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与特征陈林朱卫平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304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14)作者简介:陈林(1981-),广东河源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企业理论;朱卫平(1957-),湖南益阳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企业理论。
摘要:产业转移是广东省推动“科学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
文章对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广东省特有的经济、社会环境归纳出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
最后,对广东省产业转移策略施展以来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经验总结。
关键词:广东省;产业转移;理论释义;动因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1-0024-05收稿日期:2009-03-20产业转移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科学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
广东省政府为此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相关政策和“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为联手推进产业转移进一步提供了政策和机制保障(黄华华,2007)。
2005年以来,为推进产业转移,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等市与山区及东西两翼已合作建设了20多个产业转移工业园。
这些新兴的工业园区为珠三角地区实现“腾笼换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实践,广东省已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产业转移之路。
一、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回顾Lewis(1977)较早研究了产业转移机制问题,他认为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导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于是发达国家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顾朝林(2003)认为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历时与共时兼容的经济现象,它既是对生产要素的空间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不同产业部门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王文成(2004)等人认为这样理解并不全面,产业转移应该是一个资源流动过程,也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过程。
卢根鑫(1994)认为产业转移是一种新质的经济运动过程。
王先庆(1998)指出产业转移的实质和关键问题是资本转移,但产业转移的主轴是技术转移。
李新春(2000)认为产业转移是指整个产业从一个经济地区向其他地区的转移,指出国内对香港的制造业大规模向大陆的投资设厂不能称之为产业转移。
二、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产业转移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产业转移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府政策工具,因此在产业转移动因方面,可以大致分为两个。
第一是企业出于生产经营的需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主动转移,是经济发展的自发表现。
第二是地方政府为统筹实施地区产业调整升级战略而主导的产业转移。
(一)企业层面的主动产业转移首先是企业微观层面的转移动因。
借鉴Smith(1977)的赢利空间界限理论,我们认为市场的推动力是企业层面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机制。
当企业在珠三角这块市场中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时,为了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而促使企业以产业Jan.2010转移的方式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其次,承接地区的政策优惠拉引力是企业层面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企业通过产业转移,不仅实现了当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得到了承接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利用政府的税收优惠、银行贷款等条件,来实现企业成长的需要。
对企业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其首要目的,通过市场推动力和拉引力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加快了企业区域间转移的步伐。
(二)产业转移中政府政策的有力辅助由于交通、地理、气候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形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使广东省政府亟需促使珠三角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北等后发地区转移,最终通过有效的产业转移实现广东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大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发达地区面临资源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其一是土地成本上升问题,由于土地供给的无弹性使得企业在当地扩张受到限制;其二是能源瓶颈问题,能源的紧缺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其三是环境承载力制约,高经济增长伴随着高排放和高污染,使得环保成本大大增加。
因此,通过本区域产业转移来延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是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选择。
三、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一)广东产业转移的区域特征广东省产业转移以省内转移为主,珠三角地区主要表现为以产业转出带动产业转型,山区及东西两翼主要表现为以承接产业转入带动产业转型。
1.珠三角地区主要表现为以产业转出带动产业转型。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促使珠三角地区形成以上特点:一是自身具备极强的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
经3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和经济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建成了极为完善的综合性工业体系,2006年该地区的第二产业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国的8%以上,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2%左右,成为仅次于长三角的全国第二大产业集聚区,经济的扩散、集聚效应非常突出,经济外溢效应显著(如无特别注明,本文部分数据采用历年广东省及各市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广东省地税局2008年的“产业转移转型和产业布局变化情况及对策”课题)。
二是客观上越来越明显受到土地、能源、环境承载力、劳动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部分企业自主性选择了转移。
珠三角地区的土地资源消耗快速。
据国土部门测算,该地区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要消耗土地5.08万亩,珠三角大部分城市都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
如深圳市,全市建设用地仅为913平方公里,按现有开发速度,再过10年左右将无建设用地。
东莞市建设用地仅为986平方公里,目前全市实际可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不到40万亩,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只能保障6年左右的用地。
在能源方面,目前珠三角地区普遍出现电力供应缺口,生产用电日趋紧张,如东莞地区工业企业经常出现“停二开五”,甚至“停三开四”的紧张状况。
珠三角地区工业用水的成本价格也普遍高于广东省其他地区。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也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承载压力,如东莞市,其实际管理人口已超过1000万人,各种公共资源已不堪重负,市内多条河流污染严重,全年阴霾天气超过1/3,环境承载力已严重透支,改善公共服务和保护环境压力十分沉重。
此外,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劳工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据东莞市劳动部门统计,全市企业缺工高达10万人,尤其是缺乏适应产业高级化所需的技术人才。
三是政府引导或主导产业转移。
珠三角地区政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所遇的发展瓶颈,陆续出台了新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主动引导推动地区产业的转移。
如广州、深圳等市均适时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发展目标,东莞、佛山等市都提出“退二进三”或“优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思路,这些城市在明确支持发展的产业方向时,也提出了对部分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污染型企业进行有序转移或加以淘汰的意见。
如佛山近期为全面升级陶瓷产业,就提出实施“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计划,初步确定关闭与转移175家陶瓷企业。
这些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2.山区及东西两翼主要表现为以承接产业转入带动产业转型。
2006年,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已达到全广东省平均水平的2.5倍以上,而东西两翼和山区的人均GDP则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一半,大约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0%左右,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很粤港澳经济大。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东西两翼和山区分别为22.8:41.3:35.9和31.1:36.9:43.9。
东西两翼和山区第一产业比重都在20%以上,山区更超过了30%,显然,两翼和山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从工业结构高度化来看,珠三角已成为全球加工制造业的基地之一,技术、资本密集型加工产业占相当比重,而东西两翼和山区则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通过珠江三角洲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山区的梯度转移,是实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广东产业转移的行业特征向外转移行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污染型和资源占有型产业,承接转移的行业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产业转移转出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合时宜,迫切需要将这类产业从珠三角转移出去,为高新技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同时东西两翼及山区的后发地区,如韶关、云浮、清远、肇庆等在经济发展上处于低一级的梯度上,但它们在土地、劳动力、环境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具备了承接发达地区容纳不下、要转移出去的产业的条件。
主要有: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技术含量偏低的产业,这类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大部分新产品以仿制和外观重新设计为主,且大部分以装配为主,产品竞争力不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普遍较低,且属劳动力使用大户,占有大量的土地资源;资源密集型产业,广东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以生产迂回程度增加为特征,高加工程度和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工业化的主导力量,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对产业发展影响作用减弱,在资源逐步枯竭,环境成为约束条件时,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广东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制约广东省经济发展。
其中亟需转入产业的主要行业特征论述如下。
1.新兴支柱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当前,广东的新兴制造业总产值比重从高到低的三个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1.8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1.70%)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05%)。
这三个主要工业部门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但它们从数量上看只占了不到全部制造业部门的1/7。
从产值上看,三个主要部门的产值却占了大约整个制造业产值的50%,这三个部门正是当前发展最为高速的主导产业。
可以说,在广东工业产业转型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工业结构具有一定优势。
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广东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具有大而不强的特征。
因此广东省必须继续加大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转入这种新兴的、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旺盛期产业的力度。
2.广东的装备工业比重偏低,装备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工业化的要求,已经成为广东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制约。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广东进入“结构调整,增创优势”的重要时期,以装备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内在要求“制度补差”,装备工业的发展,是广东工业化进程协调持续推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