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2012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SOCIALSCIENCES

收稿日期:2012-04-16作者简介:徐雪芬,女,中国海洋大学后勤集团工作人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徐雪芬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社会化改革对于克服高校

发展的“瓶颈”制约,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国内有关高校后勤社会

化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进一步廓清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边界,为下一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清头绪,找准方向。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制度困境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专辑-0069-0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内

容,社会化改革对于克服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

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国内

有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

助于进一步廓清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边界,

为下一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清头绪,找准方向。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李景禄(2004)指出,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存在的现实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管理观念陈旧;管理

结构失衡;管理体制不符合实际;管理机制不健全;

员工素质偏低等情况。程志勇(2005)认为高校后

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问题是理论准备、政策准备、组

织准备等不充分、产权关系难以明晰、思想观念转变

难、管理人才紧缺。刘海战(2005)在比较了发达国

家高校后勤制度后指出,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主定位不明确,主导思想含糊不清,宏观扶持政策不

到位,导致改革难以立竿见影。钟利民、黄毓哲

(2006)提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

要有:高校后勤的产权难以在改革中明晰;后勤实体

职工在住房、医疗、退休等方面并未与学校脱钩;准

行政的管理方式使后勤还没有成为完全的独立法人

主体,没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凌加明(2007)认

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难点主要有,由于

高校后勤的产权关系不明导致难分谁为真正的利益

主体;后勤集团机制不顺导致了不到位的自主经营和决策权;学校对后勤的行政与业务管理混淆不清;

学校后勤低素质的职工队伍与高素质的人才缺口并

存导致负担沉重;学校内部市场的非公平竞争使学

校后勤的赢利能力被削弱了。刘招军(2008)认为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停滞造成新问题的产生,主

要表现在学校后勤的人财物关系更加复杂化;行政

对后勤的干预依然较为明显;学校与后勤的关系有

名无实等方面。利伟科(2009)指出高校后勤社会

化改革的实际问题有:运作环境较普通企业更艰难,

成本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各方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容

易影响高校后勤的运作;后勤发展受到人员老化,竞

争力下降的制约等。丁山(2010)认为我国高校后

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问题集中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

分配制度、人员素质、运行效率五个方面。谢志远

(2011)指出高校后勤当前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新问

题有:缺乏政府有关部门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撑;改革

信心动摇,回潮现象不断出现;后勤存在着维护长期

稳定的成本。李晓(2011)认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

化改革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后勤实体产权不明,政企

难分;后勤服务双重效益,顾此失彼;后勤企业适应

竞争,尚待时日等。邵利丽(2011)指出,目前高校

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后勤实体

和社会企业的定位混淆;改革措施不配套;高校后勤

的权威性和协调力度不够;人们参与热情不高,后勤

经费筹措有困难。

96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对策

刘海战(2005)主张在选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

革模式与进程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到因校

制宜,不盲目攀比和奢谈与国际接轨,而是在充分总

结经验的基础上决定最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改革模

式。谭白磊(2005)认为,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

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高校

后勤管理体制,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应

要求,从而加速形成完全竞争的后勤办理局面。姚

峰等(2005)认为,政府应首先制定尽可能详细的规

制措施,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进行规制,加大对教育的

支持和投入力度,使高校真正减负,不再负有不该承

担的财政等政策责任,直至高校后勤社会化步入正

轨以后,再逐步放宽政策约束,实现全面竞争。

钱晓勤、尤玉军(2005)提出了各种解决现有问

题的办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所取得一些名

字,诸如“老人老办法”和“身份赎买和转换”法等克

服弊端的方法,都是十分适用的。郝军、建新、李清

盛、于洪海(2006)指出高校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的

过程中,高校、后勤职工及社会应及时转变观念,加

强对后勤社会化服务的认可和认同,以保证后勤改

革的成功。夏继萍(2007)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

实现有赖于后勤员工转变价值观念,培养无私奉献

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在观念、管理、人力资源等管理

方面进行创新。吴洋(2008)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

改革的实践对策为:改革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

模式;建立后勤企业的财务考核与评价机制;明确产

权界定从而进行资产评估;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从

而调整人员结构等。杨进(2009)认为在高校后勤

社会化进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并

提出有关本方面的新路子,即: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将思想工作寓于理论学习中;结合后勤实际,转变思

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把关心、帮助解决职工实际问

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等。胡建成

(2009)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

的对策有:撤销“大实体”的建制,建立“小机关、多

实体”的运行模式;保留“小机关、大实体”运行模

式,但“大实体”的老总实行外聘;打破后勤改革的

僵局,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刘改焕(2010)指出,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有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

念,实行产权分割;精兵简政,注重后勤人力资源的

开发与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的改革思路;

贯彻改革宗旨,坚持后勤两重性辩证统一等。许青

云(2010)提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为:

规范高校后勤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产权关

系,明确高校和后勤权责;建立科学化的后勤管理制度,树立市场意识;加强人事制度改革,注重人力资

源开发。

孙娟(2011)认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

具体措施有:顺应国家、地方政府的改革,协调和配

套其相关政策;拓宽高校后勤的投资渠道;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高校后勤用人机

制等。樊西平(2011)提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

革的制度困境的建议有:充分发挥高校在其中的制

度创新主体作用;以制度创新促进改革社会化效益

目标的实现;政府积极出台配套制度,以实现制度协

调等。陈昌明(2011)提出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

会化改革的措施有:明确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法律

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高校和后勤的

产权关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选择

杨明生、尹建康、卞建波(2006)指出,在高校后

勤社会化改革中,它固有的经济属性要求改革后的

高校后勤经济实体必须在价值规律的约束下建立,

即引入竞争机制。这有利于实现高校后勤经济实体

的健康发展。肖尚桃(2008)认为:包括选择合适的

改革模式在内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不断变

化着但始终前进着的一种螺旋进步状态改革,任何

模式的选择都需在考察是否能够实现后勤集团的独

立核算和自负盈亏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各大高校自

身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有利于后勤实体向高度专

业和集约的企业化方向发展。刘新秀(2009)指出:

高校后勤改革模式的选择,要立足中国国情,充分考

虑大家对改革幅度的承受力和接纳度,考虑到改革

与本地区情的相关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各个

高校的发展背景和规模,各高校长期形成的人文传

统和后勤实际等更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高校后

勤社会化改革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校区

制宜并用,切实做到根据各高校具体情况不同而采

取不同改革模式,稳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加

强校际的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并求同存异,各高

校都争取以优势取胜,从而使改革特色纷呈,构建起

真正符合高校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保障

体系。詹步强(2011)在阐述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

改革模式的基础上,从推进社会化改革的灵活性、运

行风险、资产分类管理的力度和规模效益等角度比

较分析了两种主要模式,并从资产管理、后勤队伍和

竞争机制三方面提出其优化措施。

(责任编辑:栾晓平)

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