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英译中的美学特质赏析——兼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在其中的运用

古诗词英译中的美学特质赏析——兼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在其中的运用

2009年9月

第26卷第9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Sep.2009V01.26No.9

古诗词英译中的美学特质赏析

——兼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在其中的运用

张朵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高度浓缩。其意境深远,蕴含着许多美学元素。本文探讨了古诗词英译

中的美学特质以及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并阐述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原则,并用其理论赏析了不同的英译版本,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诗歌翻译;美学特质;交际翻译;语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2009)09旬128m3

作者简介:张朵(1980一),女,河南驻马店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尤其是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

的璀璨明珠。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不仅仅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审美、情趣等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

明的高度浓缩;因此,国内外众多的译者都关注和探讨诗歌的翻

译。

诗是艺术,而翻译诗歌是熔铸新的艺术生命的艺术。写诗难,翻译诗歌更难,翻译好诗歌更难。…从20世纪初至今,古诗英

译出现过几个高潮,据郭延札考证,中国翻译文学最早面世的是

诗歌。【21但是,诗歌的翻译历来被认为是最难的,因为诗歌作为文学这个门类中最唯美、最讲究语言的凝练、优美、含蓄、和谐以及

意向和韵律的体裁更是与无限丰富的美学追求和艺术蕴涵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注定了诗歌的翻译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质——诗形、诗味、诗韵、诗魂,样样都要关注,样样都值得考虑,却很难面

面俱到。对于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也一直存在不同的观

点。雅科布逊从符号学的立场来讨论诗歌的翻译时曾说句法范畴和词汇范畴——词根、前缀、音素和其组成部分在诗歌中都承

载着各自的意义,都是诗歌艺术的一部分,因此诗歌从定义上来

讲是不可译的,只能进行创造性转换(creativetransportafion)。林

语堂先生也曾说:“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

有文气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

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p1然而众多译者却知难而进,不辞劳苦,从事古诗词英译的工

作,为我们留下来不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如以庞德(Ezra

Pound)为代表的意象诗派对中国古诗词中意象的探讨,以及英国

的翟理斯(H.A.Giles)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赏析,更有众多中国翻译学者在这个领域留下了不少妙笔生花的佳句名篇。北京大

学许渊冲教授的佳作《唐诗三百首》让国内外读者一睹古代典籍

的原貌,原汁原味地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和真谛。上海大学顾正

阳教授的《古诗词曲英译学研究》从美学层面上对中国古诗词曲

.128·的英译展开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但是纵览中外诗歌的翻译,

我们发现这个道路仍然很漫长。

“从文艺美学和诗歌艺术角度来看,诗歌翻译就是对原文文本(80urcetext)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Ho所以在翻译诗歌

时,我们不仅要解决一般文学翻译中如何运用本国语言传达外国文学作品的风格、思想等问题,而且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诗

一样精炼的语言,以简练的形式来传达原诗美学特质的问题。这种美学特质也就是诗的意境和神韵,是诗的根本和生命力所在。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辜正坤教授在《中西诗比较鉴赏和翻译理论》中对诗歌的鉴赏做了翔实地论述。“诗歌视象美,中西诗音象美

比较,诗歌义象美,诗歌事象美,诗歌味象美”"1诗歌翻译的创造性活动源于欣赏,诗歌翻译不仅要求翻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准

确传达原诗中的语义信息,而且更要再现原诗中的美学特质和美学神韵。纽马克是英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主要从事德英互译理

论和实践的教学,在很多翻译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纽马

克根据自己广博的知识面,并借助一些跨学科知识如逻辑学、哲学、语言学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理论的新见解。他根据Buler和Ja.

cobsen提出的三大语言功能理论即表达功能(expresive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onfunction)和劝说功能(vocativefunction)提出

了交际翻译(communicationtranslation)和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观点。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强调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区别,并对两种翻译的本质和适用范围进行了

准确的阐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尤金奈达交际翻译理论的局限。

他对所有的语篇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对翻译者的影响,任何

表达功能型的文本(诗歌、小说、戏剧等富于想象的文学作品,权

收稿日期:2009-06-15

 万方数据威性的声明、演讲、散文)其倾向于作者原语言及文化都应侧重于

语义翻译,信息功能型(科学论文、新闻报道、大多数非文学作品)

和劝说功能型(广告、政治宣传品、公告说明书)的文本应侧重于交际翻译。因此,译者决定采用哪种翻译方法时,首先应考虑面对的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文本,在翻译语言上是倾向于译

文还是原文,在翻译时重点是放在译文读者身上还是原作者身上,然后根据文本特点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研究。纽马克在1981年出版的论文集《翻译问题的探讨》中的论文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中准确和清晰地论述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意义和适用范围。交际翻译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所产生

