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

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使党面临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校园不是真空地带,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同样面临着新的重大考验和挑战。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温总、钱老的发问,是对整个教育界提出来的,同样也应该引起我们高校学工系统的深思。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国体政体,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我们面对学生工作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常常感到:90后学生越来越难管了,现有的办法效果不理想,学生工作是越来越难做了。

如何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高校学工系统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历来特别强调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对于我们创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为我们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每次面对大学生讲话都要叮嘱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2008年5月3日总书记在北大叮嘱广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本领……”。

这里总书记阐明了知识、实践与本领的逻辑关系。

2009年5月2日总书记在中国农大要求大学生“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总书记明确指出成长成才(能力、素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

我们可以把胡总书记的思想称为“实践育人”理念。

今天,就我们对“实践育人”的认识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一些探索,向大家作一汇报。

这是学术研讨会,我讲的会比较直白,有些只是个人观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实践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证明(一)“实践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胡总书记提出的“实践育人”理念有着雄厚的理论基础。

实践,简单说就是人的亲身体验。

我国古代哲学家都非常重“行”。

孔子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荀子也说,“知之不若行之”。

明确以行高于知。

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实践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思想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毛泽东主席也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胡总书记提出“实践育人”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教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追求实践理性的学问。

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底特利希·本纳提出的“实践的非肯定性教育学就是建立在实践概念这个基石上,是一种从基于实践、为了实践并向实践开放的教育学体系”,代表了国际教育思想的一种新发展。

现代学习理论揭示,人类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静态、被动地获得知识,而是全身心经历的探究世界与人生的过程。

近三四十年以来,许多心理学家所做的动物实验也验证了现代学习理论,如克雷奇(D.Krech) 、罗森茨韦格(M.R.Rosenzweig)的实验研究发现,动物尤其是初生动物的环境丰富程度(还是一种被动的刺激),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和成熟,也会影响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

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是否等于力量,答案是否定的。

袁隆平说:“书本很重要,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

知识只有在得到运用并解决了实际问题,才显示其力量,这就是“能力”。

真正掌握并运用知识还需要一个不断实践、由浅入深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训练有素”,其中的“巧”“素”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后天培养的素质(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素”不光指能力的体现,还包括精神、品质。

这里几个基本概念的关系是:知识是能力、素质的基础和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而形成的,素质是知识经过持久的实践内化而形成的,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发达国家没有素质教育的提法,因此,我们讲素质教育不要理解偏了,不能忽视能力,更不能淡化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以及学生参加劳动,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提供与外界包括与劳动界更多的接触,促进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还使他们个人和集体加深对社会道德、教学和经济价值的理解,教育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劳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向他们反复灌输尊重劳动者和劳动人民的思想。

”我们40岁以上的人听起来是否很亲切,“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58年提出的教育方针,后来是做过了头,冲击了教育。

可今天我们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实践”“劳动”的阐述时又该如何想如何做呢?(二)“实践育人”理念的实践证明美国著名统计学专家、哈佛大学查德·莱特教授历经十年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 发生在课堂内的只有五分之一。

北京科大一项调查也表明,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时间越多,对学校的满意度越高。

清华大学一篇博士论文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直接影响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参加课外科技比较多的学生,今后从事专业科学研究的比例特别高;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比较多的学生,从商的比例特别高;参加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多的学生,从政的比例就特别高。

现在不少人习惯地认为强化实践是中职、高职的事,学历越高需要实践的时间越少,需要理论学习的时间越多。

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比如研究生培养,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搞研究的学生,理论课程一年左右,其它时间主要是做研究。

研究就是实践,是创新性的实践。

研究生比我们现在本科生的课时比例少得多。

所以,学历高低不是实践时间少多的问题,而是实践层次高低的问题。

有学者对10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了深入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精湛的实验技巧是这些人共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被誉为文化素质教育鼻祖的杨叔子院士连续发表四篇文章论述《创新之根在实践》,他再三强调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没有实践就没有能力,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能力,大力呼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世界知名大学都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实践教育的发展。

如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都制定了实践教育计划(practical education program)、学生科研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pprentice Program)等,这些计划不仅仅针对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更是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发达国家高校开设的理论课普遍不多,而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却很多,比如耶鲁大学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1:4。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曾说:“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是耶鲁培养众多美国杰出人才的秘诀。

即使课堂教学也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外做好大量准备,否则就无法参加课堂教学互动讨论,就不能有效地学习。

(当然前提是必须实行“研究性学习形式的小班化课堂教学”,通过小班化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外,最大的好处是能通过启发、互动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许多国家还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担任大学教师也必须要有相应若干年社会工作经历的要求。

温家宝总理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上说:“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

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

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要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决定人生的东西老师那里学不来,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

这里的“自己学习”可不是指知识的记忆、复述和做习题,因为“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

温总理强调的“自己学习”应该理解为,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实践体验与内化,才能形成从老师那里学不来的决定人生的东西。

(通过小班化教学主要可以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缺乏的问题,而大力强化实践环节与第二课堂主要可以解决学生实践体验与内化不足的问题,这是我们人才培养中的两个最大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出不了杰出人才的两个瓶颈。

其它的教学改革应该围绕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了。

)我们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国外学生18岁就可以不靠家庭资助,自己独立生存了,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学习比国外学生累多了,为什么社会责任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却比较差?我们的结论:实践的磨练和体验在学生成人成才中发挥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不能把它仅仅视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兴趣、发现学生特长,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第二课堂”重要性的认识浮浅。

我们大多一般性地强调“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由于学生课外活动主要是团委在组织,不少高校会认为团委组织的活动,仅是为了丰富好动青年人的课余生活而已,或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第二课堂”基本处于从属地位。

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是,总书记每次面对大学生必讲实践问题,特别是今年5月2日总书记在中国农大提出的“实践育人”最新的科学论述以来,主流媒体仅作了常规性的报道,相关文件和有些领导讲话也没有突出总书记“实践育人”理念上的突破,网上搜索会发现不少高校领导在面对大学生的讲话中只字不提“实践”两字。

也许大家真的习惯了----“说服、讲道理才是思想教育”,“上课灌输、死记硬背、考试就是教育”。

大学里已经没有高考指挥棒了,我们对“实践育人”的认识到底还有多少差距?(二)“第一课堂”主渠道与“第二课堂”主阵地教育相互脱节。

我们在认识上的差距,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滞后。

虽然有的学校将有些学生课外文化科技项目列入了培养计划,但实施到位的不多。

高校“第一课堂”主渠道与“第二课堂”主阵地相互脱节,不仅严重影响“第一课堂”主渠道的育人效果,也大大削弱“第二课堂”主阵地的育人功能。

(三)对中国大学生成长规律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前沿的研究不够。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以及受“应试教育”强大惯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落后,已经严重制约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学生参加实践对其品德、精神层面和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影响及其机理的微观研究更少,而大多是形而上的理论研究或是表明化的研究,缺乏直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