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人民政协独特作用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民政协独特作用的几点思考

黄丽惠 (闽江学院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文章分析了人民政协独特作用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思考。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当前人民政协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作用和委员主体作用,以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民主监督职能的创新和参政议政的成果化作为人民政协作用发挥的三大推动器,进一步加大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力度,以及继续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人民政协;独特作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081-04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这一性质决定了政协不是权力部门,不是决策机关,决定了政协具有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一、人民政协独特作用的表现 三大地位。1、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民政协作为联系广泛的政治机构,作为沟通各界的桥梁纽带,通过开展各种卓有成效的活动,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宽阔平台和重要载体。2、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人民政协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政治责任心较重,知识层次较高,参政议政能力较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3、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是大联合大团结的载体,通过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把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凝聚起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下,增进大团结、实现大联合,取得大发展。 四大优势。1、统战优势。人民政协以各界别作为组织形式,形成包括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广泛团结的格局,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广泛和雄厚的社会基础。2、人才优势。政协委员由各方面的代表人士组成,他们活跃在基层,一方面,通过提案和社情民意等多种方式向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促进党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过程中,更多更好地了解党委、政府工作意图,积极向各界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把上级意图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既畅通了民主渠道,又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3、政治优势。人民政协发挥其广泛代表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让不同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在一起参政议政,形成合力,在民主的气氛中增强团结,在团结的基础上发扬民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4、智力优势。人民政协是智囊团和人才库,蕴藏着大批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级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和社会管理人才以及各界各行业的代表人士,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富的执政资源。 四大作用。1、政治协商作用。人民政协的组织运作构成了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组成的统一战线组织,能够充分反映所联系界别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有利于决策机构在全面理解和协调各方立场、利益基础上形成科学决策,是下情上达的桥梁和纽带。2、民主监督作用。人民政协通过政协例会、提案、建议案、调查视察、社情民意、座谈讨论,行风评议、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构成的民主监督具有代表性、党派性,广泛性,高层次等特点,是国家整个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建言立论作用。建言立论是政协发挥优势,参与国事的重要途径,是政协履行职能的一种有效形式,集中展示了政协工作的成果和社会影响力。4、团结联合作用。人民政协联系面广,包容性强,代表性广,实行“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爱国统一战线方针,真正体现了“大团结、大联合”。 三大作为。1、在营造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氛围中有作为。人民政协通过发挥其联系广泛、兼容并蓄的优势,协助党委政府营造舆论氛围,把全体人民和各界人士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来。2、在丰富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条件中有作为。人民政协把政协工作与科学发展这一全局性工作紧密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宏观性、综合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党委、政府关注的大事和难事的对策思考,提出有见地、有分量意见和建议,及时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还通过加强与港澳台同胞、旅外华侨及海外有成就、有声望、有实力的团体和友人的联系与沟通,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牵线搭桥。3、坚持为民宗旨,在夯实社会主义建设的群众基础中有作为。一是发挥上通下达、联系广泛的优势,做好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二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党委、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新型互信关系的建立。三是发挥团结协调作用,帮助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促进不同利益群体走向和谐共处。 二、人民政协发挥其独特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级政协组织在各级党委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基本上都做到:注重协商议政的全局性,提升协商运作实效;注重民主监督的社会性,切实提高监督力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注重专题调研的建设性;关注社情民意,打造社情民意品牌;发挥党派界别作用,营造民主团结氛围;关注民生民情,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和加强机关建设,增强服务能力,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政治协商的内容和形式与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仍有差距 总体上看,对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具体探索还比较少,至今尚未成功破题。制度上,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当前还没有明确答案。各级政协对政治协商规定的执行差距还十分明显,普遍存在协商程序不具体、协商规则不配套、协商内容随意性、临时突击性协商、协商的滞后性等问题。