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观后感第三集3篇
篇1 中纪委、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八节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10月17日起于黄金时段连续播出,各地都在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党员干部认真自行观看,以此加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
昨晚看了第一节《人心向背》,很受启发,觉得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认真思考怎样加持永远守法守纪,做到一生清白、一生清廉。
党员干部必须随时保持清醒,警钟长鸣在耳边。
因为作风建设是大事,律人律己要加鞭。
观看《永远在路上》,我们可以看出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意志,是中央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是有为国为民谋良策的良苦用心的。
要使红色江山永远巩固,风清气正并持之以恒,必须要明白民心向背是关键。
制作和播放八节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根本目的是拒腐防变,是为了让普天之下的党员领导干部都引以为戒、牢记教训、警钟长鸣、遵规守纪保平安。
只有政通人和、风清气正才能实现国泰民安。
当年黄炎培和毛泽东的著名的“窑洞对”,就指明了“全民监督促清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起“窑洞对”,我们不由得忆起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诸葛亮关于治国理政方略的著名的《隆中对》和《出师表》,其中关于政治清明、管理官吏、担当责任、发展经济等很多道理至今仍然值得借鉴。
那么,如何做到遵纪守法和清正廉洁呢?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如今,中国共产党以压倒一切的态势和“零容忍”的态度坚持反腐,要求党员干部在严以修身和律己的同时,纪检监察机关也必须要严以执纪和严以用权,要求全党上线都务必践行“三严三实”、“四讲四有”争当“四铁干部”,严守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党章等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并且加强宣传和教育,巡查惩戒不手软,“老虎”“苍蝇”一起打,以显党纪国法的威严。
因此,党员干部要管好自己戒贪欲,管好家人和身边人;管好下属和亲朋好友,必须依规依矩立身处世。
必须坚持正别人先正己,才能实现令行禁止。
公正无私传美名,根正苗红留美谈。
青松高洁人敬仰,便是核心价值观。
岂不闻中国名言警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吗?还有“心中无冷病,哪怕吃西瓜!”“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日影斜!”心中如果没有鬼,何必“求神”“摆香案”!那些落马贪官们以为整日烧香拜佛鞥掩盖和“减轻”自己的罪过,那兼职还是痴人说梦和痴心妄想,真的缺乏智慧哦!这样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拯救灵魂只能靠自己,只有自身的廉洁公正和一心为民才能保平安。
警钟长鸣在耳边,需要党员干部认真思考怎样才能不迷失自我、不利欲熏心,不疏忽放纵酿祸患。
正如曾经是高官因贪欲膨胀而落马的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说的那样:
“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无法回头和重返。
”必须要算好政治自由帐,如入“铁窗”则悔之晚也,任何人都无法拯救他了。
无论高官和小官,只有把为民宗旨牢记在心间,珍惜亲情名誉和一生清白,才能受人陈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些前车之辙是后车之鉴,我们党引以为戒。
为官为民都需要讲诚信,要弘扬和传承传中华美德,要以艰苦奋斗为政治本色和作风,以红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做人处世守住底线和红线,才能名垂青史。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丹心”运用到如今的时代,就是指为国为民、爱党护党、遵纪守法、大公无私、伸张正义、敬业奉献、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嫉恶如仇、清正廉洁。
只有如此才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否则就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
反腐倡廉是一件顺应民心民意的事,党风廉政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党员干部要以八项规定作行动指南,以接受监督为幸福,以廉洁为立身之本,以心底无私天地宽和一生勤俭赢得名节荣誉和尊重称赞。
要赢得太平盛世万民安,就要不惧任重和道远,严查违规和违纪,严执法纪和制度,严惩贪污和腐败。
篇2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一经播出后,在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片中所展示的正风反腐积极成效令人
振奋,一个个案例让人深受启发,所描述的光辉前景更让人深受鼓舞。
片中所讲的这条路是一条人间正道、是一条康庄大道,是一条通往光明和胜利的希望之路。
那么我们应该以何种状态在这一条路上不断向前,确保不偏航向、不走弯路、不徘徊停顿、不倒退回头,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永远在路上”的三个维度,即目光、初心和脚步。
维度一:目光向下,我们在这条路上才能动力满满。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深爱着这片土地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深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平时不能总是仰视,而应把目光多往下看,目光放低一些、再低一些,少一些高高在上之感,多和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关注身边的群众疾苦,将万家忧乐牢记心间。
