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朝之后的又一最为辉煌的时段。
唐朝与汉朝颇有其相似之处。
汉唐盛世,皆文治与武功并茂。
汉之武功,主要为经略西北,开通西域道路,使西域诸国内属;唐之武功,也多建树于西北,北灭东突厥,西伐西突厥。
文治方面,汉唐两朝均有许多创制为后世所本。
汉唐两代的学术与文艺亦有相似之处。
汉代儒学昌盛,儒术独尊,儒学传授呈现新气象;唐代诗歌一枝独秀,成为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代表。
著名诗人辈出,名篇千古传诵,诗歌创作融入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汉唐的社会风气也颇相似:汉唐盛世皆富于活力,及其衰也,则百病丛生。
汉末之衰乱,有宦官、州镇割据之祸;唐末之衰乱,亦有宦官、藩镇割据之祸。
两朝治乱之迹,如出一辙。
汉朝以秦朝为前奏,以三国为尾声。
秦乃七国之乱到两汉盛世的过渡。
唐朝以隋朝为前奏,以五代十国为尾声。
隋乃两晋南北朝动乱到大唐盛世的过渡。
秦历二世,统治天下十五年。
隋历三帝,统治全国三十八年。
两朝寿命相加仅五十三岁。
汉朝共历二十四帝,统治四百余年。
唐朝历二十帝,统治近三百年。
两朝相加将近七百年。
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原、自称始皇帝,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共历2133年。
汉唐两朝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西晋末年以来,五胡乱华的结果是新华族的形成。
这种在北方形成的华族有别于南朝的旧华族,是由于其中注入了胡人(主要是鲜卑族)的新鲜血液,从而增强了华族的活力,陶冶了华族的气质。
北朝汉人与胡人的区别侧重于文化,而不在血统。
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宇文泰创建的关陇集团是西魏北周政权的核心。
宇文泰为西魏大丞相,拥北魏孝武帝与东魏高欢相拒。
为了与高欢作战,宇文泰把随其流入关中地区的原北方边镇戍兵、镇民编为六军,由六柱国(大将军)分领。
次年被东魏战败,又把关陇地区的私人武装(部曲)与地方武装(乡兵),收编为十二军,“籍民之有材力者为府兵”,创建了府兵制。
府兵制带有部落兵制的残余痕迹。
为了迎合属下官兵对早期鲜卑族部落兵生活的向往,宇文泰命令汉族部将袭胡人姓氏,所将部属也改从主将的胡姓。
“以一军事单位为一部落,而以军将为其部之酋长”。
六军象征六大部落,而宇文泰初起时恰似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与其他柱国处于同等地位。
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
府兵在形式上成了胡化了的汉人。
随着府兵制度的逐渐形成,曾沦为半奴隶的北方边镇军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从而提升了府兵的士气与战斗力。
局促于一隅之地的宇文氏,之所以能与高氏相抗衡,成北朝东西并峙之局,终能并吞北齐,完全是因为掌握了这支军队。
宇文泰统率的六柱国及十二大将军构成了关陇集团的核心,也构成了西魏北周两朝廷的中枢。
这个胡汉并存而以胡族为主的军政集团“匪独物质上应处同一利害之环境,即精神上亦必具同出一渊源之信仰,同受一文化之熏习”。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苏绰辅佐宇文泰募仿周礼创建的制度,“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关陇现状是以胡人与胡文化为主,也就是保持着胡人的部落特质,而不渐染汉化。
关中本位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府兵制。
关陇集团在西魏、北周时期宰制关陇地区。
李唐继承其遗产,并扩充之,以统治全国。
唐太宗李世民为关陇集团之代表人物。
李世民之妻为长孙氏,其母为窦氏,其祖母为孤独氏,均为胡族。
李世民虽为汉族,但母系血统却在胡族里,尤如今日混血儿。
胡汉并存而以胡族为主的关陇集团,到唐代前期转变为汉胡并存而以汉族为主。
速据关中,割据关陇,乃李世民坚持之结果。
617年(隋大业十三年)李渊率大军西上,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以拒。
会久雨粮尽,李渊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
李世民说:“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李渊拒不采纳他的主张,促令出发。
李世民号泣于外,声闻帐中。
李渊召问其故,世民对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
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李渊乃悟而止。
(《旧唐书·太宗纪》)是年十一月攻占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
次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唐。
唐初关陇集团的核心便是李唐皇室及佐命功臣。
唐代自高宗(650-683年在位)至玄宗(712-756年在位)为文治武功极盛之世,其时取代关陇集团宰制全国的最高统治集团为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所谓李者,即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以及李唐皇族;所谓武者,即武则天及武氏家族,如武三思、武承嗣等;所谓韦者,即中宗皇后韦氏及其家族;所谓杨者,即杨隋皇族之后裔,如武则天之母杨氏,又如玄宗元献皇后杨氏,都出自弘农杨氏家族。
而杨隋皇室自称弘农杨氏之嫡裔。
李、武、韦、杨四大士族,通过联结婚亲而结成宰制全国的统治集团。
士族,实为统治集团内部形成的一个特殊阶层。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门阀显族世居高官,把持朝政。
几十家士族始终担任五品以上高官,少者百余年,多者三四百年。
士族,又称世族、氏族、望族、高门、甲门、著姓、右姓,多称“门阀世族”,以强调其家族世代为官,而称“士族”则表明其家族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
东汉以来的大姓与汉末涌现的名士构成魏晋士族的基础。
魏晋以后,“百家之谱,皆上于吏部”。
也就是说,士族的身分须得到朝廷的认可。
“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朝廷在选拔官员、士族在联结姻亲之前,都要先看族谱以确定其出身是否士族。
士族与庶族之间有严格的划分标准。
一般来说,累世官宦为首要条件,门阀显耀即现任官职则是第二个条件。
