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
□ 宋黎明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北京100091)
摘要:民族国家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根源。民族国家认同能够增进国家认同,但又不同于国家认同。全民抗战并取得胜利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确认和维护,为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初步的平等、独立的国家形象。运用民族国家认同理论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和认同建设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中华民族利益是实现全国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中华民族认同是爱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起点的重要启示。关键词:民族国家;认同;抗日战争中图分类号:K265.1;D0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7023(2005)0520008205作者简介:宋黎明(1978—),女,湖北蕲春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政党理论与中国政治。收稿日期:2005207220
一、国家、民族国家、认同的概念辨析
国家在政治学中主要是指国家政权,表现
为统治阶级掌握的一套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
为维护本阶级利益以及保障社会政治经济等多
方面的秩序而组建的,这也是我们通常所指的
政治国家。民族国家是在政治学中主要是指以
领土、主权和人民为主要构成的政治文化历史
的共同体,而有别于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或族
群。在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国家对应于社会而
存在,而民族国家则是对应于国际社会而言的。
离开了国际社会的概念,民族国家概念就不复
存在。中世纪欧洲的神权观和中国古代的天下
观里就不存在“民族国家”的概念。民族国家是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直到近现代才普
遍得以确认的。在近现代,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
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国家的合法性根源于民族国
家。[1]国家的建立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离开了这
个依据,国家政权就没有存在的地理空间。国家
虽是由一定的阶级建立的,需要维护该阶级和
相应力量的利益。但是,这一切必须是建立在对
民族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加强上。国家对民族国家的义务,最基本的方面体现在维护民族国家
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上面。离开了这一点,国家
政权存在的最根本的合法性就丧失殆尽。无论
哪个民族国家的人民都不会授予外国政权或其
在国内的傀儡政权以统治和管理的合法性。所
以,国家政权除了实行对国内的统治和管理的
职能以外,都具有对外职能。建立在民族国家利
益的基础上,民族国家的另一个重要含义就是
人民主权原则。民族国家在近代确立,就是为了
确认一定地域内的人民的权利。“民族国家的形
式,最初正是通过权力主体转移到全体国民一
方,亦即形成所谓人民主权而实现的。权力在民
以及承认各个不同阶层的民众之间的基本平等
是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精髓,同时这正是民主
的基本原则。”[2]因此,代表民族国家利益的国
家政权对内要落实和实现人民民主,发展和保
障各个不同阶层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
平等权利。在近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或是
形成以后,国家对外对内职能的行使和发挥作
用的效能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稳固与否。由
于民族国家的利益在不同时期由于内外环境的
变动,具体内容的侧重点也会发生转移。这就要
求国家能够适用民族国家利益的要求,不断地
・8・调整国家工作的重点。民族国家利益的维护和
发展主要是通过国家政权履行职能来实现。国
家政权是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主体。近现代的
民族国家一般都通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
家政权来实现对民族国家利益的维护。
所谓“认同”,最初出现在心理学领域,指自
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联结
为一体的心理过程。弗洛伊德这样描述认同的
心理过程:首先,认同是与一个客观对象形成情
感联系的最初形式;其次,它以回复的方式成为
“利比多”式对象联系的替代,就像是将对象注
入到自我之中;再次,它可能引起种种新的感
受,即自我与性本能所吸引的对象以外的某些
其他人同享某种共同品格的感受。这种共同品
格越是重要,则此种倾向性的认同就会变得越
成功,于是它可能意味着某种新的联系的开
始。[3]弗洛伊德将认同分作三个层次作了剖析,这三个层次分别是情感上接受、理性上赞同、情
感和行为上的付出。“认同”来自于对自我与他
人的关系的界定。民族国家认同正是来自于个
体或组织关于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界定。
20世纪60年代后期民族国家认同(nationalidentity)问题在比较现代化与政治发展的研究领域内逐渐凸现出来。1965年白鲁恂
提出后进的现代化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可能
遇到的民族国家认同危机的问题时指出:“一个
新家园的人民需要逐渐将它们国家的领土确认
为自己真正的家园,应当感觉到他们的个人认
同部分地是由与他们成为一体的有明确疆域的
国家来界定的。在大多数新的国家里,从部落到
种姓、再到种族或语言集团等各种传统认同形
式,都会与一种范围更大的民族国家认同的意
识相冲突。……认同危机也会涉及如何解决传
统遗产与现代习俗的冲突问题,并且也涉及在
地方性意识与世界管理之间的两难抉择。”[4]在
这里,白鲁恂实际上对于民族国家认同作了界
定,他认为民族国家认同就是基于国家领土界
定的疆域范围内的公民的“家园”意识。在公民
与民族国家之间产生的这种认同,类似于弗洛
伊德关于认同的前两个层次的分析。
借鉴他们对于民族国家认同的看法,我认
为民族国家认同是建立在一定的疆域范围之内
对民族国家的整体性认同。包含着政治认同、地
理认同、心理认同、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综合,同时又超越了阶级认同、政党认同、地方认同等
小范围认同的一种整体性认同。这种认同,除了
情感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外,国家政权和一
般公民对它有效忠的义务。国家认同主要属于
政治认同范畴,是基于对国家政权及其行为的
肯定,最主要的是基于对国体和政体的认同。在
西方主要国家,国家的基本制度确定以后,虽然
有政党通过竞争上台执政,但是国家的性质却
不能有所改变。这就是建立在对国家政权认同
的基础上。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共产党下台
以后,其他的政党上台,国家的性质也随着改
变,这里面就涉及到国家政权认同危机的影响。
国家政权认同发生了危机并不一定会影响到民
族国家的认同。尤其是当今社会中,民族国家的
疆域大致确定,一般不会有大的改变。
但是,民族国家认同还部分地受到来自于
国家对这种意识的培育和维护程度的作用。国
家作为民族国家利益的最高代表者和主权的直
接行使者,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建设负有直接
的责任。国家认同程度较高的政权在维护和发
展民族国家利益、建设民族国家认同方面有增
进作用,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也有助于国家认同
的加强。
在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特指对中华民族的
认同。这是中国各民族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整
