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试行)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试行)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试行)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美丽城镇建设的规范引导,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力量,深入各地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主要内容是:1.总则;2.功能便民环境美;3.共享乐民生活美;4.兴业富民产业美;5.魅力亲民人文美;6.善治为民治理美;7.城乡融合体制机制;8.群众主体。

本指南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28号,邮编310030)。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员:何青峰余建忠江勇董翊明赵华勤余伟张如林吴敏范征张焕发王海琴朱振通程红波洪明张艳琼何家骏陈奋飞翁大伟吕文佳范嘉诚徐硕含柴舟跃陈信王丰本指南主要审查人员:张奕目录1 总则 (1)2 功能便民环境美 (4)2.1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 (4)2.2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 (6)2.3 推进市政设施网络建设 (8)2.4 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 (11)3 共享乐民生活美 (14)3.1 提升住房建设水平 (14)3.2 加大优质商贸文体设施供给 (16)3.3 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18)3.4 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3.5 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 (21)4 兴业富民产业美 (24)4.1 整治提升“低散乱” (24)4.2 搭建主平台 (25)4.3 培育新业态 (26)5 魅力亲民人文美 (29)5.1 彰显人文特色 (29)5.2 推进有机更新 (31)5.3 强化文旅融合 (34)6 善治为民治理美 (36)6.1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36)6.2 全面提升公民素养 (37)6.3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38)7 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40)7.1 统筹空间布局 (40)7.2 统筹要素保障 (41)7.3 统筹公共服务供给 (42)8 群众主体 (45)附录1 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47)附录2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图示 (50)规范性引用文件 (61)1 总则1.0.1 为指导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制定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

1.0.2 本指南适用于浙江省建制镇(不含城关镇)、乡、独立于城区的街道开展美丽城镇建设。

美丽城镇建设以建成区为重点,涵盖行政辖区全域。

若干规模特大行政村可参照执行。

1.0.3 美丽城镇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融合发展,统筹兼顾、彰显特色,改革统领、创新驱动,分类推进、久久为功,群众主体、共同缔造等原则。

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着眼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新格局,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为美丽中国提供浙江样板。

1.0.4 美丽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有100个左右小城镇率先达到美丽城镇样板要求;到2022年,有300个左右小城镇达到美丽城镇样板要求,其他小城镇达到以“十个一”为标志的美丽城镇基本要求,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省小城镇高质量全面建成美丽城镇,同步高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0.5 根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并结合我省实际,将美丽城镇分都市节点型(为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服务,可发展成都市区或省域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县域副中心型(具有较强的区域中心功能,相当于县级副中心地位)、特色型(具有较强特色优势资源,可提供较强的产业带动和就业支撑)、一般型(为周边乡村服务,承担基层管理职能)四种类型。

前三类为示范创建对象。

其中,特色型又分为文旅、商贸、工业、农业特色4个子类。

1.0.6 美丽城镇建设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空间布局、生态保护、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1.0.7 美丽城镇建设的“十个一”标志性基本要求是指:一条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通道、一条串珠成链的美丽生态绿道,一张健全的雨污分流收集处理网、一张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网,一个功能复合的商贸场所(指便利店、连锁超市、综合市场、商贸综合体或商贸特色街等)、一个开放共享的文体场所(指图书馆、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或文体中心等),一个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体系、一个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一个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一个高品质的镇村生活圈体系,简称“2道2网2场所4体系”。

1.0.8 美丽城镇建设除应符合本指南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功能便民环境美2.1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2.1.1 保护生态格局因地制宜保护小城镇山水林田湖草总体格局,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2.1.2 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乡容镇貌,消除“脏乱差”现象。

2.1.3 创建“无违建”乡镇推进“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创建“无违建”乡镇。

2.1.4 提升空气环境质量治理工业废气污染,禁止秸秆焚烧,控制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

设置空气质量检测点,空气质量应符合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要求。

2.1.5 综合治理河湖水域监测、监控水环境质量,河湖等各类水体达到相应水体功能区水质要求。

2.1.6 防治噪声污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产生的噪声应符合相应声环境噪声功能区标准。