那么,累世几代、本人居官几品以上,才可厕身士族呢?北魏孝文帝时规定的标准是“居官三世”,现任官职在五品以上。
南北分裂时各地士族雄雄乡里,各自修谱,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唐人柳芳按地域、民族,把士族分为以下几类:东晋南渡“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肖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新唐书·柳冲传》)入唐以后,士族权势大为削弱,“名虽著于州闾,而身未免于贫贱”。
“侨姓”早已没落,“吴姓”逐渐衰落,“虏姓”也非昔比,山东“郡姓”亦“累叶陵迟”或“全无冠盖”,再也没有人身居高官了。
唐太宗下令“遍责天下谱牒”,“考其真伪”,剔除以伪充真的庶族,并“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而不考虑祖先历任官职的情况。
按照这个标准修订的《氏族志》,收入二百九十三姓,姓分九等。
“九等之次,皇族为上之上,外戚为上之中”。
以官爵排列门第等级,打破了以往纯以郡姓作为门第等差的旧传统。
从此,随着旧士族逐渐衰微,新士族渐趋抬升,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宗室与勋臣为主体的新统治集团。
这个“牢固之复合团体,李、武为其核心,韦、杨助之粘合,宰制百年之世局”。
(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高宗李治“本庸懦之主,受制于武后”,故这个婚姻集团的核心人物是武则天。
武氏并非出身于士族。
其父虽为开国功臣,却无缘跻身于名门望族。
唐太宗修《氏族志》也没有把武氏列入。
659年武则天,以高宗的名义下令改《氏族志》为《姓氏志》,完全按官品划分等级,“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
武则天一身而兼多任。
首先,她是高宗之妻、中宗睿宗之母、玄宗之祖母、肃宗之曾祖母。
其次,她的外家武氏家族有五人“尚主”,即高宗女下嫁武攸暨,中宗女新都下嫁武延辉、永泰下嫁武延基,安乐下嫁武崇训,后嫁武延秀。
也就是说,武氏家族有五人为高宗及中宗诸女夫婿。
此即“混合李、武两家为一体”。
再次,她的娘家杨氏,为关中六大郡姓之一,与杨隋皇室同宗不同房,系出自弘农杨氏观王杨雄一房。
杨雄为隋朝“四贵”之一。
雄弟达,累任尚书、侍中,杨氏即达的女儿,后被武则天追尊为“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
武则天因而为太宗纳入宫中。
第四,韦氏是中宗之妻,也是武则天的儿媳。
武则天“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内,因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词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也。
此关陇集团……自身本已逐渐衰腐,武氏更加以破坏,遂致分崩堕落不可救止。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关陇集团融胡汉文武于一体,“文武不殊途”、“将相可兼任”。
李武杨韦集团与之不同,“将相文武蕃汉进用之途……分歧不可复合”。
也就是说,宰相必由翰林学士中选出,边镇大帅之职舍蕃将莫能胜任。
玄宗天宝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导致统治全国130余年的李唐王朝顿形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疆土之内,除拥护李氏皇室的区域外,在今河北地区存在着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也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即卢龙、成德、魏博三个藩镇。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
玄宗在位期间,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戍边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
其中北方边镇的权力集中尤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
安禄山即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
安史之乱结束后,朝廷为了笼络原属安史的降将,先后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
其中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各一部,共三镇,即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
河北三镇节度使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自行署置将吏官员,各自掌握雄兵数万,自行控制财赋,肆意扩充军队,朝廷也不能调动他们的军队,从而形成地方割据局面。
河北三镇名为服从朝廷,实则独立自主。
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兄终弟及,或军将自行拥立,朝廷无力过问。
三镇“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在统治区内实行野蛮统治。
安史之乱后的150年,李唐号称一朝,实为两国。
长安中央政府与河北藩镇截然划为两个不同的区域。
非但政治军事无以一统,即或社会文化也完全成为互不关涉的两个部分。
安禄山、史思明虽俱失败,但其部将及所统之民众依旧保持其势力范围,从而形成了统治河北地区的地方统治集团,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这个统治集团,后人称“河北集团”,而称长安中央政府为“长安集团”。
从形式上看,安史之乱乃地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反叛,但从实质上看,则类似于西晋末年发生的“五胡乱华”。
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
懂得六种少数民族语言。
据说姓康,母突厥人。
少孤,随母改嫁,遂冒姓安氏,改名禄山。
康氏、安氏可能出自中亚昭武九姓胡,即西域贾胡。
史思明,以其父系为突厥,母系为羯胡被称为突厥杂种胡人,与安同乡相善。
安禄山以大量财货贿赂杨贵妃与李林甫,时常贡献奇禽异物给玄宗,因而深得宠信,不断加官晋爵。
自天宝元年起,先后兼任三镇节度使,晋升为骠骑大将军、东平郡王。
安禄山史思明所统帅的将领大多为杂种胡人或其他各种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