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提问问题
教师要对设计课堂问题这一环节引起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既要有时效性,
又要有创新性,同时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把握好教材。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编者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
成及其地位,掌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晰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
的出发,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使好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
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2)把握好学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
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求解
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把握好课型。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型,不同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来设计
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新授课上,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新知识。练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角度、幅
度和坡度,复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提纲挈领的功能,问题应从大处入手,让学生
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提问要促使知识逐渐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
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速深化过程。比如:在教学三角形
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师问:这个等腰直角三
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
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师:怎么得的90
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
师:这样计算对吗?(课件演示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
生:各是180度。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画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
下来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
思维顺畅,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
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
生找到解题的关键。
鼓励动手操作,促进发现
有些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生活经验少、想
象力有限,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如,练习课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还剩3个角。教师先不肯定,而是让他们拿出一张长
方形的纸,想一想,剪一剪,看一看。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生1:我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3个角。
生2:我把长方形的一端沿长边、另一端经过角的顶点剪开,得到了4个角。
生3:分别经过长方形的长和宽上的任意一点剪开,得到了 5个角 。
这道题看似简单,学生凭直觉就能回答,可是在动手操作中,他们脑、手、
眼协同活动,才有了新的发现,进而激发了学生动手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自
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可贵的是在动手操作中加深了对知
识的理解,同时思维的层次也不断得到提升。
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课堂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
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小学数学是具有一定逻辑思维的,小学生
的身心正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思维和认识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因此教师在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课堂问题在引导学生学习上就显得尤为
重要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作为依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和研究的激情。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方程》这一节课,
我将根据小学生的喜欢游戏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猜数游戏,让学生在心里想一
个数字,然后把心里的数乘以2,再加上10,最后说出算出的结果是多少,那么
教师就能猜出你刚才想的数字是几。问学生老师是怎么猜到的,接下来我会引导
学生把这个猜数的过程用方程的形式进行推理,那么就成功的将认识方程引入到
课堂中来,解决了猜数的问题就是认识方程的过程,这就是这个问题的价值所在,
有效的激发学生猜数的欲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和激情。
课堂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师教学的过程离不开课堂问题,课堂问题既是考验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
的程度,又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学中有问题的提出,才能引起学生的思
考,教师进行引导,整个过程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通过
学生回答问题的程度,合理安排接下来的教学重点和需要注意的对象,而且教师
时而提出问题也会让学生提高警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是
想要更好的吸引学生就要把问题设计的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学生对自己
的生活是比较熟悉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会让学生知道数
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章《百分数》这一节课时,
百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收集贴近学生生活的
关于百分数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在教学中我会向学
生提出买衣服的大商场经常会用怎样的方式做促销活动,学生就会马上回想自己
的实际生活,然后回答出:打折,那么接下来让学生说出自己看见过的都有打几
折的?学生:九折,老师:九折是什么意思呢?那么就会引出九折就是百分之九十,
这样学生对于百分数就不会陌生了,并且会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认识百分数的过
程教师和学生基本都是问绕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的,学生在熟知
生活的基础之上理解和学习数学,便于学生接受和牢记,越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学生就会越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提问要体现“新知”与“旧知”的结合
课堂提问的技巧表现在多方面,提问体现教学内容的“新知”与“旧知”的互动
就是一个重要的技巧,有艺术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深度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
时要难易结合,不仅要考虑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
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所提问题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
习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去构建新的知识
和认识。我们设计的提问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小渐大、由偏至
全,即要设台阶,循序渐进,步步引入。
提问要关注“预设”与“生成”的互动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性的生态课堂。课堂提问作为教学和学生学习
的重要手段,要达到我们预设的效果,就要从教学出发精心设计,要从教学需要
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预设问题”与“问题生成”的关系,以保证最大的有效度。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认数》时,连续提出了三个问题:你们从图片上看到了什
么?你们知道这些学生在做什么吗?你们能数出操场上有多少个小朋友吗?这三个
问题无论从提问的目的还从提问的效果,都没有什么价值,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
也不需要思考。要学生数出操场上几百个做广播操的学生人数,更没有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中的提问不在于次数的多少,关键是提问的价值。提问
要预设,预设要注重问题的生成。一个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在《秒的认识》的教学
过程中设计了三个很有艺术性,也很有思考价值,很能启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难,一般情
况下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秒针走1大格是几秒?”
这个问题学生不能马上回答出来,需要动手计算一下,如果不小心还会有算错的
可能。老师在学生思考和计算后,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秒针走多少格是一分?”
这三个问题来自于教学内容,又来源于学生生活,越是往后,问题的思辨性越强,
对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作用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