体认同意识。费孝通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
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
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
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5]在这里,费
孝通深刻地指出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指出了促使中华民族从传统的“家国一
体”的国家观念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一个重
要原因: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是在
西方列强对华进行利益分割和侵蚀的背景下觉
醒的。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确立过程是各兄弟
民族参与构建中华民族总体认同的过程。这种
总体的民族认同,是客观存在的民族整体利益
与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民族意识中的反
应,不是主观上规定出来的[6]。在中国近现代史
上,1931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中华民族
的认同是空前的、也是高度自觉的,对于中华民
族认同建设有着长远的影响。
・9・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二、抗战时期民族国家意识的
高度觉醒和认同建设
民族危机引起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
度觉醒。日本的大举侵华,中国国土大片沦陷,中华民族面临着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民族危机。
民族危机直接影响到全国人民的生存,一般的
民众都能深切体会到民族危亡的苦痛。虽然,在
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利益不断受到损害。但是,一般民众对此缺乏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主要
是一些先进分子对此深怀忧虑。他们为中华民
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
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但作为整个民族国家
意识的觉醒并走向高度自觉是在日本帝国主义
大规模入侵之时。七・七事变以后,中华民族面
临着亡国灭种的形势。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国民
政府坚决抵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自发组织起
来袭击日本军队,尽力支援抗日,高度自觉地参
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
《义勇军进行曲》以艺术化的形式将人民强烈的
国家认同表达了出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
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这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全体中国
人民的共同呼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已经自发地形成了一个民族国家。但在
中国传统的政治观中并没有民族国家这个概
念。而现代民族国家是在西方社会最先出现,当
列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利益掠夺时,中华民族
在与西方国家争取平等地位的过程中,才输入
了民族国家的概念。中国人才有了民族国家的
朦胧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需要培育。不过在中
国这种意识的觉醒主要不是通过国家政权来唤
起的,而是来自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对于中华民
族的自发认同以及亡国危机的残酷现实的催
发。中国人民是在备受欺凌、流离失所的情况下
逐渐意识到国家主权完整和国家独立的重
要性。
近代以来产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民族国家
认同建设为抗战时期民族国家认同的高度自觉
作了重要的积累。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国家
观念的觉醒源于清王朝的瓦解。此后,虽然在天
下观向近代的世界观转变过程中一直存在民族
国家认同危机。不过,民族国家认同建设一直也没停顿下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致力于
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并且选择了共和国
的形式来尝试着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中国共产
党诞生以后,最先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来分析
中国社会的性质,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准确判断可以说是
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的结果。半
殖民地的社会相应地内含了独立的意识。中国
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思想以后,民
族国家认同建设也由此获得了坚实的理论支
持。毛泽东在1938年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
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
解除这种压迫”。[7]激励着中国人民积极参加反
抗其他民族的侵略。
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凝聚了各
种力量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从清王朝
灭亡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政治舞
台纷繁复杂,始终缺乏一个全国范围的政治权
威,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根基一直很深厚。中
华民族文化不仅对一般的国人,而且对于华人
华侨都有很强的感召力。在相通的文化面前,政
治主张不同、社会地位各异的人都能够团结起
来。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文化很容易被动
员起来成为抵制外族入侵的动力,对于维护中
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能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
作用。
在维护中华民族利益面前,各方共同维护
了一个中央政权,为民族国家认同建设提供了
制度依托。各方共同维护了一个中央权威,西安
事变和平解决,避免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中国
共产党为维护民族利益调整了政策,工农政府
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
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的指
导。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编入国民革命军。中国共
产党联合其他各方政治势力,现实地选择了维
护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为抗日的中央政
权。这不仅对于统一指挥战争,从军事上抵抗日
本的侵略,而且在政治上争取国际的平等权利
和国内的动员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凝聚
和团结全国人民以及国际上的友人抗击日本帝
国主义,为民众忠实于民族国家利益奠定了制
度基础。
国共实现合作共同御外,这本身就是基于
民族国家认同作出的重大选择,同时又是进一
・01・ 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