2.1.7 防治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土壤环境,防治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采用高效环保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1.8 固体废弃物处置实施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监督管理,实现源头减量化、分类资源化、处置无害化。

2.1.9 建设美丽载体建设美丽民居、美丽庭院、美丽街区、美丽社区、美丽厂区、美丽河湖和美丽田园等美丽载体。

有条件的小城镇积极创建园林城镇、森林城镇、森林乡村。

2.2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2.2.1 畅通对外交通小城镇与重要对外交通节点实现10—30分钟快速接驳,都市节点型样板镇纳入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县域副中心型样板镇纳入县域30分钟交通圈。

2.2.2 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推进道路交通体系区域一体化建设,实现与周边城镇互联互通。

2.2.3 倡导TOD开发模式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积极推进各类交通方式“零换乘”接驳,促进交通与城镇功能有机融合。

推进集约建设与混合开发,建设紧凑型城镇。

2.2.4 优化建成区路网结构倡导“小街区、密路网”,优化建成区路网结构、交通组织及道路断面设计,形成安全有序、通畅便捷的交通系统。

打通断头路和卡脖子路,贯通支路及巷路。

逐步实现过境交通外移,减少过境交通对城镇空间的分割。

2.2.5 合理布局公共停车设施积极挖掘停车设施供给潜力,构建满足居民生产、生活便利需求的停车设施系统。

公共停车场电动汽车停车位配建比例不低于10%。

2.2.6 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完善信号控制、标志标线、隔离护栏、道路照明等交通安全设施,确保交通安全与交通服务水平。

2.2.7 倡导公交优先合理设置公共交通线路与公交站点,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有条件的小城镇可结合公交首末站布置公交停保场。

积极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2.2.8 完善近距离慢行交通网合理布局绿道网和慢行交通系统,做好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

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因地制宜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2.2.9 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和美丽公路按照省“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提升改造县乡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比例达到95%以上。

积极推进美丽公路建设,美丽公路建设率不低于90%。

2.2.10 发展水运交通有条件的小城镇要因地制宜发展水运交通,合理谋划水上游线。

2.3 推进市政设施网络建设2.3.1 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合理确定小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及性质,各类新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地下人防等设施。

有条件的小城镇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商贸综合体、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多功能复合化的地下空间功能设施。

2.3.2 统筹推进各类市政管线敷设加快小城镇地下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综合管线建设,有条件的小城镇积极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

2.3.3 保障供水水质与供水安全建成区给水设施应满足用水需求,合理设置水质监测点,供水水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规定,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改造老旧管网,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条件的小城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

对城乡供水管网不能覆盖的区域,积极推进跨区域规模化供水,提高共建共享水平。

2.3.4 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逐步实现建成区雨污分流全覆盖。

做好镇中村、镇郊村、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老旧小区等截污纳管,加快实现建成区“污水零直排”。

2.3.5 改造污水管网全面开展小城镇老旧管网修复和改造,打通断头管、修复破损管、纠正错接管、改造混接管、疏通淤积管。

2.3.6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建设、提标改造和运维管理,提升污水处理出水水质,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

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实现收集处理全覆盖、出水水质全达标。

2.3.7 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运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建设和运维,实现标准化运维全覆盖。

2.3.8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小城镇生活垃圾应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密闭运输、分类处置,实现分类收集全覆盖。

生活垃圾转运站、垃圾分类设施设置及垃圾处置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规定,满足垃圾分类和转运的要求。

有条件的小城镇建设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垃圾分类设施标识正确规范,居民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80%以上;分类收集设施维护管理到位、分类监管到位。

2.3.9 建设“海绵城市”综合运用生态技术,建设海绵公园、海绵道路、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优化渗透、调蓄功能,增强雨洪管理能力。

2.3.10 加强公共厕所建设管护合理设置公共厕所,建成区公共厕所服务半径应在500米以内。

建制镇、街道的公共厕所设置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规定执行。

改造提升农村厕所,乡以及若干规模较大的村公共厕所参照《浙江省农村公厕建设改造和管理服务规范》规定执行。

加强公共厕所日常运维管理,做到“三有四无”,即有水、有电、有人管,做到无味、无垢、无尘、无积水。

因地制宜建设旅游导向的星级公厕,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应符合《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