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病理生理知识(1)

糖尿病病理生理知识(1)

糖尿病病理生理知识(1)糖尿病病理、生理知识(1)典型糖尿病容易确诊,但早期和特殊病人不够典型,无三多一少症状,根据中医理论" 病发于内而形于表" ,一旦发现下列信号,就应注意或做糖耐量试验,以便早期发现。

(1)有糖尿病家族史,因有的糖尿病与遗传有关,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的人患病可能性大。

(2)曾分娩过巨大胎儿(超过4 公斤)的妇女。

(3)不明原因的多次流产或胎死宫内,易引起内分泌失调,因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变和供血不足,影响胎儿发育。

(4)明显肥胖,进食后2-3 小时有心慌、出汗、手抖和乏力、饥饿等低血糖反应症状者。

低血糖反应是肥胖者患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5)皮肤瘙痒,外阴瘙痒,皮肤痔、疮、痈等化脓性感染经久不愈,肺结核进展较快,消瘦明显,手足末端发麻,排尿不净,下肢脉管炎、溃疡、白内障、浮肿、冠心病,无痛性心肌梗塞、脑血栓等不可忽视。

(6)乏力、虚汗、阳痿、嗜睡。

糖尿病会遗传吗?较多的学者认为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遗传学研究表明,因调节血糖的基因组合异常,而导致发病。

调查中发现,糖尿病人的亲属比非糖尿病亲属者发病率高得多。

其父或其母有糖尿病者分别为8.33%,其亲胞有糖尿病者发病率为1.62 —5.85%。

一般认为,隐性遗传常隔代或数代,糖尿病病人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病的本身,而是遗传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突变基因遗传,临床称之为糖尿病易感性。

糖尿病易感者,对胰岛素的适应能力很差,极易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性糖尿病的危害是可怕而又严重的。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有关专家发现:(1)因糖尿病引起失明比一般人多10 —23 倍;(2)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比一般人多20 倍;(3)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及中风比一般人增加 2 —3 倍;(4)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比肾病者多17 倍;(5)糖尿病遗传危险率 1.90 —8.3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中年及老年的糖尿病患者中,以心血管病为主要致命原因,冠心病为主要死因。

250例糖尿病尸检材料中,有46.4% 死于心血管病;(2)在幼年型患者中,主要致死原因多为肾功能衰竭;(3)应用胰岛素及抗生素以前,糖尿病性酸中毒及感染亦是糖尿病人的主要致死原因;(4)21 例尸检中,死于感染者占42.95% ;(5)103 例糖尿病尸检材料表明,糖尿病性昏迷及尿毒症为死因之一。

什么叫苏木杰氏反应?由于过度饥饿,或降糖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而发生低血糖,并在低血糖之后出现高血糖反应,严重低血糖导致反应性高血糖,可持续数日之久,这种现象称为苏木杰氏反应。

苏木杰氏反应,临床多见于胰岛素用量不当所造成。

因此一般多在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中发生。

糖尿病人是否可以结婚?婚后能否怀孕?无论哪一类型的糖尿病人,只要平时在饮食、药物、运动三方面配合得很好,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可以结婚。

但在选择对象时,必须要找对方没有糖尿病,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因为糖尿病具有遗传性。

文献报道,如果男女双方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他们后代中将有5% 的人可能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人结婚后,病情控制一直很理想,无心、脑、肾脏器官及其它严重并发症者,可能怀孕。

但在妊娠的前3 个月,特别要控制好,因为只有在正常血糖水平的环境中,受精卵才能正常发育,才能早期预防胎儿畸形,才能降低流产、早产、胎死宫内及巨大胎儿的发生率。

什么叫血糖?血糖从哪里来?血液中含的葡萄糖,称之为血糖。

血糖的来路有 2 条途径:(1)饭后,从饮食中摄取的糖类,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入血液;(2)空腹时,从储存的肝糖原、肌糖原中分解补充;蛋白质、脂肪通过糖的异生作用,转变为游离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血糖就是通过上述途径转变而来的。

