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

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

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 

闫晓嵘 

(呼和浩特春华水务公司章盖营污水处理厂,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讨论的重大课题。统筹城 

乡发展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从国家政策上加 

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推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促 

使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思路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I2010)03—0005—02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一直是处在城 

乡差异化发展的二元结构中。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 

存在,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城乡差距扩大, 

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后劲不足的问 

题,市场脱节,消费断层,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整体优势的发 

挥。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实现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 

现全面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 

农村。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指出:“走中国 

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 

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不 

仅仅是农村自身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一、目前农村最需关注的问题 

1.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农村部对全国2000个农户的访谈,每个家庭的教育开支平 

均值为5975元,占总收入的30%,成为农村家庭的最大支 

出。 

2.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据调查,农民因病致 

贫、返贫现象仍大量存在。农民一次大病平均花费7000多 

元,差不多是一个家庭一年的全部收入。自2003年下半年 

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病 

户的医疗负担。但目前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还很低。 

3.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 急需的水利和道路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 够。“十五”时期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 

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支农资 

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 

成合力;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政府投入重农业“大动 脉”,轻“毛细血管”。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多数地区还难以 

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范畴。 

4.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目前,在我国 

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已分别 占68%、80%和50%。总的来看,当前关于农民工的政策和 

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农民工合 

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拖欠和克扣民工工 

资的现象比较普遍。 

5.低价征地是当前损害农民利益的最突出问题。低价 征地已成为新时期“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一种新形式。我 

国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业土地转化 为城市用地。目前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高达 4000万一5000万人,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6.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当前,亲戚 

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仍是农村资金融资的主要渠道,大约只 

有1/5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 

7.市场谈判地位低,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缓慢。目前, 农民在生产前签订购销合同(订单)的不多,多是先生产农产 

品,再寻找收购者。销售行为分散,有组织的很少。据调查。 

目前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 

管理制度不健全、改组、解体过于频繁、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收稿日期]2009一o4—25 

[作者简介]闫晓嵘(1973一),女,呼和浩特春华水务公司章盖营污水处理厂,经济师。 

5一 闫晓嵘 

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服务方面 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 

二、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及措施 

(一)基本思路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 

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城 乡协调发展。一方面,努力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优化城市产 

业结构,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接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在加快和深化农村的配套改革以加快 

农村发展的同时,财政要尽最大努力增加投入,履行好政府 

在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早日 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主要对策 

1.应制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城乡统筹涉及 

城、乡两个复杂的动态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规划要确定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组织领导、政策措施、 实施途径、各个阶段的目标、考核机制、监督检查和奖惩等 

等,以实现四个转变,即:发展的理念从城市为中心转到城乡 协调发展上来;发展目标从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繁荣转变为注 

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发展战略从城乡差别发展战 

略转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上来;发展体制从二元经济社会 

结构转到地位平等、开放互通、相互促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体制上来;发展机制从农业支持工业的单向发展机制转到 

城乡互补互促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上来。 2.要以大城市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提出,拓展和丰富了城市化发展战略的 内涵。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强城乡产业统筹,注意城市对农 

村的产业带动作用和农村产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支持作用, 

注意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注重通 

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转移农村人口。二是城镇体 

系建设中积极发展大中城市,合理估价小城镇的作用。 3.统筹城乡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高度重视城乡 

的产业空间布局的统筹优化,发挥地区产业的整体优势和各 

产业的比较优势,注重把发展积聚经济和园区经济、工业化、 

城镇化相结合。处理好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注重产业协调,统筹城乡三类产业 

的发展,突出城市产业对农村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农林牧 

各产业的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一条龙 

头企业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把农业 

产业化方面的招商引资纳入全市招商引资的总体计划。 4.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逐步建 

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 

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 

二是探索改革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农民对集体资产 

——6—— 经济・法律 

的产权,依法明确农民对自建房屋的所有权,便于农民依法 

处置其产权,乐于向城市转移。三是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 

革。精简乡镇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能,减轻乡镇财政负担。 

四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更好地满足农村的融资需求。 5.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是履行政 

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共财政要更好地服务于 

城乡统筹发展。要建立专门基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畜牧 大市建设以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推广等项目。 

加大对农村教育、新型合作医疗、计划生育“三结合”以及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水利、交通、环境保 

护、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等公益性建设的 投入。 

6.统筹城乡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以村级领导 干部村民直选和村务公开为切入点,通过制度建设、组织建 

设、干部培训、群众的文化法律知识学习,广泛、多样化的宣 

传教育等多种有效方式,推进农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 

生活和社会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加强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人身自由和 

权利、财产权利、政治权利。充分发挥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 

服务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 伸,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提 

高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共享性,促进城乡社会事业一 

体化发展。以农村文明乡镇、文明村组和文明家庭建设为载 

体,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 

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缩小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差距, 

使城乡居民都拥有文明、富裕、健康的生活。 7.统筹城乡规划,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 

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 要求,把城乡社区和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 

设,充分发挥城市化龙头带动作用,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 

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体系。进一步实施“千 

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做好 

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工作,加强贫困移民新 村建设,以中心村和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新社 

区建设。以我市“双创”为载体和动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线和垃圾集 

中处理、违章建筑拆除、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 

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着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 

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等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劲松,沈荣华.中国国情与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国传媒大 学出版社.2005.1 [2]孙承斌,邹声文.新华视点[N].北京.2008一lO一12. [责任编辑:张建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