情本身的真相,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 语。 6、 共产主义是现代历史运动本身的实践趋向 根据历史运动归根到底是感性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运动的原理 ,人类解放的理想,作为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 主义理想”,如果没有现实的历史运动提供出感性实践的基础 ,那就只能是一种存在于观念世界中的 应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