血糖的浓度常受内分泌激素的不断调节。

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下降,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则使之上升,前者不足或后者过多,为血糖增高的重要原因。

肝功能障碍也能使血糖一时性升高。

什么叫尿糖?什么叫肾糖阈?正常人每日从尿中排出的葡萄糖为32〜93毫克,尿糖定性试验不起反应。

当尿中每天排出的葡萄糖超过150 毫克时,尿糖呈阳性反应,称为尿糖。

尿糖和血糖变化是和肾脏排糖阈值有关,当血糖超过160 毫克%这一限度,尿中就会有糖尿,由此出现糖尿病的最低血糖值,谓之肾糖阈。

正常肾糖阈值为160 〜180 毫克%,但有个体差异。

当空腹血糖为145 毫克%时,未超过肾糖阈值,故不会出现尿糖。

什么是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是胰腺中重要组成部分,正常胰腺约重50〜75 克。

胰岛是分布在胰腺腺泡之间的细胞群,总数约有1百万〜2百万个,其体积占整个胰腺的1〜2% ,重量约1〜2克。

胰岛自胰头到胰尾数量逐渐增多。

胰岛内包含有四种不同的细胞:①a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分泌胰高血糖素。

②B细胞,约占一半以上,功能为分泌胰岛素。

③3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5%,分泌生长抑素。

④PP细胞,数量少,分泌胰多肽。

有的糖尿病人,胰岛B细胞的颗粒减少,使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丧失或部分丧失,可见B细胞颗粒的多少与胰岛素量的分泌有直接关系。

胰岛素受体在体内起什么作用?在人体组织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的细胞膜上都有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在人体内必须与受体结合,才能使细胞周围的葡萄糖输入细胞中,葡萄糖进入细胞中才能被细胞所利用。

所以在同等血浆胰岛素水平时,胰岛素受体越多和功能正常胰岛素作用能力越强,如果胰岛素受体减少或衰退,胰岛素作用能力就减弱。

肥胖病人由于人体组织细胞增大,胰岛素受体数目就相对减少,因此各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都很不理想,原因就是没有针对胰岛素受体来治疗。

糖尿病性潮红是怎么回事?糖尿病患者有的面部及手足生有弥漫性淡红色斑,以额部最常见,并且常在同侧眉毛的外侧伴有脱毛现象,称为糖尿病性潮红。

还有,由于酮症酸中毒所致糖尿病性昏迷时出现的面部潮红,是临床常见的体征。

但轻度或潜在性糖尿病病人,有时也可以看到“面色赤红”现象。

脂肪和患糖尿病时脂肪代谢脂肪主要是由硬脂酸、软脂酸与甘油组成。

它是体内能量储存的最好形式。

饮食中的脂肪包括:(1)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食物有植物油、鱼油、硬粟油和各禽类的脂肪等。

(2)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和食物有猪油、牛油、羊油、奶油、可可油等。

脂肪组织是机体的能量仓库,它具有双重任务,即脂肪被消化吸收后,将多余的"燃料"以甘油三脂的形式储存起来,饥饿时就动员脂肪分解,以满足机体各组织能量的需要,全身组织,除脑和血液中的红细胞外,约有一半的热量是由脂肪转化的,充分利用,可减少蛋白质的消耗。

患糖尿病时,机体内的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

脂肪代谢紊乱引起血脂增高,甚至导致大血管和小血管支脉硬化,临床出现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等并发症。

这些病的出现就会形成脏腑失调,代谢紊乱,加重糖尿病。

蛋白质和患糖尿病时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一种含氨的高分子化合物,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参加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总共有20 多种,其中8 种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8 种必须氨基酸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缬氨酸。

