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空间形态更新策略研究摘要:城中村的问题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政策的变化,城中村的研究也应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从空间形态方面入手,探求城中村改造中空间形态更新中的原则与形式。
关键词:城中村空间形态更新策略开发模式
引言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城中村”的出现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改善城中村土地利用水平较低、建筑无序,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成为促进宜居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三旧改造”政策的实施,城中村更新改造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亦总结出一些新的经验和措施,为未来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更新提供借鉴。
1.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的目标
城中村改造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普遍选择,在经历城市无序扩张的“摊大饼”式发展之后,城市逐步转向了以内城复兴和中心活化为主导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而用地低效、建设环境恶劣的城中村,自然成为首要改造的对象。
通过对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强历史街区和有历史价值建筑物的保护,保存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改善生活环境,完善设施建设,引入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促进城中村游离于城市人口边缘的农民、外来人员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从而提升城镇化质量。
2.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的原则
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是促进城市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城中村的更新改造进程中,需要兼顾以下几个原则。
(2)整体性原则。
更新应当注重保持城市的“整体性”,研究更新地段及其周围地区的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在更新过程中遵循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保持该地区城市肌理的相对完整性。
(1)对象性原则。
在更新的过程中,要保持更新对象独特性,包括个体的独特性以及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独性,尊重其原有的文化与空间肌理,避免简单套用与其空间特征不相符的空间形式。
(4)延续性原则。
更新要对社会结构、居民生活、交往行为、文化观念等进行多层次的关注与探求,尤其注重社会关系网络的保持,尊重原村民的生活习俗,避免过去经历更新后常常出现的村民文化心理失衡、社区结构衰落等问题,使村民能更好融入新的城市生活。
(3)公众参与原则。
主张“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规划设计方法相结合,鼓励“城中村”的居民参与,从居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来制定更新规划,照顾到包括村民、外来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利
益,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
3.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的措施
目前,社会对城中村空间形态更新的普遍反应通常有几种,其一是彻底清除与毁灭,其二是大面积推倒重建,其三是保留建筑。
在这三种方式的基础上,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形式可归结为:重建型更新、改建型更新、整治型更新三种形式。
(1)重建型更新
重建型更新是指从对城中村空间形态从整体格局到单体建筑的全面更新,包括建设格局、建设标注、设施配套、景观建设等全方位的更新;同时,对于具有文化保留价值,或者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部分区域或部分建筑,应尽可能的保留。
依据重建的过程而言,则可分为一次性重建与滚动性重建:前者的更新方式有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资本回收周期长、影响面广等特点,比较容易触发连锁性的矛盾冲突,更新成功率低,操作难度大;后者是渐进式阶段性的更新过程,规模小、启动资金较低、周期相对较短等特点,分期实施更弱化了更新所带来的问题与矛盾,而且滚动式的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
重建型更新一般适合与处在城市重要地段、土地价值高、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布局杂乱且建筑密度大的城中村。
(2)改建型更新
改建型更新是指在城中村的整体空间形态格局不作重大调整的情形下,对局部关键要素进行整治与更新。
主要的手法包括:①拆除——拆除质量相对较差、使用价值较低的建筑;②缝补——对使用价值较大的建筑群,通过连接其缝隙,使其成为整体建筑,如使密集的单栋住宅变为集合住宅;③插建——针对一些边角空间,插建新的建筑,作为公共基础设施与辅助空间;④挖填——在合适的地段中建地下和地面一层车库,兼作庭园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⑤加层——在适合的建筑上,通过加层建设轻钢结构的活动设施,用以布置绿化和社区公共活动设施,使其成为社区交往活动层。
(见图2示意)改建型更新具拆迁量小,拆迁成本与回迁安置费用较低的特点,从而使总资本投入降低,更新周期也较短。
使用于处在城市建设区内、与城市总体景观差异不太强烈、布局较规整、建设环境较好的城中村,并可通过适当的基础设施配置,作为面向外来人口与低收入人员的廉租房。
(3)整治型更新
整治型更新是指在保留城中村的大部分建筑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与城中村建筑的外部空间的更新方式。
一方面,是城中村整体外立面的整饰,通过添加构件、粉刷、清洗等方式,使城中村的整体外观与城市整体景观格调贴近;另一方面,营造内部公共空间,清理占用内部道路的构筑物、疏浚河道与下水设施、美化公共环境、建设景观元素等。
这类型的更新工程量少、见效快,主要适用于以
下几种城中村:一是区位偏远、以原住民自住为主、与城市矛盾不大的城中村;二是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不宜进行大规模工程的城中村;三是位于城市建设区内,问题严重且矛盾巨大,但现阶段缺乏重建或改建型更新条件的城中村。
4.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的开发模式
根据开发主体在改造后对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的变化情况,分别包括:对已有及新征国有土地进行的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对集体所有土地进行的集体主导模式、集体与市场合作模式。
结合根据前面三种不同的更新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开发方法。
(1)重建型更新的主要开发模式
重建型更新的开发主要关注政府与市场的配合,考虑如何改善整个经济情况,加强当地经济增加就业。
主要的开发模式包括:①政府主导型重建,由政府统一进行翻新、修葺,完善设施配套与环境建设,并给予政策优惠吸引商业、生产性服务业进驻;②政府与市场合作型重建,通关“建设-经营-转移”等形式,政府与开发商共同进行土地整理与重新建设;③集体主导型重建,集体通过成立集体经济发展公司,利用村闲置地作为周转启动地块,并争政府取予以相关配套设施和政策的支持;④集体与市场合作由村集体与开发商共同运作,改造后将部分铺位无偿租给开发商经营,与开发商对建成后物业赢利进行分红。
(2)改建型更新的主要开发模式
更新型主要是对物变化的考虑,主要涉及提升健康、安全和心情而全面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恢复以社区为基础的经济等方面问题。
主要的开发模式包括:①政府主导型改建,政府统一改造的建设与资金投入,制定合理补偿标准,为村民提供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培训;②政府与市场合作型改建,政府主动调整用地功能,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土地前期整备,共同进行土地开发经营与管理;③集体主导型改建,由村集体统一改造,村民以其“宅基地”及其住房(合法补偿面积部分)作价入股筹集改造资金,并按照商议的比例对获益分红;④集体与市场合作,以集体土地产权置换开发商改造物业,获得补偿与利润分红,但不再另行补偿村民宅基地。
(3)整治型更新的主要开发模式
整治型关注的是如何激活旧区的发展潜力,主要涉及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保护资源并且避免环境恶化、如何对建筑的修复与就去的活化等问题。
主要的开发模式包括:①政府主导型整治,成立改造工作专项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尤其适用于城中村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②集体主导型整治,通过社区规划形式,调动村民参与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和详细规划,由集体提供资金进行改造整治。
5.结语
本文提出了城中村空间形态更新的原则与操作体系,结合了改造空间与政策,更明确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为促进城中村更新改造、提升村民生活品质、集约土地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
强有力的保障。
注:本章论文的所有图表及公式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