片中众多高干在忏悔中都提到在为官后期,他们的眼里已经没有了群众,而只有他们的家人和所谓的“圈内人”、特定关系人,他们手中的权力已经成为只为极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他们忘记了“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古训,他们忘记了群众才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动力源泉和评判者,而最终只能落得被人民所抛弃的下场。
维度二:不忘初心,我们在这条路上才能信心百倍。
“无论你走了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身
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经常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时常“省吾身”、“拾遗补缺”,从而让自己始终保持着初心、本色、那份纯真和一颗向善向上的心,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
片中众多高干在忏悔中都提到,他们在为官初期也都是踌躇满志、励精图治,也都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内取得过一些成绩。
然而在取得成绩之后,慢慢地漂浮了起来,自我放松,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在沿途的美好风景中迷失了自我,在灯红酒绿中心旗摇曳,被一些物质的诱惑羁绊住了脚步。
他们忘记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他们让自己陷入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魔咒”,其实他们只是没有能够战胜自我,最终让自己步入歧途而未能善始善终。
维度三:脚踏实地,我们在这条路上才能步伐稳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牢记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种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狠劲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咬住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朝着目标不断向前。
片中不少高干在忏悔中提到他们违法犯罪都是从“破纪”始,他们的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作风问题日盛的同时,在工作中也经常脱离实际,不注重小节,最终在违纪的深渊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在前行的道路上失去重心、摔了跟头,成为了随波逐流的浮萍,成为了“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滑客”。
他们忘记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的道理,为了那无限膨胀的私欲、与自身身份极不相符的所谓梦想,去追逐所谓的“终南捷径”,找寻那梦中的“海市蜃楼”,最终也只能是足篮打水一场空。
心有笃定,终达远方。
即使风雨征程,筚路蓝缕,只要把握好这三个维度,我们坚信,一定会春风得意马蹄疾、风正一帆悬,意气风发,昂首阔步!
篇3 日前,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正在热播,10月19日中央台播出了专题片第三集《踏石留印》。
不正之风泛滥,则政治生态受污染,党与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就会下降,甚至可以说会危及执政基础与社会稳定。
因此,对不正之风必须坚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铁腕,一寸不让地坚决彻底整治,穷追猛打到底。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三集《踏石留印》就是传递了这样的强烈信号。
踏石留印严刹不正之风,任何“隐身衣”都难获得生存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措施越来越有力,部分心存侥幸的党员干部却还顶风作案,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如专题片提到天津市医药集团原党委书记张建津用矿泉水瓶装茅台、让医药集团一家下属单位把会议室改造成临时餐厅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做法。
这些方式隐蔽却最终被查处行为,说明了“治吏”最怕认真两字,最怕“从严”
行动,在认真和从严之下,任何“隐身衣”都难获得生存空间,任何违法乱纪者受制裁成为了必然。
踏石留印严刹不正之风,贵在持之以恒。
要巩固效果,提振信心,离不开久久为功。
对此,党的十八大以后,从党中央到地方,用“永远在路上”作了响亮的回答,用持之以恒的措施夯实工作成效。
如专题片中提到,中央一直在强调稍有放松就会反弹,要守住底线,而且要完善,要巩固已有工作成果,不能出现反弹,要深化现在的工作措施,来解决一些新动向,新动态问题。
又如专题片中说:“一个社会风气的建设,价值观的培育,并非一日之功,只有一步接一步坚持前行才能达成。
”我们相信,只要抱久久为功的韧劲,驰而不息的精神,敢于担当的实践必然更多,求真务实的新风必然成为常态,清正廉洁的意识必然深入民心。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踏石留印严刹不正之风,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
诚然,“重塑廉洁的党风政风,干净的社会风气,最终受益的,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
河清海晏国兴旺,政治清明民安康,要厚植党的执政之基,要使党与政府的公信力民心所向所归,要使人民的获得感更强,我们必须踏石留印,永不止步,高度负责与竭尽全力完成作风建设“赶考”的这一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