作为组织主要结构成分的蛋白质,经常处于自我更新之中,人体没有储存蛋白质的特殊场所,肌肉便成为蛋白质的临时调节处所。

食物中如瘦肉、鱼、鸡蛋、各种豆类及豆制品等含蛋白质较多,这些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后,以氨基酸的形式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以补尝生理性消耗。

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进食50 克蛋白质即可。

患糖尿病时,蛋白质代谢紊乱,表现为合成受阻,分解加强,导致高血糖症;蛋白质消耗增多,患者形体日渐消瘦和衰弱,抗病能力下降,故极易并发各种感染性疾病。

但蛋白质过量增加机体代谢负担,所以适当为好。

什么是碳水化合物和糖代谢?碳水化合物即糖类。

可分为单糖类:即葡萄糖、核糖及细胞内脱氧核糖;双糖类:有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类:有淀粉、纤维素、各种食用糖和粮食如大米、面粉、玉米面、薯类、山药等。

碳水化合物是人类从膳食中取得热能的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它还参与细胞的多种代谢活动,并且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

它在体内以葡萄糖及糖原形式存在。

人体摄入或自身合成的葡萄糖,在机体需要能量和组织供氧充足时,才能氧化分解,其最终代谢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二氧化碳从肺呼出,水从肾脏排出。

患糖尿病时,由于胰岛功能衰弱或耗竭,不能有效地调节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出现了糖代谢紊乱,糖的分解、利用、合成均受到障碍,大量葡萄糖游离在血液中,这样就形成了高血糖,而从肾脏排出的小便中便出现了糖尿。

所以过量饮食是祸根,但饮食营养不足,机体缺乏足够的营养也能致病,为此适当为好。

为什么当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时,体内蛋白质、脂肪就会加速分解?为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必要的劳动,必须提供一定的热量。

在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天需要热量2000 千卡左右。

当饥饿或其它情况引起热量不足,糖原异生及糖原分解加快,以维持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了体内葡萄糖供给大脑、红细胞及其它组织细胞的需要。

当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时,机体便动用脂肪、蛋白质,异生成糖原,最后转变为葡萄糖,以补偿热能的不足,这样,便加速了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

每克糖产热4.4 千卡,每克蛋白质产热4.4 千卡,每克脂肪产热9.0 千卡。

蛋白质分解后变成氨基酸,在肝脏加工成葡萄糖,随血流供生命活动所需。

脂肪分解成甘油、脂肪酸,在肝脏内转成葡萄糖,供各组织细胞利用。

米、面消化后在体内怎样转化成热能?米、面含糖较多,并有少量蛋白质、脂肪、进食后很快使血糖水平升高。

(1)食物被消化后,分解成游离葡萄糖,进入肝脏,一方面释放能量,供人体各组织器官需要;另一方面,促使多余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到肝脏和肌肉,肝脏含糖原的70%。

(2)血中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除了供组织细胞需要外,还可以转化成某种氨基酸随血流分布到身体各处,成为细胞的组成部分,此时的血糖约为30%,多余的葡萄糖则转化成脂肪,储存于皮下、肠系膜和大网膜等处。

猪、羊、牛油、植物油消化后在体内怎样进行代谢?摄入猪、牛、羊油、菜籽油后,经胆盐乳化成脂肪微滴,在肠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然后在小肠上皮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脂。

实际上95%的血浆脂质是由脂质和载脂蛋白结合在血液中运转的。

具体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油类物质被人体消化吸收到淋巴和血液。

当食物供给的能量超过体内消耗时,食物中的脂类可经过改造而直接储存起来,以备必要时动用。

瘦肉、鱼消化后在体内怎样进行代谢?瘦肉和鱼类含蛋白质较多,脂肪次之。

占体内主要成分的蛋白质,经常处于新陈代谢之中。

陈旧的蛋白组织先分解成氨基酸,然后在肝脏内合成尿素排出体外。

为什么糖尿病人摄取脂肪太多会出现酮尿?正常情况下,酮体被肌肉所利用。

相关主题