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则试图在合乎第二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下将原文准确语境

意义尽可能贴切地译出。∞1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之间的差别从理论上讲是相当多的。语义翻译侧重于表达原来作品的思维过程,

并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它强调忠实于原语文本作者,并准确传达原文文本的语义内容。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译文应尽可

能准确地、贴切地再现原文的文本意义和语境意义。【_¨交际翻译则将重点放在目的语文本读者,强调一种特定语言和文化,将异域元素转化人目的语文化,它的关键是传达信息让读者去感受去

思索,它为读者量体裁衣,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映。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都是以认知翻译为基础,都是对认知翻

译的修正和完善,都要求在目的语文本中准确传递原语文本的信息。在同一语篇中,有时要用语义翻译,有时要采用交际翻译,有

时两者兼而有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纽马克以诗歌翻译为例强调了审美价值或者说语义翻译当中诗意事实的重要性,他认为“语义”翻译者

被要求对这些审美元素进行说明,而不一定要满足这个或者是那

个读者¨1语义翻译更侧重于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美学价值是由结构美(structure)、比喻美(metaphor)和声音美(sound)三种因素决定的,尤其在诗歌和散文翻译中,翻译者不可忽视其中任何

一种因素。归1特别是要强化翻译审美主体在古诗英译中的主体地位。刘宓庆教授曾说:“翻译的审美主体就是翻译者。”就翻译者

来说,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涉及翻译观问题而其任务则必须是双重的,对SL(80U-rcelanguage)的理解和鉴赏以及sL审美信息的再

现和创造。¨则由此我们可知,翻译者必须理解和欣赏原作中的美学特质,并将此功能成功转移出去。那么对于古诗译者来说,他

首先必须理解原诗中哪些是美的,并知道从哪些角度去欣赏,采取什么翻译方法通过译文创造地再现原诗中的美学内涵。因此

作为审美主体的理解者就必须具备相当杰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比如: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和审美心境等。诚如BurtonRaft'el所言:“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诗

歌的翻译,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审美要求,译者所做的其它一切就不可能有太大价值。【l¨=

我们理解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又了解了古诗词翻译中美学特质翻译的必要性以及审美主体的审美观的重要性,那么我们从

下列古诗词英译版本中来探讨一下这个理论。金昌绪的《春怨》中有这么几行: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两种译文为:Drivetheoriolesaway,AlltheirmusicfromthetreesWhenshedreamedthatshewenttoLiao—hsi

Tojoinhimthere,theywakenedher.(WitterBynner译)

DriveoriolesoffthetreeFortheirsongsawakeme

FromdreamingofmydearFaroffthefrontier(许渊冲译)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一首好诗往往意在言外,自蕴其味。【12】这首诗具有较浓的文化意境,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

生动而语言明快,它以小见大,语短意长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情长的小诗,却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在

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了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儿在枝间啼叫;为何“莫

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打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无情地打消了。

Bynner的译文中Liao—hsi纯属直译,它只是传达了字面意思而不能表露出其中暗含的深意。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的原则来

说,Bynner的译法是忠实于原文,不加不减,只不过是外国读者不了解诗中这一文化背景,因此不能了解“辽西”的文化内涵;而许

的译文采用的是意译,从原诗的意义上着手进行翻译,改成了原文没有而意义上等同的内容,体现了其暗含的荒凉、遥远、艰险之意。不仅如此许的译文还创造性地再现了原诗的语气修辞风格,

沿用了和原文一样的五言绝句,又采用了韵律AABB保持了原文格律的和谐与美,将诗中“意美、音美、形美”再现的淋漓尽致。而

且四句翻译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香蕉剥皮,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静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

这正如“语义翻译”原则中所提出的结构美比喻美和声音美

一样,其决定了译文的美学价值,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因素,尽管在原则上,针对不同的文本,他可以重新安排这些因素,优先考虑认知意义。【l纠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论文中阐述到审美价值依赖于三个因素:第一个是结构,就是文本的整体规划以及单个句子的形状与平衡;第二个因素是比喻,

它指可以唤起声音、触觉、气息和味道的视觉意象;第三个是声

音,它包括头韵、类韵、节奏、拟声词以及诗歌中的音步和韵脚。自居易的《琵琶行》诗歌中有这么几句:大弦嘈嘈如雨急,小

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两种译文如下:

Thelargerstringshummedlikerain,Themall—whisperedlikesecret.

Hummed。whispered—andthenwereintermingled,Likepouringoflargeandsmallpearlsintoplateofjade.(WitterBynner译)

Thethickstringsloudtb_rummedlikethepeteringrain,Thefinestringssoftlytinkledinstain.Whenminglingloudandsoftnotesweretogetherplayed,Youheardlargeandsmallpearlseascadeplateofjade.

·129·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