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从中西政党制度的比较中看我国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浅谈从中西政党制度的比较中看我国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政党制度,应根据该国的国情做出合理的选择。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
制,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与社会主义
制度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通过比较中西方的政党制度,揭示两者的差异性,明确我国的政
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政党制度的选择具有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
优越性,能够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方向,通过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发挥我国政党制
度的优势和作用,不断巩固和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家中关于政党本质属性、结构类型及其活动规范
的总称,它包括各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政党和整个政治体系的关系等。
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项制度是适合中国国
情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
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一中西政党制度的差异性
当代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党制度都是多党制或两党制。两党制国家也有多党长期合法存
在、各政党法律地位平等、多党平行竞争,从这点看,两党制与多党制同类。因此笔者将多
党制、两党制作为同一类型的政党制度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对比,分析中西政党制度的一些
主要差异。

(一)竞争与非竞争的差异。实行多党制的国家,通常情况下,由不确定的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政党结成党派联盟,争取议会多数席位,组成联合内阁,从而取得执政地位。两党制是
指一些西方国家长期以来都是两个势均力敌的大党居超强地位,通过往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
席位或在总统选举中取胜的方式,结果总是两党在若干年内相互轮流执政。两党之外,也有
其他众多政党合法存在,但都是些小党,其力量和作用长期无法与两大政党抗衡,议会、政
府总是被两大党轮流控制。意大利政治学家萨尔托里把政党制度分为“竞争性”和“无竞争性”
两人类,·党制列入无竞争性,两党制和多党制列入竞争性。Il我国的政党制度虽无竞争性,
但并非萨氏分类中的无竞争性的、不民主的一党制,而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政党制度…多党合
作制度。其主要特征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一些西方学者将中国简
单地视为无竞争性的一党制国家,否定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民主实质,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

(二)利益表达功能的差异。利益表达li:l~l益整合是各种政党制度普遍具有的功能。尽
管在现代西方两党制、多党制的政党制度下,通过政党竞争可以把方方面面的民意充分释放
出来。即使在意识形态淡化、政党问差异日益缩小的今天,某个政党或政党联盟仍不可能代
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邓小平所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
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多党制或两党制国家,有些
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亟待解决的大事,当政者也首先从政党利益考虑而使问题难以解决。在
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代表和整合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执政的中国
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
利益和特殊利益,执政党与参政党亲密合作,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
督和参政议政,将各阶层、各领域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源源不断地输入决策中心,体现在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中。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
中国只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起源于
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于建国之初,确立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之后,蓬勃发展于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刻
总结了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根据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
同各个民主党派一起创立和发展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
智慧的结晶,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政治财富。

(一)多党合作是历史的选择
与西方国家的先有议会后有政党,政党多数是在议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情况不一样,
没有民主自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政党是“非法”地秘密建立,被迫以武装斗争方式为
夺取政权和建立民主代议制而奋斗。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及其发动的辛亥革命就是如此,然
而议会制的多次尝试都因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而未能确立。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各民
主党派在内的广大民众用长期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国家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
制度,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
当时的国际环境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无论当时的蒋介石国民党,还是其
他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是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肩负着完成中国民主革命并适时“把它转变到
社会主义去的…全部革命任务”(毛泽东语)。由于国民党过于强大,中国共产党为达到推翻
“三座大山”的目的,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结成广泛的
命统一战线。而各民主党派在国共两党对峙中间产生并发展起来,由于其力量薄弱,要实现
其民主建国的政治要求和目的,必须寻求工农大众和革命政党的支持,他们从实践中认识到
只有同共产党合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当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拆
了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路”,靠拢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又绝无可能时,民
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政
治领导,并与之结成同盟。

(二)确保社会主义方向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西方现在上台执政的政党,都不过是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
级的统治、管理资本主义国家而已。无论是西方的两党制,还是多党制,都不会改变资本主
义性质。在社会主义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是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如果搞两党制或多党
制,允许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存在,他们一旦上台就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只要中国坚持走
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近现代史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
发展中国,这就需要由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才能牢牢把握这个政治方向。
其他的民主政党不可能担当这个使命,其成为“参政党”地位就不言而喻了。中国共产党和各
民主党派在从人大中的不同地位虽然不是由党派竞选确定下来了,而是由宪法固定下来的,
但在各政党进人人大殿堂的具体做法上,仍然采取了民主选举的制度,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代表的构成表明,按照这种推荐与协商相结合的办法提出候选人,并进行选举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员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般约占总代表人数的65%左右,8个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
人大代表约占l7~l9%。I这样的比例结构,既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人大中的领导地位,也
有利于团结民主党派并发挥其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无论何党籍的人大代表,都
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最大的国情需要。中国是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刚刚结束之后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
足、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严重不平衡是基本国情,这就特别需要先保持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
定,以便集中精力和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才能尽可能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
这也就决定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保持国家稳定,有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和振兴中华的需要。同时,当今复杂的国际斗争形势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也表明尽可能
避免无序民主和动乱给国家建设事业带来的危害,是必须吸取的教训。

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尽管我们的政党制度也还存在着不完善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党的领导人从未停止过
积极探索和改善关系的步伐。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
能在中国搞多党制。有些想在中国搞“全盘西化”的人,盲目地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
当成现代化的标准,认为好得不得了,要全部拿来,非照抄照搬不可。对此,孙中山先生早
就指出:“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
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欧美。邓小平也说过:
“我们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搞西方那一套更不行"“如果我们现在
十亿人搞多党竞选,一定会出现文化大革命中那样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多党制的基本特
征是多党竞争、一党或两党以上联盟联合执政。政党联盟中总是有一个较大的政党联合一两
个或多个较小的政党,形成一大一小或一大几小政党联盟,这就容易造成不稳定的政党格局。
在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尚且如此,许多仿行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更是成为通病。美国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在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多党制是软弱的
政治制度。”18]发达国家政党制度中民主的精神和某些形式可以参考借鉴在我国多党合作
中,参考借鉴发达国家政党制度中民主的精神和某些形式来增强民主党派的政党监督制约功
能,使民主党派敢于监督、能够监督、善于监督、监督有方、监督有效,这是应当研究的重
要课题。这对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
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抵御敌对势力图谋“全盘西化”,有着重
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