此外,调查研究未作为协商的前置条件,致使协商质量不高。 (二)民主监督意识有待加强,质量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整体功能有待充分发挥 民主监督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一大特色,也是人民政协的三项主要职能之一,但一直也是政协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1、民主监督的意识不强。或对其性质与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或认为民主监督作用不大,或怕监督“得罪人、惹麻烦”,或是期望值太高。2、对现有监督手段运用不够。有的调研或视察不够深人和充分,使得调查报告和提案所提建议的操作性不强,难以提出言之有理的批评意见和建议。3、缺乏具体的方式方法和操作程序,直接妨碍了监督工作的“到位”,影响了监督的实效性。4、民主监督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与政府部门经常性的沟通不够,轻视过程性监督和对中、基层单位的监督。 (三)界别的包容性、社会性、界别声音和委员界别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国政协有34个界别,包括了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和各行各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界别设置包容性不强,未能覆盖社会各阶层。比如,在政协的界别组成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人、青年学生、外来务工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其他人数较多的社会阶层中的代表人物。2、界别社会性不够。除中共、民主党派和一些人民团体外,其他各界别都过于松散。他们既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也没有建立规范统一的工作制度,地方政协建立的界别召集人制度、界别活动小组等形式还处于探索阶段。3、界别声音不强,政协还没有成为各界别愿望表达和利益诉求的主渠道。在政协参政议政的各种渠道中,界别在引导和组织委员广泛联系本界别群众,反映他们意愿和主张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提案者以界别代表身份反映本界别的问题偏少。4.委员界别意识不强。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多数以个人名义出现,对界别代表的身份意识不够。同一界别的委员之间缺乏共同调研的途径和互相联系的平台,难以形成界别的整体合力。界别委员与界别群众的沟通联系也不够,还限于个别的、随意的阶段。 (四)委员履职的能力、水平和成效有待提高 绝大多数委员认真履行了政协职能,但仍有一些委员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表现在:1、委员政治意识不强,缺乏作为政协委员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委员在入职时对人民政协认识不够,对委员的职责和作用不了解,光荣感有余,使命感不足。2、委员角色意识较淡薄,忽视履行委员职责。或只热衷当“挂名”委员,或因自身业务工作任务繁重,或顾虑“官员”和“委员”的角色冲突,或担心提案“自提自办”添烦恼等等,这些情况都影响了委员职责的履行。 (五)人民政协在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的作为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 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目前各级政协领导都能做到高度重视和专题部署,但在充分发挥社情民意联系点作用,充分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上仍有不足,如:对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作用、定位、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委员参与面还不够广,信息的来源不够多;政协信息的收集、办理和反馈落实机制还不够健全;各党派团体之间,政协各专委会之间,各级政协之间信息工作发展还不平衡等等。如何切实提高认识,拓宽渠道来源,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质量,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继续向前推进,仍然是摆在各级政协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发挥人民政协独特作用的对策思考 (一)人民政协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 人民政协发挥作用如何,不仅党政要重视,而且自身也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更要具备发挥作用的水平,做到有“为”才有“位”。 1.主动争取党委的领导,争取人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政协工作的支持帮助,营造政协工作良好环境。要定期或不定期向党委汇报政协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存在问题及工作设想,以利于党委始终掌握情况和对政协工作开展的认同与支持。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政协工作的大力支持,既要争取人、财、物的支持,也要争取智力支持和舆论支持。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要同唱一台戏,共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战场。 2.抓好建章立制、推进制度创新。一是加强学习制度。既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学习和培训,也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外出考察学习的力度,来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还要通过实践锻炼,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工作制度创新。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机关为契机,主动邀请上级政协和有关专委会领导指导工作,加强兄弟政协间沟通联系。对政协领导班子以及常委会人员在履行职责上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列入考核,以此增强其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对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要结合每年政协工作要求进行量化考核,以此推动各专委会工作上一新台阶。 3.服务大局,拓宽政协的工作领域。一向基层拓展,通过建立“政协委员了解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点”,使政协活动触角融入社区、农村和企业。二向民间组织拓展,架起民间组织与党委、政府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三是向社会弱势群体拓展,更多地关注他们,反映他们的合理诉求,通过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健康下乡、下基层等活动,多为他们办好事、做实事。 (二)以人民政协为主要平台,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作用 1.各级政协组织应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为民主党派发挥其作用提供保证、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主动定期走访各民主党派,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对政协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会议、视察、座谈、简报、提案信息等形式,经常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交流信息,形成密切有序的工作关系。高度重视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提出的提案和反映的社情民意,畅通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有效办理机制。积极为各民主党派搭建有效的平台,使民主党派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