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 清热剂PPT幻灯片

第4章 清热剂PPT幻灯片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营凉血剂,具有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 热解毒等作用,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 证。邪热入营,营阴受损,症见身热夜甚,神烦 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邪热 入血可见出血,发斑,如狂,谵语,舌绛起刺。 治当清解营血热毒,凉血益阴,兼以散瘀。其组 方多用咸寒的水牛角配伍甘寒的生地以清营凉血。 由于入营邪热多由气分传来,故常配金银花、连 翘、竹叶等辛凉轻宣之品透热转气;邪热入血每 多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络伤血溢或热与血结又可 致瘀,故常配丹皮、芍药等散瘀凉血之品,使血 止而不留瘀。代表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本类方剂可作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 多个环节,或是能够杀灭或抑制入侵的微 生物病原体,对抗中和其内外毒素;或是 能够作用于机体,调节机体对病原所产生 的反应,使过高的体温下降;抑制毛细血 管通透性增高,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白细 胞游走,抑制增生;兴奋神经-垂体-肾上 腺皮质系统,改善在急性感染中肾上腺皮 质功能相对不足,促进机体功能紊乱和受 损组织恢复,并可通过诸方面的综合作用, 间接或直接地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一、定义 二、适应证 三、分类 四、使用注意 五、现代药理研究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
血、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 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范畴。 二、适应证 1.外感病表证已解,邪传入里,尚未成腑实证者, 热入气分,热入营分,热入血分。 2.三焦火毒炽盛,及外科疮疡肿毒属阳证者。 3.内热熏蒸,脏腑热盛。 4.热病后期,邪留未尽,阴液已伤;肝肾阴伤, 骨蒸潮热及久热不退之虚热证。
白虎汤
《伤寒论》
温伤 病寒 气阳 分明 实经 热热
白虎汤--证治分析
大热
石膏
大汗
知母
清热生津
大渴
粳米
脉洪大
甘草
白虎汤--方义分析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 知母—苦寒质润、清热养阴 甘草 益胃护津, 粳米 防寒凉伤中
白虎汤--使用注意
1、关于用法:米熟汤成,温服。 2、石膏辛甘大寒,质重气轻,用于清热宜生用、
清营汤
《温病条辨》
清营汤--病机与治法
身热夜甚,口不渴
神烦少寐 ,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

口渴


舌绛而干,脉细数
清营解毒 透热养阴
清营汤--方义分析
君 犀角(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
臣 生地、麦冬、玄参(增液汤)—清热养阴凉血
银花、连翘、竹叶、黄连—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此即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
学习目的与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概说、分类及使用注意。 2、掌握下列方剂:白虎汤、清营汤、犀
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凉 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五味清毒 饮、四妙勇安汤)、龙胆泻肝汤、苇茎汤、 泻白散、葛根黄芩黄连汤、芍药汤、白头翁 汤、青蒿鳖甲汤。
3、熟悉下列方剂:竹叶石膏汤△、导赤 散△、左金丸、清胃散△、玉女煎△、清骨 散△、当归六黄汤△。
打碎先煎,并应注意用量,一般为30~60g。 3、本方为寒凉清泄重剂,主清气分实热,故如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恶寒等表证不解者,不 可用。口不渴者,脉浮细或沉者;血虚或阳虚 发热,脉洪大而重按无力者;真寒假热的阴盛 格阳证等,皆当忌用。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病机分析
热气 病津 后两 期伤
使用注意(简图)
1、辨证:病位、真假、性质 2、防苦寒药伤阳败胃
3、“拒药”的处理
(1)凉药热服 (2)配伍反佐药
辨 防
反佐
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剂的 主要作用有:抗菌、抗炎、解热, 兴奋网状内皮系统,增加白细胞吞 噬能力,调节体温中枢及植物性神 经系统,强心,利尿,降压,降糖, 镇静,镇痛,保肝,利胆,抗溃疡, 拮抗DIC、止血及增强机体免疫功 能等。
[方剂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
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 ,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 舌红脉数者。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 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 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 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 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 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 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 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 虚数者。
余热未尽 身热汗多、口干喜饮 阴津亏损 舌红苔少、脉虚而数 邪热内扰—心胸烦闷、虚烦不寐 胃失和降—气逆欲呕 气虚失养—虚羸少气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竹叶石膏汤--方义分析
君 竹叶、石膏—清热除烦止渴 臣 人米—和中养胃调药
1.辨证要点 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己伤, 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 临床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 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之 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加石斛、天花粉、 沙参等以清热养阴;胃火炽盛,消谷善 饥,舌红脉数者,加知母、元参、天花 粉等以加强清热生津的作用。
因此,在现代临床上清热剂 常用于治疗多种急性传染性、感 染性热性疾病,同时还治疗一些 非感染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疾 病、白血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中医辨证属里热证者。
第一节 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等 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证。以气分无形邪热弥 漫为其特征,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阴津耗伤。 邪入气分,里热正盛,故症见壮热烦渴,大汗 恶热,脉洪大等,治宜清热、除烦、保津为法。 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苦寒质润的知母等药为 主组方。由于邪热易伤气阴,故常配伍益气养 阴生津之品,如人参、麦冬、粳米等。代表方 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
[比较] 本方与白虎汤均为清气分热盛之主
要方剂,白虎汤证为正盛邪实,里热炽 盛,故用石膏、知母之重剂,重在清热。 本方为大热之后气津已伤,故用石膏、 竹叶,意在清其余热;复用人参、麦冬、 粳米、甘草、半夏等补其已伤之气津, 且兼和胃气,是清补兼施之剂,正如 《医宗金鉴》所言:“以大寒之剂,易 为清补之方”。实乃本方与白虎汤的区 别要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